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炎
- 作品数:111 被引量:59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南京民俗旅游开发构想被引量:2
- 1995年
- 南京民俗旅游开发构想陶思炎作为东方国家的大都市,南京不仅要实现高度的现代化,同时也要保有自身的文化传统,除了遗迹名胜等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也应重视具有区域特色、反映本地风情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开发不仅是树立城市美誉度的需要,同时也能发展城市文化,...
- 陶思炎
-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民俗文化民俗游旅游资源民俗活动
- 民间小戏略论被引量:5
- 1992年
- 民间小戏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最富乡土气息的小花,它根植于民间生活的沃土,果成于民歌、民间舞蹈和说唱艺术的融和。作为一种原生的综合艺术,它是集体意识与经验的体现,是乡民功利心理和审美情感的外化,也是一幅动态的、逼真的风俗画卷。民间小戏不仅是地方大戏形成的基础,而且也影响着民间艺术的其他门类,其剧目、角色、故事等广泛移植或复现于皮影戏、木偶戏、泥塑、糖塑、织染、壁画、砖刻、木雕、瓷画、剪纸、年画等领域,在艺术世界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 陶思炎
- 关键词:民间小戏民间舞蹈戏剧理论宗教仪式民间歌舞剧目
- 东方设计中的民俗文化符号应用论析被引量:17
- 2019年
- 民俗文化符号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自然产物,也是艺术创作的灵动语言,其构成系统包括自然类、造物类、人体类、非物类等几个方面。民俗符号语言的修辞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指事、拟人、谐音等类型,在造型或图像的背后往往有多彩的叙事成分和奇妙的生成逻辑。中国的民俗符号在当代继续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东方设计的艺术领域会有较大的拓展,应注意为中国制造注入中国元素,注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以及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应用。
- 陶思炎
-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语言修辞
- 民俗艺术研究的历史回顾
- 2012年
- 在1926—1927年间,随着日本"民俗艺术之会"的成立和《民俗艺术》杂志的创刊,"民俗艺术"已经开始从民俗学中被剥离出来,成为艺术学研究中的一个与传统生活紧密联系的新方向。我国从上世纪40年代初开始民俗艺术学的研究,近20年来,相关论著的出版、民俗艺术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国家社科基金相关项目的设立、民俗艺术机构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开展等,都反映了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拓展和繁荣。
- 陶思炎
- 关键词:民俗艺术
- 试论乡野道教被引量:5
- 2001年
- 乡野道教作为流布于乡野间的非宫观、非正统的道教形态 ,具有突出的俗用性质和亟待建构的研究体系。它表现出“隐而不灭 ,散而不亡”的特征 ,在未来将随民间信仰与民间风俗而传习。
- 陶思炎
- 关键词:民间信仰
- 产育趣俗三题被引量:3
- 1996年
- 在苏南一带流传着盂姜女出世的姑事,说的是一个姓盂的人家种下了一颗南瓜籽。瓜秧长大后,它的藤蔓从盂姓人家的屋顶爬到了邻居姜姓人家的屋上。这棵南瓜藤上不多不少只结了一只南瓜,结在姜姓人家的屋上。南瓜摘下后,两家争要这只南瓜,孟姓说:“这棵南瓜是我们盂家种的,该归我们。”姜姓则说:“这瓜长在我家屋上,该归我们姜家。”两家争执不下,只好同意剖瓜平分,各取其半。谁知刀还没下,瓜中传出了婴儿的哭声,两家觉得奇怪,便小心翼翼地剖开南瓜,发现瓜中有一个细皮白肉、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孟家和姜家都是没有子女的人家,于是他们又争着收养这个孩子,两家互不相让。孩子可不能各分一半呀。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好办法——让这个孩子为两家所共有,因此给她取名叫“孟姜女”。
- 陶思炎
- 关键词:产翁制马林诺夫斯基西南少数民族家庭制度
- 中国园林景观建筑中的民俗观被引量:2
- 2012年
- 中国园林建筑作为景观建设最重要的方面,以叠山、理水、造屋、铺路和莳花、植木展现着传统的抱合自然的哲学观和入世乐生的民俗观。园林建筑的民俗观主要表现为:刚柔相济,阴阳和顺;时空流动,内外交通;除凶纳吉,入世乐生;统一变化,彰显个性。园林建筑的民俗观借助建筑构件、门窗雕饰、脊饰瓦饰、花木配置、花街图案、山岛设置、神话传说,以及对景、借景等手法而得到象征性的表达。
- 陶思炎
- 关键词:园林艺术景观建筑民俗观
- 论靖江宝卷的文化价值与保护方略
- 一、引言具有近三百年历史的靖江宝卷,作为用靖江"老岸"方言讲唱的民间文学和民间知识的集成,已成为最富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亦圣亦俗、亦庄亦谐,韵散结合、词曲互映,是当地百姓们最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靖江宝卷依存于延生...
- 陶思炎
- 关键词: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信仰
- 文献传递
- 民俗艺术传承的结构与层次被引量:5
- 2013年
- 民俗艺术以传承为其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前提。传承既包括随纵向的时间线索的不断传习,也包括在一定横向空间范围内的接受与传播。就对象与领域而言,它涉及作品、题材、主题、风格、技艺、语言、色调、工具、方法、场域、审美、信仰等诸多方面,并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相承相接和相沿相习。民俗艺术的传承主要有赖于传承人的推动,其基本结构,包括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基本部分,而民俗艺术的传承层次则包括"基本层次"和"特殊层次"两个方面。它们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俗艺术传承的规律和当今文化建设的力度。
- 陶思炎
- 关键词:民俗艺术艺术学理论传承
- 论民俗应用的主体与对象被引量:6
- 2003年
- 民俗应用的主体与对象涉及应用者、应用源、应用场等基本要素。应用者作为应用的主体,是客观世界的认识者、适应者和改造者;应用源和应用场作为应用的客体,前者属应用的对象,后者为应用的空间。三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其矛盾运动和内在规律成为文化哲学与应用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 陶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