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林
- 作品数:14 被引量:57H指数:5
- 供职机构: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循环治疗仪结合高压氧治疗早期创伤性癫痫30例临床疗效分析
- 2005年
- 目的:探讨关于创伤性癫痫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30例创伤性癫痫病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2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并与常规治疗组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创伤性癫痫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及高压氧治疗较单纯常规治疗疗效有显著提高。结论:脑循环治疗仪治疗结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示改善脑部微循环、提高受损脑组织的供血及供氧,减轻脑水肿、脑组织坏死、脑软化及瘢痕形成,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早期创伤性癫痫,值得临床推广。
- 黄振林
- 关键词:高压氧脑水肿
- 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对重型(含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00年4月~2006年3月间救治的10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2003年4月我院成立院前急救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分析比较不同时段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住院死亡率及其预后。结果院前科成立前、后,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患者分别为602例和490例(其中伤后至入院24h死亡153人,转院16例),住院患者分别为498例和425例。院前急救科成立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及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7.28%和35.14%,成立后院前及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3.27%和26.82%,两组间住院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院前科成立前、后,重型颅脑伤住院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其中恢复良好或中残分别为241和274例(48.39%,64.47%)(P<0.01),重残为92和47例(18.47%,11.06%)(P<0.01),植物生存31和21例(6.22%,4.94%)(P>0.05),死亡134和83例(26.91%,19.53%)(P<0.05)。结论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效果有显著影响。
- 周育瑾吴江甄云黎国雄黄振林曾碧娇
- 关键词:脑损伤院前急救院内急救
- 不同材料在颅骨修补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材料在颅骨修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01/2007-12在西乡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加网硅胶材料、自体颅骨、三维钛网及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病例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塑形的满意度。结果:加网硅胶组并发症发生率50%,塑形满意度27.8%;自体颅骨组分别为12.1%,90.9%;三维钛网组分别为27.3%,45.5%;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组分别为5.6%,100%。数字化三维钛网组与自体颅骨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在塑形满意度上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三维钛网及自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并发症少、塑性满意高。
- 俞梦瑾陈辉清黄振林
- 关键词:颅骨修补硅胶自体颅骨三维钛网数字化三维重建
- 无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上的应用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上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我院神经外科收治19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7倒,对照组接受外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PVEP进行颅内压监测。比较分析伤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GO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颅内压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助于早期判断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治愈率,降低残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 黄振林张维甄云陈麒声胡少杰李玉虎李伟莲
- 关键词:无创颅内压监测闪光视觉诱发电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
- 脑循环治疗仪结合高压氧治疗早期创伤性癫痫30例临床疗效分析
- 2005年
- 目的:探讨关于创伤性癫痫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30例创伤性癫痫病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并与常规治疗组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论:创伤性癫痫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及高压氧治疗较单纯常规治疗疗效有显著提高。讨论:脑循环治疗仪治疗结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改善脑部微循环、提高受损脑组织的供血及供氧,减轻脑水肿、脑组织坏死、脑软化及瘢痕形成。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早期创伤性癫痫,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黄振林黄争春谢吉
- 关键词:高压氧脑水肿
-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的测定,探讨CRP及TM在临床检测中的意义,便于有效地预防和诊断脑梗死。方法:选择55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用免疫酶标法检测TM,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结果:脑梗死患者的TM和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升高幅度与脑梗死患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TM和CRP的检测为判断脑梗死患者的严重程度提供了依据,对指导临床有重要的价值。
- 甄云黄振林陈辉清
- 关键词:脑梗死C-反应蛋白血栓调节蛋白
- 脑血管淀粉样病变相关的脑出血的临床治疗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分析脑血管淀粉样病变相关的脑出血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利用21例脑血管淀粉样病变相关的脑出血病,分析总结患者一般资料、血清中β-淀粉样蛋白、M蛋白检测、病理检查。结果脑血管淀粉样病变相关的脑出血患者血清中β-淀粉样蛋白和M蛋白检测具有一定早期诊断检查价值。结论血清中β-淀粉样蛋白和M蛋白检测对脑血管淀粉样病变相关的脑出血病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客观上能为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 黄振林甄云胡少杰李伟莲陈麒声李玉虎
- 关键词:脑出血Β-淀粉样蛋白M蛋白
- 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利用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资料,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25例,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26例,微创血肿引流术99例。观察比较3组患者GCS评分,出血量和手术时机的关联。结果:患者GCS评分越高和血肿量较小者预后较好,患者24 h后手术预后比在6h内及6~24 h内手术差。结论:不同的血肿量决定了患者的不同预后,不同的手术方法对预后无显著性差异,超早期或早期手术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疗效。
- 黄振林甄云李玉虎胡少杰陈麒声李伟莲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
-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在脑出血性疾病治疗上的应用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观察脑出血疾病患者脑水肿变化情况,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对脑出血患者治疗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90例脑出血患者(均在发病24h内入院)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内科保守治疗组(n=42例)及微创血肿清除组(n=48例),所有病例于入院后1、3、5、7d运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检测综合扰动系数。结果发病第1d(即入院第1d)两组患侧综合扰动系数均低于健侧。随着病程的进展,内科保守治疗组患侧扰动系数升高并超过健侧,于第3d时达高峰,持续7d以上;微创血肿清除组出现3d时患侧综合扰动系数高于健侧,5d两侧接近,7d时患侧与健侧基本正常;病程第3、5、7d时患侧与同组健侧相比有明显差异,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综合扰动系数随病程进展呈现动态变化,反映了脑水肿的形成过程;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有效地清除血肿,从而明显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可灵敏、客观地评估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动态演变过程,对脑出血患者病情的及时判断,有效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 黄振林甄云陈麒声胡少杰李玉虎李伟莲
-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
- 外伤性脑室出血22例临床分析
- 2003年
- 为提高外伤性脑室出血诊治水平 ,对外伤性脑室出血 2 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好 8例 ,中残 2例 ,重残 3例 ,死亡 9例。认为外伤性脑室出血病病死率高 ,预后差 ,治疗重点在于合并的脑损伤。
- 徐建民吴江陈辉清黄振林黄志浩
- 关键词:外伤性脑室出血CT病死率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