卞建春 作品数:56 被引量:457 H指数:14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水利工程 机械工程 更多>>
利用SOM网络由SSM/I资料反演海洋上大气可降水量 被引量:1 1999年 利用日本NASDA提供的SSM/I亮温和相应的海岛气象探空资料 ,建立了由SSM/I亮温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自组织特征映射 (SOM)网络模型 .5 /6资料用于模型的建立 ,1/6用来检验模型的反演能力 .结果表明该模型较目前业务上采用的算式方法好 ,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 卞建春 陈洪滨 杨培才 吕达仁关键词:SOM网络 大气可降水量 微波辐射计 根据Brewer和TOMS资料分析、验证瓦里关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6 2006年 通过对1993年9月~2003年11月瓦里关地区(36.17°N,100.53°E)Brewer资料和TOMS资料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瓦里关Brewer臭氧光谱仪的观测数据与卫星的TOMS观测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差异80%以上集中在-2.5%~2.5%之间;2)1993~2003年瓦里关地区的大气臭氧总量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观测到的平流层臭氧减少的趋势相吻合;3)瓦里关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且每年的2~4月较高,8~10月较低,一年中振荡的幅度达到60DU;4)TOMS两个版本的观测数据与地面观测结果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 张中波 卞建春 陈洪滨 王振会关键词:臭氧总量 年际变化 气候系统的层次结构和非平稳行为:复杂系统预测问题探讨 被引量:34 2003年 到目前为止,有关非平稳复杂系统及其在气候预测中的应用研究(它有着比混沌系统更为复杂的行为),是一个较少被人理解,并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前瞻性研究课题。在大气运动中,气候正是一个典型的非平稳系统。但是现有的气候预测理论,包括统计预测理论和非线性预测理论,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平稳性假定的基础之上。这有悖于气候过程的基本性态,因此它有可能是导致气候预测水平低下的重要的理论上的原因。另外,近10年来,气候过程具有层次结构已经成为许多科学家的共识,但是如何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人们似乎还没找到合适的途径。至少,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提出适当的概念和方法,去为它搭起一个框架。事实上,气候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它与通常的多尺度结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正是产生非平稳行为的原因,而气候系统的非平稳特性正是层次结构的集中表现。文中将根据我们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就这种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的预测问题给出一些讨论。 杨培才 卞建春 王革丽 周秀骥关键词:气候系统 复杂系统 气候预测 NCEP/NCAR再分析温度·位势高度和风速场资料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的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3 2010年 利用全球169个探空站资料检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全球(主要是陆地地区)上对流层互下平流层位势高度、温度以及风速场标准误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再分析风速场资料标准误差分布主要受急流区的影响,在急流区与实际风场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风速场标准误差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冬夏季节差异,在海岸线附近平均偏差较大;再分析位势高度、温度场的标准误差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半球低纬地区(印度洋沿岸),标准误差分布与其平均偏差分布基本一致,所以标准误差可以由平均偏差很好的解释;再分析温度、位势高度资料内陆地区标准误差偏低,高值区主要沿海岸线分布,风速场平均误差在海岸线附近比较大,这与探空站数据的质量地区差异及陆地观测站密集、海洋观测站较少密切相关。 刘超 王咏青 卞建春关键词:NCEP/NCAR再分析资料 西风急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科学学科二级申请代码下设研究方向与关键词解读:D0505大气物理学 被引量:2 2023年 根据新时代科学基金改革要求,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调整了大气科学学科申请代码,D0505大气物理学是分支学科板块中的二级申请代码之一。本文介绍了D0505大气物理学二级申请代码的总体框架和下设的边界层大气物理学与大气湍流、云降水物理学、气溶胶物理及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大气光学与大气辐射、大气电学与大气声学和中高层大气物理学等6个研究方向及其关键词,指出D0505与其他相关二级申请代码的异同,并统计分析了近5年(2017~2021年)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上不同方向关键词对应的文献发表情况,探讨了不同研究方向的发展态势。通过系统梳理研究方向及关键词,有助于科研人员在项目申请过程中准确的选择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提升智能辅助指派效率。 汪名怀 苗世光 卞建春 毕磊 陆高鹏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大气物理学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的多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2008年 在过去5年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项目支持下,针对以大气上下层相互作用中的多时空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为主要关注内容,开展了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介绍其中的一些主要进展与结果,包括:(1)平流层臭氧的探测与分析研究;(2)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STME)与对流层顶特征研究;(3)中层大气多尺度波动特征研究;(4)大气辐射传输和中层大气卫星临边遥感新方法研究。 吕达仁 陈泽宇 卞建春 陈洪滨关键词:臭氧 重力波 大气潮汐 北半球中高纬度对流层顶转换层中O_3/H_2O混合关系的结构形态 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北半球40°N~50°N纬度带上HALOE实验测量的O_3和H_2O廓线资料,根据示踪成分O_3和H_2O空间分布的化学寿命以及输运特征时间常数等性质,在等熵坐标中构建了对流层顶附近及最低平流层300~390K等熵面间,O_3/H_2O混合关系的结构形态和季节特征.结果表明:(1)在对流层顶转换层的320~380K等熵面间O_3混合比廓线的斜率具有空间转折"突变",而H_2O混合比廓线的斜率则出现空间渐变转折.在对流层顶附近O_3和H_2O的源分别是平流层与对流层,使O_3混合比和H_2O混合比在320~380K等熵面的两侧显现出截然不同的垂直分布梯度.(2)在对流层顶附近O_3/H_2O达到最小二乘意义上的最佳拟合时,两者参考关系的对流层支与平流层支呈现出非规则"L"结构形态的季节与季节内变化,其中对流层支的斜率为负,而平流层支的斜率可随季节出现正负变化.同时,由"L"形态的转角处可确定随季节变化的化学对流层顶(chemopause)特征.(3)由O_3/H_2O混合关系反映出对流层不同区域空气携带的物质成分分别与平流层空气混合而形成混合层,而且可使混合层的混合线不恒定.混合层的表现在2003年、2005年1月和2003年4月的混合程度相当,混合的等熵厚度大约是30K,即在320~350K等熵面间.2005年11月的混合高度有所增高,进入平流层的H_2O混合比要比2003年和2005年1月的小,混合的等熵厚度大约为30K,在330~360K等熵面间.不同季节混合的等熵厚度变化较小,但高度可随季节而变化.O_3/H_2O混合关系的平流层支随季节的变化很明显,1月最低平流层空气脱水是引起平流层支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王卫国 左群杰 王颢樾 樊雯璇 卞建春 彭艳秋 李晓静关键词:大气臭氧 等熵面 对流层顶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交换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7 2006年 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UTLS)区域的高度范围大致为5~20km。UTLS区域大气成分的分布及变化对于认识气候长期变化也极为重要,因为该区域的臭氧是一种有效的温室气体,其中的水汽、卷云和气溶胶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球长波辐射有很强的调制作用,因而对于天气和气候变化产生不可忽略的辐射强迫作用;UTLS区域中,还有航空业的飞机排放,强对流云云中与云上闪电产生相当量的NOx,这些都对UTLS区域乃至更高及更低层大气的化学成分与分布产生重大影响。该文介绍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区域的交换过程研究的意义和手段,同时介绍有关研究的进展,重点回顾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展的工作。另外,还列举一些研究问题和方向,最后重点展望青藏高原上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的研究,因为该地区UTLS交换过程不仅具有显著区域特征,而且在全球平流层-对流层交换中可能有重要贡献。 陈洪滨 卞建春 吕达仁关键词:青藏高原 北京夏季一次深对流过程对不同溶解度气体垂直输送的模拟 2024年 利用中尺度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一次深对流过程中大气成分垂直输送过程进行了模拟,量化深对流系统对大气中不同溶解度气体成分再分布的贡献。将本次模拟个例与微波临边观测仪(Microwave Limb Sounder,MLS)卫星数据的对比发现,数值模拟可以较好地再现深对流天气过程中大气成分CO和O_(3)的分布特征。在本次模拟个例中,从CO、O_(3)、SO_(2)和NH_(3)等不同溶解度气体体积浓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特征发现:深对流可以将不同溶解度的气体输送到对流层上层,甚至进入到平流层下层;在对流层上层,不易溶的CO(O_(3)),其体体积浓度由对流发生前期的70 ppb(1 ppb=10^(-9))(220 ppb)增加(降低)到对流最强盛期的111 ppb(102 ppb),增加(降低)的百分比为58.6%(53.6%);而易溶的SO_(2)和NH_(3),在对流层上层,其体积浓度分别由对流前期的0.036 ppb和0.011 ppb增加到对流最强盛期的0.4 ppb和0.15 ppb,增加的百分比为1011.1%和1263.6%。 吴敏凡 卞建春 卞建春 雒佳丽 李丹 王澜 白志宣关键词:大气成分 深对流 行星波波动对平流层剩余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ECMWF/ECR-40全球再分析资料,通过计算剩余速度,分析了剩余环流的分布特征,同时利用位势高度场资料做了行星波的谐波分析,计算了行星波1波振幅以及2波振幅。最后通过合成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行星波活动强弱不同时期剩余环流的变化以及波动发生转化过程中剩余环流的变化。结果表明,行星波1波、2波振幅与剩余速度三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2波与剩余速度的相关性要好于1波。此外,波动振幅与-v*的位相比较一致,超前于-w*大约1~2个月。当波动较强时,剩余环流也较强。当行星波由1波转化为2波后,剩余环流在平流层50 hPa以下是增强的,在30 hPa以上却是减弱的。当2波转化为1波以后,平流层30 hPa以下的剩余环流减弱,但20 hPa以上却是增强的。 陈权亮 任景轩 范广洲 卞建春关键词:平流层 剩余环流 行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