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颢樾
- 作品数:27 被引量:155H指数:8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电子电信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不同季节内剩余环流时空结构转换及其演变特征的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利用ERA-Interim资料,采用改进的变形欧拉平均方法对1979—2011年剩余环流季节内时空结构转换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0 hPa附近4—8月剩余环流上升中心发生了整体向北移动的趋势,而9月至次年2月则表现为整体向南的移动,并且6—8月和9—11月的移动较为明显,分别向北和向南移动了3.168°和2.277°。(2)对流层内的剩余质量输送显著增强,但是热带环流上升区以及穿越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的输送存在着减弱的趋势。(3)两半球高纬度100 hPa附近从最低平流层向下输送的质量通量以及热带对流层顶附近向上输送的质量通量在各季节年代际变化中基本都是减弱的,仅在6—8月和9—11月北半球向下质量通量出现了增强。
- 樊雯璇王颢樾王卫国杨芳园张万诚
- 关键词:剩余环流对流层顶对流层平流层
- 大气对流层顶热量收支变化的时空结构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利用1948-2006年NCEP/NCAR的温度场、风场和对流层顶气压场的逐日资料,对全球对流层顶热量收支及其方差进行了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发现:①南北两半球对流层顶断裂区附近以及青藏高原是对流层顶热量收支变化的显著区域,南半球纬向平均加热率随纬度的波动比北半球剧烈;②赤道附近对流层顶的热量收支处于相对的准平衡态,而加热率突变性最强的区域位于海陆交界的洋面上空;③全球对流层顶的平均热量收支是处于大气冷却为主的热力学状态结构中,而且平均加热强度的主要年代际演变呈现出整体降低的趋势,年际变化则具有显著的QBO现象;④南北半球对流层顶正负加热率存在着随季节变化的空间波列结构,夏季加热率的经向梯度较弱,而冬季经向梯度增强并具有多样性;⑤对流层顶断裂带所在区域为加热率方差常年显著的带状区域,方差的高值带随着季节的转换存在着南北向的移动和东西向的伸缩现象,冬季是对流层顶空间热量收支变化最活跃的季节.
- 王卫国刘晓璐王颢樾孙绩华陈新梅樊雯璇杨利群左群杰
- 关键词:对流层顶加热率年际和年代际变化QBO
- 新型自动气象站数据维护和保障措施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针对DZZ4新型自动气象站业务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日常维护、数据处理和设备故障分析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自动站及时准确采集和上传数据资料的应急措施和注意事项.
- 龚彩仙成佳丽龚莉王颢樾李婕张振秀谢晓华
- 关键词:自动站
- 大气对流层顶位温与高度的变化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利用1948~2006年共59 a的NCEP/NCAR温度场、气压场、位势高度场的逐日资料,对全球对流层顶的位温及其高度进行计算,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对流层顶位温的变化在310~380 K,其中副热带位温最高,而两极位温最低.大陆上空对流层顶位温的空间尺度较小,海洋上空为较大的空间尺度.②1948~2006年的59 a里对流层顶位温,总体上呈现出大陆区域位温下降,海洋区域位温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在6~8月青藏高原及其以东的大陆区域和南极洲对流层顶位温下降趋势明显,12月至次年2月在30°S附近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海域对流层顶位温上升趋势明显.③全球对流层顶高度在10~17 km范围内,两极最低.两半球的高度升高与降低均同步.两半球存在准半年的位相差异.热带对流层顶多呈现上升趋势,极地对流层顶则多呈现下降趋势.与位温相同的是,陆地上的对流层顶高度下降,海洋上的对流层顶高度上升.
- 王卫国刘晓璐樊雯璇郭世昌王颢樾李萍成佳丽马志敏
- 关键词:对流层顶
- 基于OMI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周边对流层低层臭氧的分布特征被引量:6
- 2013年
- 提出一种利用地形海拔落差以及臭氧总量差来估算对流层低层大气臭氧浓度的方法.根据搭载于美国宇航局Aura卫星上的臭氧监测仪(OMI)提供的臭氧总量日观测数据,利用该方法计算出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区四川盆地及印度北部的地形海拔落差及臭氧总量差,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低层大气臭氧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对流层低层大气臭氧分布呈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低层大气臭氧分布有南北差异,南部臭氧含量高于北部.
- 杨芳园卞建春王颢樾王卫国张万诚樊雯璇余珂
- 关键词:四川盆地
- 利用高分辨率探空资料对对流层-平流层热力结构的分析
- 使用16个探空站近6年的高分辨率探空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数值积分等方法,分析了对流层、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下层的温度层结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对流层顶温度年变幅最小,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包括对流层顶)与对流层...
- 李刚王颢樾柴素盈余珂樊雯璇王卫国
- 关键词:探空对流层顶温度层结
- 文献传递
- 利用向下控制原理对Brewer-Dobson环流变化趋势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利用ERA-Interim 1979—2011年的逐日数据,通过向下控制原理研究了Brewer-Dobson(BD)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对流层剩余环流在15°~30°间为下沉运动,在30°~50°呈上升运动,50°~极地又呈现出下沉运动,且低纬度的上升强度大于中高纬度的上升强度.平流层中环流在30°~45°间下沉,而在45°~60°间又呈上升运动,再在60°~极地间下沉.剩余环流的分布形势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半球的环流形势要强于夏半球,春秋季期间,环流在两半球呈相对的对称形势.且穿越100 hPa面上热带和热带外两半球的质量通量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过去的33 a间平流层BD环流有微弱的增强趋势.
- 王卫国杨芳园郑建萌王颢樾樊雯璇余珂柴素盈胡婷
- 关键词:剩余环流
- 微脉冲激光雷达与小型后向散射探空仪对气溶胶垂直结构联合观测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2017年7月至8月,使用微脉冲激光雷达与小型气溶胶后向散射探空仪在昆明开展了一个月的气溶胶垂直结构联合观测实验。对比2种仪器同步观测方法与探测后向散射比结果的异同,分析激光雷达和后向散射探空仪测量获得的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探测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14km高度范围内,排除云层干扰后,2种仪器后向散射比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87,方均根误差为0.752;观测实验表明,研制的微脉冲激光雷达为连续探测气溶胶垂直结构演化过程提供了有效手段,融合后向散射仪探空数据,可以减少微脉冲激光雷达数据反演中的假设参数,开展两者联合观测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 李辉王章军王颢樾陈超孟祥谦刘兴涛李先欣庄全风王秀芬
- 关键词:遥感微脉冲激光雷达气溶胶
- 青藏高原及东亚邻近区域对流层顶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结构分析被引量:7
- 2008年
-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1948~2004年青藏高原及东亚邻近区域对流层顶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结构进行了分析。由EOF分解得到的第1模态所占的方差贡献率较大,对应的空间分布场及其时间系数变化均能有效地反映气压场的主要演变特征。各季节不同模态呈现的高纬度、副热带和热带地区的空间场结构形态具有共性与季节性特征,且对流层顶断裂带位置变化也较为清晰。零等值线的季节性摆动,在冬季处于最北端。热带气压场随时间的变化与时间系数的变化相似性最大,不同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具有明显周期振荡现象。同时,对各季节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进行Morlet小波分析,进一步得到了不同季节气压场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结构特征。对流层顶冬半年的时域演变尺度大于夏半年,并具有复杂的多时间尺度结构。
- 王卫国孙绩华吴涧杨利群金建德杨茜王颢樾陈新梅左群杰樊雯璇
- 关键词:对流层顶青藏高原气压场EOF分析小波分析
- 1997~1999年亚洲季风区夏季水汽输送的差异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利用ECMWF的水汽和风场资料,对东亚、东南亚和印度季风区1997—1999年各年夏季(6~8月)300~1000hPa气层问的水汽输送及其差异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水汽输送的经向通量,在印度尼西亚-中国南部-日本南部为向北(正)的通量,从1997年到1999年夏季经向通量是由弱变强再变弱,而在澳大利亚北部-印度尼西亚则是由强变弱再变强;②水汽输送的纬向通量,1997年夏季正输送的东西范围比1998年和1999年夏季要广,但南北范围较窄;③中国东南部、南海到日本东部海域的负水汽平流在1998年夏季最大;④风场散度引起的水汽通量散度,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1998年夏季最小,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这3年变化很大.
- 王卫国左群杰王颢樾梁俊平
- 关键词:水汽输送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