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蓉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苏州市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血清
  • 1篇血清白细胞介...
  • 1篇脂肪
  • 1篇脂肪酸
  • 1篇脂肪酸结合蛋...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指标
  • 1篇细胞
  • 1篇急性
  • 1篇急性脑梗死
  • 1篇合并肺部感染
  • 1篇合并肺部感染...
  • 1篇肺部
  • 1篇肺部感染
  • 1篇肺部感染患者
  • 1篇白细胞
  • 1篇白细胞介素

机构

  • 2篇苏州市立医院
  • 1篇铜仁市人民医...

作者

  • 2篇沈蓉
  • 2篇周华
  • 1篇张黎军
  • 1篇邱晨红
  • 1篇孙沁怡
  • 1篇赵中
  • 1篇王锋

传媒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血清白细胞介素-35在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2023年
目的 研究脑梗死及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 IL-35)动态演变,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0例,其中30例合并肺部感染者为A组,另30例未合并肺部感染者为B组,再随机抽取同期健康人员30名为C组;A、B组患者分别于发病后24 h、48 h、7 d抽取静脉血清IL-35,C组健康人员于入组当天空腹抽取静脉血清IL-35;比较A+B、C组IL-35指标的差异及A、B组24 h、48 h、7 d的变化规律。结果 A、B组发病后24 h血清IL-35浓度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呈动态上升的趋势,至发病后7 d接近正常水平;A、B组各时间点比较发现,A组血清IL-35浓度发病后24 h、发病后48 h及发病后7 d均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发生后,患者血清中IL-35的浓度在发病后24 h最低,随后逐渐上升,至发病后7 d升高到接近正常水平,且合并肺部感染者,血清IL-35浓度降低更明显。
田杰沈蓉冯倩周华
关键词:脑梗死肺部感染
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检测方面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B-FABP)在急性脑梗死(ACI)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100例ACI患者发病l d内、第7d和第l4d内的血清B-FABP,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结果 10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l d内、第7d和第l4d血清B-FABP含量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在急性期(发病1d内)B-FABP敏感性达68%;腔隙性梗死组B-FABP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1),全前循环梗死组的B-FABP水平高于后循环梗死组与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0.05),后循环梗死组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0.05);B-FABP水平在小病灶梗死组高于大病灶梗死组、中病灶组(P<0.01),而大病灶梗死组高于中病灶组(P<0.05);B-FABP水平在轻型组高于重型组、中型组(P<0.01);重型组高于中型组(P<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中B-FABP水平变化与梗死部位、大小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其高敏感性可作为早期诊断脑梗死的潜在、快速的生物学指标。
张黎军邱晨红王锋孙沁怡周华沈蓉赵中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ELISA生物学指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