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晶晶

作品数:14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5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染色
  • 4篇免疫
  • 3篇鼠胚
  • 3篇鼠胚胎
  • 3篇胚胎
  • 3篇染色体
  • 3篇小鼠胚胎
  • 3篇流产
  • 3篇复发
  • 3篇复发性
  • 3篇复发性流产
  • 2篇蛋白
  • 2篇心房
  • 2篇右心
  • 2篇右心房
  • 2篇整倍体
  • 2篇神经元
  • 2篇染色体非整倍...
  • 2篇着丝粒蛋白
  • 2篇窦房

机构

  • 11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山西医学科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太原煤炭气化...
  • 1篇山西中医药大...
  • 1篇山西白求恩医...

作者

  • 14篇王晶晶
  • 5篇张月莲
  • 3篇郑梅玲
  • 3篇化爱玲
  • 2篇刘慧霞
  • 2篇景雅
  • 2篇张桂林
  • 2篇贺江梅
  • 2篇宋励
  • 2篇蔡玉瑾
  • 1篇廖平川
  • 1篇蔚洪恩
  • 1篇阎惠娜
  • 1篇李鹏飞
  • 1篇王春芳
  • 1篇张文瑾
  • 1篇闫惠娜
  • 1篇张文瑾
  • 1篇王欢

传媒

  • 3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男科学杂...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鼠胚胎心静脉端Isl1、Irx1和Tbx3的表达与传导系早期形态发生
2021年
探讨间充质前体细胞参与心静脉端发育与传导系早期形态发生的关系。胚龄10~14d小鼠胚胎心连续石蜡切片,进行抗转录因子islet1(Isl1)、Iroquois homeobox gene1(Irx1)、Tbx3、Nkx2.5和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三维软件Amira5.2处理染色结果。胚龄10~12d,后第二生心区的Isl1阳性表达沿右侧心背系膜延续至右心房背侧壁的窦房结原基。
宋励刘慧霞王晶晶蔡玉瑾景雅
关键词:右心房窦房结小鼠胚胎免疫荧光染色胚龄
Sirt1介导HCV核心蛋白影响肝细胞甘油三酯合成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Sirt1介导HCV核心蛋白影响肝细胞甘油三酯合成的调控机制。[方法]1.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以及TG定量测定法等方法,从mRNA及蛋白水平等方面验证HCV核心蛋白可以促进...
王晶晶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SIRT1脂肪变
文献传递
探讨染色体非整倍体形成与CENP变化的关系
2013年
目的探讨子代染色体非整倍体形成与着丝粒蛋白(CENP)表达及其双亲染色体CENP表达的关系。方法以染色体非整倍体流产绒毛为研究组,以染色体正常绒毛为对照组。应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对每例标本及其流产夫妇双方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CENP检测。结果①染色体正常夫妇的流产绒毛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为44.78%,在非整倍体中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最高,占40.00%,其次21-三体综合征,占23.33%,②两组流产绒毛染色体中均有CENP的表达,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3.012,P<0.05)。研究组非整倍体绒毛染色体中CENP含量与其父方外周血染色体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者显著低于后者(t=4.279,P<0.05),而与母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7,P>0.05)。对照组正常绒毛与其父方外周血染色体CENP含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前者CENP含量显著低于后者(t=3.008,P<0.05),而与母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4 P>0.05)。结论 CENP含量降低可能是染色体着丝粒不分离造成非整倍体形成的原因之一,且CENP的含量与其母亲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相似性。
阎惠娜张月莲郑梅玲化爱玲张桂林贺江梅王晶晶
关键词:非整倍体免疫组化
Ang-1、Ang-2、MVD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通过观察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绒毛、蜕膜组织中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探讨Ang-1、Ang-2与血管生成及RSA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5~11月在山西大医院妇产科门诊行流产清宫术的RSA患者30例(RSA组),既往有正常胎儿分娩史、自愿行人工流产的正常早孕妇女30例(正常组)。在人工流产的同时留取绒毛及蜕膜组织,经免疫组化SP法检测Ang-1、Ang-2、CD34在两组绒毛及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计数抗-CD34单抗标染的MVD,分析它们与RSA的关系。结果:①RSA组绒毛组织中Ang-1、Ang-2的表达及Ang-1/Ang-2比值均高于正常组(P〈0.05);蜕膜组织中Ang-1、Ang-2的表达均低于正常组(P〈0.05)。两组蜕膜中Ang-1/Ang-2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SA组中,绒毛Ang-1、Ang-2表达均高于蜕膜,Ang-1/Ang-2比值低于蜕膜(P〈0.05);正常组中,绒毛中Ang-1表达低于蜕膜(P〈0.001),Ang-2在绒毛、蜕膜组织中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绒毛Ang-1/Ang-2比值低于蜕膜(P〈0.05)。③RSA组绒毛组织及蜕膜组织中MVD值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Ang-1、Ang-2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导致血管生成缺陷及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Ang-1过度表达对血管生成缺陷的影响可能更大。
张月莲王欢窄静丽王晶晶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2
包皮环切术后创面操作性疼痛现状及其与负性情绪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目的调查包皮环切术后换药过程中患者创面操作性疼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与状态焦虑、疼痛恐惧等负性情绪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山西省5所三级甲等医院307例包皮环切术后换药患者,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数字疼痛模拟量表、状态焦虑量表和疼痛恐惧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包皮环切术后创面操作性疼痛得分为(4.62±2.48)分。患者状态焦虑、疼痛恐惧与创面操作性疼痛呈正相关(P<0.01)。年龄、术后有无并发症、换药次数、距上次换药时间、状态焦虑、疼痛恐惧是包皮环切术后创面操作性疼痛的重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包皮环切术后创面操作性疼痛程度较高,并与状态焦虑和疼痛恐惧关系密切,医护人员换药时,应充分关注患者疼痛问题及相关负性情绪,以期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促进伤口愈合。
李佳乐吴志萍王晶晶王晶晶
关键词:包皮环切术疼痛恐惧
非独立生存数据正则稳态脆弱模型分析及应用
多元生存数据研究近年在生存分析领域备受关注。关于时间事件数据(time-to-eventdata)的分析尽管有多种统计模型可供选择,但大多模型假定要求影响因素总体同质,且针对每一个体只经历一次事件(死亡)。医学随访研究中...
王晶晶
关键词:预后指数
Cd变异及CENP变化对染色体非整倍体形成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染色体着丝粒点(Cd)结构变异和着丝粒蛋白(CENP)表达与染色体非整倍体形成的关系。方法以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者为研究组,以流产绒毛染色体正常者为对照组,同时抽取流产者夫妇外周血进行染色体制备。应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改良的着丝粒点-核仁组织区(Cd-NOR)同步银染方法及免疫组化技术,对每例标本进行染色体分析及Cd、CENP研究。结果①研究组染色体Cd变异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绒毛染色体非整倍Cd变异显着高于父方(P<0.05),而与母方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绒毛染色体Cd变异与双亲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两组流产绒毛染色体中均有CENP的表达,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非整倍体绒毛中CENP含量显著低于父方(P<0.05)而与母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绒毛CENP含量显著低于父方CENP(P<0.05),与母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CENP的含量与Cd变异呈负相关。结论 Cd变异、CENP含量降低可能是造成着丝粒不分离形成非整体的原因之一;Cd变异、CENP与其母亲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相似性;Cd变异越高CENP含量越低。
王欢闫惠娜张月莲郑梅玲化爱玲张桂林贺江梅王晶晶
关键词:非整倍体着丝粒蛋白
miR-124和miR-128在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研究
王晶晶王春芳蔚洪恩李鹏飞
四种miRNA在神经干细胞与运动神经元以及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研究
研究背景:BMSCs是成体非神经组织源性神经干细胞研究最多的一种。目前对于BMSCs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清楚,因为miR-124和miR-128在神经系统含量丰富且特异性较高,本实验通过体外诱导BMSCs向...
王晶晶
关键词:分化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神经干细胞胆碱能神经元分化免疫磁珠法MIR-126
文献传递
染色体异常与男性生精功能关系的探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染色体异常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及睾丸发育的影响。方法对330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据其结果分为染色体核型正常组260例和染色体核型异常组70例,并就两组患者的精液及睾丸发育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染色体正常组无精症发生率为43.1%,少弱精发生率为35.9%;染色体异常组中性染色体异常、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多态性改变无精症发生率分别为93.6%、71.4%和56.3%,均明显高于染色体正常组。三组少弱精的发生率分别为6.4%、28.6%和37.5%。2.染色体正常组小睾异常率为21.5%;染色体异常组中性染色体异常、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多态性改变无精症发生率分别为95.7%、0%和37.5%。结论染色体异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生精功能异常和小睾症的发生,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有利于指导治疗。
王晶晶张月莲
关键词:男性不育染色体异常精液异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