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放疗
  • 2篇肿瘤
  • 2篇疗效
  • 2篇CT
  • 2篇LASEK
  • 1篇调强
  • 1篇调强放射
  • 1篇调强放射疗法
  • 1篇咽肿瘤
  • 1篇影像
  • 1篇影像特征
  • 1篇造影
  • 1篇治疗疗效
  • 1篇腮腺
  • 1篇腮腺癌
  • 1篇上皮
  • 1篇上皮瓣
  • 1篇上皮瓣下角膜...
  • 1篇食管
  • 1篇食管癌

机构

  • 5篇宁夏医科大学
  • 2篇宁夏医学院附...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黑忠林
  • 4篇陈俊杰
  • 2篇田兴仓
  • 2篇夏新舍
  • 2篇王勇
  • 2篇马雅玲
  • 1篇张奇
  • 1篇李婷婷
  • 1篇詹文华
  • 1篇詹冬梅
  • 1篇马英锋
  • 1篇赵仁
  • 1篇郭艳红
  • 1篇郭艳红
  • 1篇梅惠香
  • 1篇王艳阳
  • 1篇王勇
  • 1篇海平
  • 1篇闫刚
  • 1篇马建萍

传媒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山西中医
  • 1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宁夏医学院学...
  • 1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16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骨伤宁膏治疗兔桡骨骨缺损实验研究
2025年
目的:观察骨伤宁膏对大白兔桡骨骨痂生长情况的影响,从血清生化指标与骨形态蛋白的表达、组织形态学等方面探讨张氏骨伤宁膏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白兔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骨伤宁膏组,每组各25只。在治疗第2、4、6和8周应用X射线观察骨折愈合过程,并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与钙(Ca)水平,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治疗后两组大白兔桡骨恢复情况,使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治疗后两组大白兔骨形态蛋白-2(BMP-2)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第2、4、6和8周,骨伤宁膏组骨折部位X线评分及骨痂阴影面积均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模型组骨折愈合不良,出现纤维性骨痂和骨髓腔梗阻;骨伤宁膏组骨折愈合良好,并恢复了正常结构,有效重塑了层状骨;骨伤宁膏组血清ALP与Ca水平、BMP-2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骨伤宁膏可通过上调BMP-2的表达,提高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增加钙含量,有效促进大白兔桡骨骨缺损愈合。
马英锋贾戌生兰志秀李婷婷黑忠林张金玉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及CT影像特征与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及CT影像特征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及预测突变指标的筛选。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经病理证实且治疗前行胸部增强CT检查及EGFR基因检测的178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基因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EGFR基因突变组和未突变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CT影像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78例NSCLC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115例(64.6%),未突变63例(35.4%)。115例EGFR基因突变患者中,第19号外显子缺失(19del)突变61例(53.0%)、第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45例(39.1%)、第20号外显子突变8例(7.0%)、第18号外显子突变1例(0.9%)。EGFR基因突变组女性[60.0%(69/115)比30.2%(19/63)]、无吸烟史[74.8%(86/115)比36.5%(23/63)]患者比例均高于未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不同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GFR基因突变组CT检查的中位肿瘤长径[M(Q1,Q3)]为3.70(2.90,4.70)cm,未突变组为5.30(3.40,6.8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6,P<0.001);EGFR基因突变组有空气支气管征[27.8%(32/115)比7.9%(5/63)]、无肺气肿[83.5%(96/115)比55.6%(35/63)]患者比例均高于未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吸烟史(有比无:OR=0.218,95%CI:0.073~0.647)、CT检查肿瘤长径短(OR=0.814,95%CI:0.676~0.981)、有空气支气管征(有比无:OR=5.354,95%CI:1.782~16.090)及无肺气肿(有比无:OR=0.289,95%CI:0.128~0.653)为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临床及CT影像特征与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状态可能相关,无吸烟史及CT检查中肿瘤长径短、有空气支气管征、无肺气肿可能预示EGFR突变。
杨燕黑忠林田兴仓白雪红陈俊杰赵仁
关键词:突变
CT结合钡餐造影评价食管癌患者近期放疗疗效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CT结合钡餐造影评价食管癌患者近期放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行放疗的95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放疗前后均行CT及钡餐造影检查,评价其放疗效果。结果:放疗后影像学检查显示黏膜破坏中断、充盈缺损及龛影、管腔狭窄以及动力学情况均低于放疗前(P<0.05),在入选的95例患者中,3例患者CT区域无法确定,放疗后CT检测发现3例新病灶。对92例患者采用CT结合钡餐造影重新进行疗效评价,其中完全缓解24例(占26.09%),部分缓解65例(占70.65%),无缓解3例(占3.26%)。结论:CT结合钡餐造影能有效的评价患者的放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黑忠林陈俊杰田兴仓海平
关键词:CT钡餐造影食管癌放疗效果
磁共振在评价局部中晚期子宫颈癌放疗联合介入治疗疗效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评价局部中晚期子宫颈癌放疗联合介入治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行介入治疗再行放疗的子宫颈癌患者29例,分别于介入治疗前、第1次、第2次、第3次放疗后行盆腔MRI常规序列扫描和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记录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肿瘤体积大小。完成介入治疗后,根据是否有效分为介入治疗有效组和介入治疗无效组,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时间段ADC值的变化。完成所有治疗后,比较不同ADC值变化幅度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计划,其中治疗有效20例,无效9例。常规MRI图像特征:子宫颈癌在T1W1图像上呈等或低信号,在T2W1多呈均匀或欠均匀稍高或高信号;DWI图像表现: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边界显示清晰,ADC图像上呈不均匀低信号。第1次、第2次、第3次放疗后,介入治疗有效组ADC值均显著高于介入治疗无效组(P<0.05)。ADC值变化幅度≥35%组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ADC值变化幅度<35%组(P=0.021)。结论 MRI、DWI检查及ADC值可用于子宫颈癌放疗联合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估,为临床疗效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黑忠林夏新舍马建萍王勇陈俊杰
关键词:子宫肿瘤子宫颈癌
腮腺癌术后高危复发区放疗的不同治疗计划剂量学比较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探讨腮腺癌术后高危复发区用何种照射方法可以更有效的使靶区剂量均匀及更好的保护危及器官.方法 对8例腮腺癌术后患者设计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95%计划靶区(PTV)60 Gy/30次.对常规放疗、二维适形放疗(2D-C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等放射治疗技术的腮腺癌术后靶区进行放疗计划设计,分析比较各种治疗计划靶区适形度和在保护危及器官等方面的优劣.结果 在2D-CRT时,以计算点深度取3.5 cm,电子线能量采取12 MeV及X射线/电子射线(X/E)剂量比为1∶2时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度较好,危及器官的受量较低.与2D-CRT比较,常规放疗照射野能够较好地包括CT断层图像上勾画的靶区.与2D-CRT及3D-CRT相比,IMRT计划有最好的靶区适形度及均匀度,同时对危及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结论 X射线与电子线混合线束照射时,剂量计算点深度取3.5 cm左右、电子线能量采取12 MeV及X/E剂量比为1∶2时,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度较好,对正常组织的保护较好,但具体患者最好用计划系统来选择以上指标.常规放疗按解剖标志确定的照射野能够较好地包括三维靶区.IMRT计划的靶区适形度及均匀度最好,并且危及器官受量较低,在腮腺癌术后放射治疗中IMRT技术是值得推广并普及的放射治疗技术.
夏新舍王勇叶红强黑忠林郭艳红王艳阳闫刚詹文华马建萍
关键词:近距离放射疗法适形放射疗法调强放射疗法放射治疗计划
探讨CT和MRI在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并讨论CT和MRI在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4月于我院放疗后经CT或MRI检查发现异常块影的鼻咽癌患者63例。所有患者行CT及MRI检查,对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效能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通过活体组织检查确诊有30例局部肿瘤复发,33例局部纤维化。CT检查灵敏度为70.00%,特异性为66.67%,准确率为68.25%。MRI检查灵敏度为83.33%,特异性为81.82%,准确率为82.54%。MRI检查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优于C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CT检查的不足,两种方式结合能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度,有效降低误诊率。
黑忠林王勇陈俊杰郭艳红
关键词:鼻咽肿瘤局部复发CTMRI
LASEK治疗高度近视36眼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准分子激光系统对36眼不同程度的高度近视(-6.00D--12.00D)行LASEK治疗,术后随访5个月。结果94.44%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88.89%术后屈光度在±1.00D之间,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LASE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治疗参数和制作上皮瓣的技巧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探讨。
黑忠林马雅玲
关键词:LASEK高度近视
丝裂霉素C防止LASEK术后角膜雾状混浊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抑制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疗效。方法108例216眼行LASEK术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MC组56例112眼及对照组52例104眼。MMC组在激光切削完毕后用浸有0.02%MMC的棉片覆于角膜切削区1-1.5min;对照组采用常规LASEK手术。术后早期观察眼部刺激症状及角膜上皮愈合情况;1、3、6、12个月复查视力、屈光度、角膜Haze及角膜地形图。结果两组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12个月,MMC组Haz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未出现2级及2级以上的Haze;术后1年两组达最佳矫正视力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MC组中高于及低于最佳矫正视力1行的眼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C组术后1个月与1年的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EK术中应用低浓度MMC能有效抑制LASEK术后角膜Haze的产生,防止屈光状态回退,有助于视力的提高。
马雅玲张奇梅惠香黑忠林詹冬梅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丝裂霉素C角膜雾状混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