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树方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折
  • 4篇股骨
  • 2篇置换术
  • 2篇疗效
  • 2篇骨头
  • 2篇股骨头
  • 1篇动力髋
  • 1篇动力髋螺钉
  • 1篇血性
  • 1篇愈合
  • 1篇远端
  • 1篇远端骨折
  • 1篇掌侧
  • 1篇掌侧入路
  • 1篇入路
  • 1篇术式
  • 1篇双侧全膝关节...
  • 1篇双极人工股骨...
  • 1篇双极人工股骨...
  • 1篇双极人工股骨...

机构

  • 3篇山东大学
  • 3篇滕州市中心人...
  • 1篇里贾纳大学

作者

  • 6篇王树方
  • 2篇刘培来
  • 2篇李明
  • 2篇沈冰
  • 2篇林峰
  • 2篇张元凯
  • 1篇康立新
  • 1篇李玮
  • 1篇温冰涛
  • 1篇王星
  • 1篇孙向阳
  • 1篇刘玉平
  • 1篇王永慧
  • 1篇张率功
  • 1篇马健
  • 1篇李德强
  • 1篇李振中
  • 1篇林锦秀
  • 1篇张峰

传媒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新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被引量:2
2010年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侵袭性治疗手段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通过血管内介入途径、局部微创介入等手段可以实施靶向治疗,将治疗药物、骨髓间质干细胞、生长因子等导入病灶部位,提高疗效,减轻全身反应。该文对近年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最新发展趋势,以提高对该治疗方法的认识,把握其研究、发展方向。
王树方刘培来李明张元凯李德强孙向阳王星李振中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技术
不同康复方法配合I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行I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有120例患者入院接受I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成交替康复组和传统康复组,2组均于术前、术后行康复训练。交替康复组采用交替法,即每个康复动作左右侧肢体交替进行;传统康复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即一侧肢体完成一项康复训练动作后,再行对侧肢体康复训练。分别在术前1d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记录2组的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和健康评定量表(SF-12)健康状态评分;记录术后2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和术后3个月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结果115例患者完成研究,交替康复组术后早期的VAS疼痛评分较低,膝关节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较高,SF-12健康状态评分较高,与传统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康复方法相比,交替康复法对减轻I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疼痛、提高膝关节术后早期功能、加快膝关节术后康复速度效果更佳。
刘培来张元凯Kyra Kane林锦秀王树方王永慧李明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疗效
桡骨远端低切迹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掌侧切口桡骨远端低切迹钛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07—2015-03对34例骨折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行掌侧切口复位低切迹锁定钛板内固定,采用钛板置入新技术,依靠钛板与掌侧骨皮质形成角度(此角度即为背倾成角加上正常掌倾角),复位时先固定远端锁钉再通过按压钛板远端使其与骨皮质接触,间接撬拨复位桡骨远端关节面。结果 30例获得12~18(10.03±16.3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获得愈合,关节面均平整无明显塌陷,且桡骨远端高度无明显短缩(〈1 mm);腕关节掌倾角为(9.8±6.7)°,尺偏角为(19.8±2.7)°。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2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6.7%。结论经掌侧切口桡骨远端低切迹钛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固定有效,并发症少,可早期康复锻炼。
张率功林峰刘玉平张峰沈冰王树方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掌侧入路
改良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目的:通过对骨水泥型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传统术式组和改良术式组两组病例临床资料及其随访结果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两种不同术式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时的差异。分析改良术式的优势与不足。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王树方
关键词:老年改良术式
文献传递
皮质外骨桥技术结合骨皮质切削技术治疗股骨骨不连29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运用皮质外骨桥技术结合骨皮质切削技术治疗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2010年本科收治的29例股骨骨不连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运用皮质外骨桥技术结合骨皮质切削技术治疗的患者16例作为实验组,其余13例运用传统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方法治疗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11例运用皮质外骨桥技术,5例运用皮质外骨桥技术结合骨皮质切削技术治疗。随访期限为13个月~2年,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1d及术后每月行X线检查至骨折临床愈合,收集2组资料,比较骨折影像学愈合时间以及下地完全负重时间,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结果]2组患者骨不连均在5~9个月达到临床愈合,疗效良好。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骨折影像学愈合时间以及下地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缩短,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运用皮质外骨桥技术结合骨皮质切削技术治疗股骨骨不连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骨折影像学愈合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缩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康立新王树方温冰涛马健
关键词:骨折不愈合股骨
Ⅲ型标准伽玛(γ)型髓内钉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Ⅲ型标准伽玛(γ)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2-02—2013—04采用Ⅲ型标准伽玛(γ)型髓内钉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1例(A组),应用DHS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28例(B组)。观察分析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至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20个月,平均12个月。A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至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Harris评分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型标准伽玛(γ)型髓内钉内固定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林峰沈冰李玮王树方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骨质疏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