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虎

作品数:14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切除
  • 6篇腹腔
  • 6篇腹腔镜
  • 5篇切除术
  • 5篇肿瘤
  • 4篇细胞
  • 4篇肝癌
  • 4篇肝切除
  • 3篇胆管
  • 3篇肝切除术
  • 2篇胆管细胞
  • 2篇胆管细胞癌
  • 2篇血流
  • 2篇血流阻断
  • 2篇胰十二指肠
  • 2篇胰十二指肠切...
  • 2篇胰十二指肠切...
  • 2篇十二指肠
  • 2篇十二指肠切除
  • 2篇十二指肠切除...

机构

  • 13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江西省人民医...

作者

  • 13篇熊虎
  • 9篇黄长文
  • 4篇邹书兵
  • 4篇方路
  • 4篇刘天德
  • 3篇邵江华
  • 2篇罗地来
  • 2篇黄跃英
  • 2篇雷康
  • 2篇殷香保
  • 2篇王恺
  • 2篇雷钧
  • 2篇黄明文
  • 2篇袁荣发
  • 2篇邬林泉
  • 2篇胡俊文
  • 1篇曹青
  • 1篇曹家庆
  • 1篇沈威
  • 1篇陶少宇

传媒

  • 2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华腔镜外科...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出血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2024年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PD术后出血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月494例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集的376例患者作为训练集,2021年1月—2023年1月118例患者作为验证集。通过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分析和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鉴别能力、一致性和临床效果。结果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重建、术后胰瘘、术后胆瘘、腹腔感染和白蛋白为PD术后出血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由上述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的AUC为0.870(95%CI:0.820,0.920),验证集AUC为0.799(95%CI:0.691,0.907),提示模型诊断效能较好,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绘制出的校正曲线与标准曲线较为接近,提示模型一致性较好。绘制的DCA曲线也表明了明显的正向净收益。结论通过血管重建、术后胰瘘、术后胆瘘和腹腔感染和白蛋白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很好识别出PD术后出血的高风险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郑康鹏刘竞航唐鑫国徐琦樊钰亭徐良智刘天德梁博熊虎李文付晓伟方路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出血列线图
自制改良式肝蒂阻断带在腹腔镜特殊部位肝切除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自制改良式肝蒂阻断带在腹腔镜特殊部位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腹腔镜特殊部位肝切除术的4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院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28~71岁,中位年龄50岁。手术方式:肝Ⅳb段切除5例,Ⅴ段切除8例,Ⅶ段切除10例,Ⅷ段切除9例,Ⅵ+Ⅶ段切除8例,Ⅴ+Ⅶ段切除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自制改良式肝蒂阻断带阻断入肝血流组(改良组,18例)和传统手术组(传统组,27例)。传统组未阻断或采用Pringle法阻断。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无中转开腹,传统组中转开腹率为22%(6/27)。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26±95)min、(421±90)ml、(10±4)d,传统组相应为(286±95)min、(501±91)ml、(14±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4,-2.899,-2.913;P〈0.05)。结论在腹腔镜特殊部位肝切除术中应用自制改良式肝蒂阻断带安全、可行,能够便捷、有效控制入肝血流。
花京文黄长文邹书兵熊虎李师淼
关键词:腹腔镜肝动脉血流阻断
腹腔镜下胆管空肠吻合术在晚期梗阻性黄疸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管空肠吻合术在晚期梗阻性黄疸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30例晚期梗阻性黄疸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和开放手术组各15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胆管空肠吻合术,开腹组采用开放胆管空肠吻合术。对比两组术后胆道梗阻解除情况、术后恢复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少于开放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放手术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管空肠吻合术在晚期梗阻性黄疸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吴金贤韩贤养刘昭辉李俊廖春方路刘天德熊虎
关键词:腹腔镜胆管空肠吻合术
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报告
2016年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诊断、术中难点及对策、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手术顺利,无术中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8.5h,术中出血约500mL;患者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10d。结论娴熟的腹腔镜下操作技术是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先决条件;掌握好手术适应证,选择性地开展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
熊虎张小斌黄长文邹书兵刘旗泉杨文涛
关键词:胰腺肿瘤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报告
干扰CHD1L基因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细胞系增殖和侵袭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沉默CHD1L基因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细胞系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和q RT-PCR法检测三种ICC细胞系(RBE、HCCC-9810、HUCCT1)中CHD1L蛋白和mRNA的表达;选择CHD1L高表达的ICC细胞系,将CHD1L-RNAi转染该细胞后,用Western blot法筛选出干扰效果最好的CHD1L-RNAi;应用CCK-8法、平板克隆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转染CHD1L-RNAi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CHD1L蛋白和mRNA水平在RBE细胞系中明显高于HCCC-9810和HUCCT1细胞系(P=0.003,P=0.012和P=0.008,P=0.015);CHD1L-RNAi1的干扰效果明显优于CHD1L-RNAi2和CHD1L-RNAi3(P=0.003,P=0.008);干扰CHD1L的表达,结果显示CHD1L-RNAi1组的增殖率、集落形成数、迁移率和穿膜的细胞数明显低于未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CHD1L基因能有效抑制RBE细胞系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李师淼花京文袁汀浩丁炎宝熊虎李洁曹青黄长文
关键词:RNAI肝内胆管细胞癌增殖迁移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治疗合并肝硬化和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1例报告
目的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LPPS)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创新性手术方式,用于治疗传统手术不可切除的巨大或多发性肝癌患者,本文旨在探讨ALPPS治疗合并肝硬化和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和...
王恺胡俊文黄长文袁荣发熊虎刘天德雷钧方路罗地来黄明文邬林泉邵江华邹书兵
关键词:门静脉癌栓原发性肝癌
文献传递
全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初步经验与思考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初步探讨全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的手术要点及可行性。方法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例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要点及术后预后情况。结果手术过程顺利,肿瘤完整切除,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淋巴清扫,术中出血<200 ml,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第4天出院,随访3个月肿瘤无种植、转移。结论针对Ⅰ、Ⅱ期胆囊癌,采用全腹腔镜下胆囊癌根治术是可行的。
黄长文李师淼花京文熊虎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癌
ERG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ERG基因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120例胃癌组织和120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RG基因的表达量。结果:ERG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胃黏膜组织明显增高(P<0.001);ERG基因的表达在T4、T3、T2、T1胃癌组织中表达呈下降趋势(P=0.006),在N3、N2、N1、N0胃癌中表达亦呈下降趋势(P=0.017)。结论:ERG基因表达的上调增加胃癌的易感性,并且与胃癌的局部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沈威邵江华陶少宇罗洪亮程华曹家庆熊虎
关键词:胃肿瘤实时荧光定量PCR
耦联CD133/ABCG2抗体的荧光磁性纳米微粒的制备与靶向性实验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制备耦联抗CD133及ABCG2抗体的荧光Fe3O4纳米微粒,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癌细胞转移后的定位。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e3O4磁性纳米粒子,在其外面包裹羧基化葡聚糖,然后与带有荧光基团的CD133及ABCG2抗体耦联,制备成一种可以检测CD133和ABCG2双阳性细胞的免疫磁性纳米微粒,继而检测其表征和抗性;体外检测制备的磁性纳米微粒对人SP细胞的靶向性;肝癌SP细胞裸鼠皮下种植制作肝癌模型,尾静脉注射经筛选的纳米微粒,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磁性纳米微粒的体内靶向作用。结果成功制备得到了具有磁性、粒度均匀的磁性纳米微粒,且在体内外均有荧光和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性。结论成功制备得到了可用于检测CD133及ABCG2双阳性肝癌干细胞的免疫荧光磁性纳米微粒。
黄跃英雷康熊虎殷香保黄长文
关键词:肝癌干细胞磁性纳米抗体CD133ABCG2
Glisson鞘内鞘外联合血流阻断在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中的应用(附视频)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Glisson鞘内鞘外联合血流阻断在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的10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规定。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37~62岁,中位年龄54岁。10例患者均行全腹腔镜下肝右后叶切除术,血流阻断方式均采用肝右后叶Glisson鞘内阻断联合肝右前叶鞘外间歇性阻断。观察术中、术后等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均在全腹腔镜下完成肝右后叶切除术。肝右前叶Glisson鞘阻断中位阻断次数2(1~4)次,阻断时间(15±6)min;平均手术时间(246±96)min,术中出血量(384±95)ml,术中及术后均未输血。术后1周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住院时间(9±4)d,引流管留置时间(5±2)d。术后无发生出血、胆漏、肝衰竭、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右侧Glisson鞘内鞘外联合血流阻断用于腹腔镜肝右后叶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肝功能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丁炎宝袁汀浩熊虎黄长文
关键词:腹腔镜肝切除术血流阻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