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手术
  • 4篇视神经
  • 4篇手术治疗
  • 3篇血管
  • 3篇神经损伤
  • 3篇颅面
  • 3篇面骨
  • 3篇骨折
  • 2篇血管减压
  • 2篇入路
  • 2篇三叉神经
  • 2篇三叉神经痛
  • 2篇神经管
  • 2篇神经痛
  • 2篇视神经管
  • 2篇视神经损伤
  • 2篇术后
  • 2篇缺血
  • 2篇蛛网膜
  • 2篇网膜

机构

  • 18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8篇程志华
  • 17篇郭智霖
  • 9篇欧阳火牛
  • 5篇陈若平
  • 5篇罗聪
  • 3篇丁美修
  • 3篇郭煜
  • 2篇樊宝华
  • 2篇王秉玉
  • 1篇王志兴
  • 1篇赵长清
  • 1篇孙晓江
  • 1篇施巍
  • 1篇赵杰
  • 1篇乔涵
  • 1篇穆雄铮
  • 1篇王昕

传媒

  • 5篇组织工程与重...
  • 2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口腔颌面...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面神经挤压缺血损伤对巨噬细胞募集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挤压缺血损伤对面神经修复过程中巨噬细胞募集的影响,为治疗外伤性面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组20只,单纯挤压组20只,对照组20只。缺血组给予左侧面神经挤压并切断面神经表面营养血管,同时在手术显微镜下剥离神经外膜(造成完全缺血);单纯挤压组仅给予左侧面神经挤压,保留表面营养血管;对照组为假手术组。于术后3 d、7 d、14 d检测大鼠行为学及电生理变化;每组5只大鼠取材,切片行组织学观察;使用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CD68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分析巨噬细胞募集情况。结果术后3 d缺血组及单纯挤压组均出现面瘫表现;术后7 d时缺血组及单纯挤压组部分大鼠面瘫情况较术后3 d加重,部分大鼠已出现面瘫恢复迹象;术后14 d缺血组及单纯加压组大鼠面瘫表现较7 d时均有恢复,但缺血组大鼠恢复速度明显缓慢。电生理检测显示,随时间延长,缺血组及单纯挤压组大鼠口轮匝肌复合动作电位最大波幅和潜伏期逐渐恢复,但均未达正常水平。缺血组恢复幅度较单纯挤压组小。组织学观察显示,缺血组大鼠术后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巨噬细胞逐渐增多,7 d时达到高峰;单纯挤压组同缺血组类似,但巨噬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缺血组;对照组无明显阳性表达。结论面神经局部营养血管的挤压缺血损伤,可阻碍神经修复过程中巨噬细胞的募集,最终阻碍神经修复过程。
郭煜欧阳火牛程志华罗聪郭智霖
关键词:面神经巨噬细胞募集
经颅翼点入路视神经减压治疗视神经损伤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经翼点硬膜外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5年12月间收治的17例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视神经管减压手术前后的视力变化。结果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伤后9h至6d,均有视神经管骨折,术前视力为黑朦,术后视力都得到改善,12例有效提高,无术后并发症。结论经翼点硬膜外入路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安全有效,应尽早施术并灵活掌握手术指征。
程志华郭智霖陈若平
关键词:视神经损伤减压术翼点入路
颅面骨纤维结构不良致视神经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2018年
目的探索颅面骨纤维结构不良所致的视神经管狭窄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8例颅面骨纤维结构不良所致的视神经管狭窄的手术病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和结果。结果 7例患者接受治疗性视神经管减压,5例患者接受预防性视神经管减压,6例患者单纯接受骨纤切除整复。随访结果显示,12例行视神经管减压手术患者中,3例视力改善,7例保持稳定,2例视力恶化。结论对于颅面骨纤维结构不良导致的视神经管狭窄、视力障碍,视神经管减压手术能有效终止视力恶化趋势,并有改善视力的可能。使用神经导航技术进行术前设计与术中辅助,可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降低视神经损伤、视力恶化风险。
吴祎炜欧阳火牛樊宝华程志华郭智霖
关键词:骨纤维结构不良视神经减压术神经导航
2000例颅面复合外伤处理经验
郭智霖欧阳火牛程志华施巍陈若平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手术无效的原因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患者13例的临床资料和再次手术探查情况。结果发现Teflon片移位脱落3例,其它责任血管压迫2例,微小静脉横穿于三叉神经中间2例,岩骨压迫1例,余5例未探及明确原因。分别予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或神经根松解术,术后效果良好,仅2例疼痛未缓解。结论对于首次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无效的患者,应积极行二次手术探查,以解除血管和岩骨对三叉神经的可能压迫。
程志华郭智霖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无效再手术
颌面外伤导致颈内动脉钝性损伤继发脑梗死的治疗: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探讨重型颌面外伤导致钝性颈内动脉损伤后脑梗死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复习2008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例颌面外伤引起颈内动脉损伤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6例,女2例;年龄19~54岁,平均36±11.95岁;受伤至我院收治时间5~8 h,平均(6.31±1.00)h;伤后均清醒,入院时6例嗜睡,2例昏睡,其中1例次日进展为昏迷,6例偏瘫;8例颌面部CT显示面部骨折,2例合并颅底骨折,1例合并下颌骨骨折;头颅CT发现颈内动脉供血区低密度缺血病灶,无颅内出血。治疗均给予阿司匹林300 mg/d,口服2周,然后改为100 mg,维持6个月,1例行开颅减压手术。6个月后GOS评价,恢复良好6例,轻残1例,重残1例,死亡0例。结论 :颌面骨折合并颈内动脉钝性损伤的患者早期出现缺血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时,应积极使用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卒中引起的病患伤残与死亡率。
程志华欧阳火牛罗聪郭煜郭智霖
关键词:脑梗死颌面骨折颈内动脉钝性损伤抗血小板治疗
VEGF调节成年大鼠脑室管膜下区和海马齿状回bHLH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外源性VEGF调控成年大鼠脑室管膜下区(SVZ)和海马齿状回(DG)内bHLH基因家族成员Hes5和Mash1表达促进神经发生的机制。方法:建立成年大鼠脑室内VEGF(10μg/ml)或生理盐水持续注药3天模型,于注药开始后3至14天间不同时间点,RT-PCR检测大鼠SVZ和DG内Hes5和Mash1基因表达的动态改变。结果:VEGF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SVZ内Hes5表达于3d短暂上调,5d和7d下降低于正常;Mash1表达于5d和7d明显上调;两者均在14d恢复正常;DG内Hes5表达于注药开始后3d和5d下降低于正常,7d恢复正常;Mash1表达于3d、5d和7d上调,14d恢复正常。结论:VEGF可通过抑制Hes5基因表达,上调Mash1表达,促进成年大鼠脑内神经发生。
程志华郭智霖陈若平王秉玉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耳后术后加压包扎带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后术后加压包扎带,包括连接扣、耳后弹性带体、耳后立体柱加压块、耳前立体柱加压块、耳前弹性带体、尼龙搭扣的钩片、尼龙搭扣的绒片和绷带,其中所述绷带中间左右对称设有耳后立体柱加压块和耳前立体柱加压块,且在...
罗聪郭智霖程志华欧阳火牛高敏
文献传递
丘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附9例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丘脑胶质瘤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丘脑局限性肿瘤的手术方法、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肿瘤位于右侧丘脑5例,左侧4例;内侧7例,枕部2例。采用经顶枕穿皮质入路5例,经后纵裂穿前楔叶入路4例。结果肿瘤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7例,活检1例。术后出现新的认知功能下降1例,原有症状改善4例,症状、体征无变化4例。结论对于丘脑的局限性肿瘤,尤其是肿瘤位于其内侧或后部者,可行手术切除。
郭智霖丁美修程志华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丘脑手术后并发症
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的特点
2025年
目的:总结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3年7月于我院诊治的35例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34~80岁(56.0±10.4岁)。继发于胸腰椎骨折患者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12例,胸椎椎管狭窄症患者3例,硬膜内肿瘤患者3例。患者以躯干或下肢持续烧灼样疼痛或合并肢体痉挛为主要表现者14例;以麻木、无力为主要表现者17例,合并排尿障碍者13例,丧失行走能力者4例。通过CT脊髓造影和MRI明确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的发生部位及影像学特点,记录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患者末次随访时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病变位于胸脊髓11例、脊髓圆锥7例、马尾神经14例、胸脊髓至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长节段3例。11例患者行保守治疗,治疗前VAS评分7(7,8)分,ODI54%(32%,64%),仅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轻度缓解,末次随访VAS评分7(6,8)分,ODI:50%(32%,64%)。2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9例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均为8(8,9)分,ODI均为72%(60%,85%),McCormick分级为Ⅲ级;5例患者术后症状长期明显好转,可独立或借助辅助工具行走,且大小便功能有所恢复,术前VAS评分:7(6,8)分,ODI为58%(33%,68%),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4(3,4)分,ODI为32%(19%,35%),McCormick分级为Ⅰ级;3例患者术后症状恢复至Ⅰ级,2~6个月症状再次加重至Ⅱ级;6例患者术后恢复至Ⅰ~Ⅱ级,2周~2年出现症状加重至术前水平(Ⅲ级);1例行脊髓电刺激装置置入,症状有所好转(Ⅱ级)。结论:胸腰椎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保守治疗的疗效较为有限。手术治疗虽然在部分患者中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改善,�
于召龙孙晓江程晓非乔涵乔涵王昕程志华赵长清
关键词:诊疗策略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