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雁滨
- 作品数:13 被引量:107H指数:5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珊瑚藻类对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4年
- 为了解南麂列岛潮间带珊瑚藻类对于其他大型藻类和底栖动物的影响,在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条潮间带断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对其生物状况进行了逐季调查,分别分析了中低潮区大型藻类、非珊瑚藻大型藻类、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并计算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多样性指数Rao's Q。主要结果如下:(1)共采集和鉴定出大型藻类52种,其中珊瑚藻科藻类有5种;(2)珊瑚藻类在高潮区没有分布,在中低潮区均占据优势,占潮间带藻类生物量的68.9%。四季中低潮区大型藻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638–4.044,非珊瑚藻大型藻类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495–3.809,底栖动物为5.289–6.917;大型藻类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819–0.971,非珊瑚藻大型藻类的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830–0.973,底栖动物为0.967–0.988;(3)大型藻类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的降低与珊瑚藻类优势度的增加相关,但珊瑚藻类优势度与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均没有显著相关性;(4)底栖动物功能多样性与珊瑚藻类优势度均呈低潮区高于中潮区的变化规律,但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间并无直接联系。推测珊瑚藻类通过竞争占据了其他藻类的生存空间,从而降低了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藻类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底栖动物则因其自身生活特点而使得珊瑚藻类的扩张未能影响其多样性水平。
- 汤雁滨廖一波寿鹿曾江宁高爱根陈全震孙庆海
- 关键词: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
- 浙江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5
- 2013年
- 为研究浙江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者分别于2010年4月(春季)、11月(秋季),2011年8月(夏季)和2012年2月(冬季)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78种,根据其食性类型划分为浮游生物食者、植食者、肉食者、杂食者、碎屑食者5种功能群。各功能群平均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浮游生物食者>肉食者>植食者>碎屑食者>杂食者,平均生物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浮游生物食者>碎屑食者>肉食者>杂食者>植食者。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各功能群的密度和生物量季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溶解氧、溶解态无机磷和表层沉积物的中值粒径,排序轴对功能群–环境关系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环境变量可以较好地解释功能群的变化情况。
- 廖一波寿鹿曾江宁高爱根汤雁滨严小军陈全震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生物多样性环境因子海洋特别保护区
- 沉降物捕获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沉降物捕获装置。沉降物捕获装置,包括主固定器、横杆、支架、安装架和捕获器;主固定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万向旋转吊环,主固定器能够绕其自身的轴线转动;横杆的一端与主固定器固定连接,...
- 廖一波寿鹿汤雁滨杜萍高晓辉
- 潮间带生境退化现状分析及对策被引量:2
- 2013年
- 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综述了我国潮间带的破坏现状,分析了导致潮间带生境退化的四个主要原因:水质污染、底质破坏、生境破碎和游客活动,并指出其造成的不同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修复措施:净化水质、修复底质、保护区网络化及适度的旅游开发,旨在于为潮间带生境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 汤雁滨寿鹿廖一波曾江宁陈全震高爱根
- 关键词:潮间带
-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以海南省为例被引量:39
- 2016年
- 随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已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严重威胁,亟需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为海洋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优化区域开发与产业布局提供合理空间边界。介绍了生态红线概念的起源和内涵,提出了海洋生态红线的定义和基本原则,并以海南省为例介绍了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技术框架,同时针对海洋生态红线区划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研究提供参考。
- 黄伟曾江宁陈全震杜萍汤雁滨杨辉
- 关键词:生态系统海洋保护区
- 沉降物捕获装置及生物原位培养装置
-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沉降物捕获装置及生物原位培养装置。沉降物捕获装置,包括主固定器、横杆、支架、安装架和捕获器;主固定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万向旋转吊环,主固定器能够绕其自身的轴线转动;横杆的一端与主固...
- 廖一波寿鹿汤雁滨杜萍高晓辉
- 生物原位培养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物原位培养装置。生物原位培养装置,包括沉降物捕获装置和网盖;沉降物捕获装置包括调节架和捕获器,捕获器安装于调节架上;网盖盖设于捕获器上,用于使捕获器的内部与外部进行氧气交换...
- 廖一波汤雁滨寿鹿杜萍高晓辉
- 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进展及应用评价被引量:5
- 2017年
-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定量估算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在其功能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的3个阶段:起步阶段(1979-1990)、发展与完善(1990-2001)、成熟并广泛应用(2001-至今)。国内关于海洋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基本都采用Brey(1990)经验公式,采用经验公式的方式可分为3类:逐种计算、按站位计算和按类群计算,逐种和按类群计算最符合Brey(1990)给出的参考步骤。不同方法估算同一海域次级生产力结果不同,同一估算方法估算不同生境不同群落次级生产力结果偏差也不同。今后的工作应注重种群次级生产力研究,积累大量基础数据,以便建立适宜我国特定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估算模型。
- 贾胜华寿鹿廖一波曾江宁高爱根汤雁滨
- 近岸典型生态系统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以瓯江口、洞头列岛为例被引量:5
- 2017年
- 为更好了解和估算河口及岛屿生态系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情况,以近岸两个典型生态系统河口-瓯江口、岛屿-洞头列岛为例,于2015年4月和10月在该海域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3种Brey经验模型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估算,并分析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以去灰干重(ash-free dry weight,AFDW)计,Brey经验公式估算瓯江口和洞头列岛海域年均次级生产力分别为0.48 g(AFDW)m^(-2)a^(-1)和0.70 g(AFDW)m^(-2)a^(-1),Brey模型估算瓯江口和洞头列岛海域年均次级生产力分别为0.51 g(AFDW)m^(-2)a^(-1)和1.55 g(AFDW)m^(-2)a^(-1),Brey模型估算瓯江口和洞头列岛海域年均次级生产力分别为0.25 g(AFDW)m^(-2)a^(-1)和0.99 g(AFDW)m^(-2)a^(-1)。(2)3种经验模型反映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趋势一致:瓯江口海域有1高值区,位于瓯江口南部;洞头列岛海域有2高值区,分别位于洞头本岛东北部的三盘岛与花岗岛之间和东黄岛东南部的岛屿之间。(3)瓯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主要贡献种为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异蚓虫Heteromastus filiforms、焦河篮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薄云母蛤Yoldia similis、圆筒原盒螺Eocylichna braunsi,它们对次级生产力的贡献率超54.2%;洞头列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主要贡献种为双鳃内卷齿蚕、异蚓虫、薄云母蛤、绒毛细足蟹Raphidopus ciliatus、隆线强蟹Eucrate crenata、脑纽虫Cerebratulina sp.、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它们对次级生产力的贡献率超57.1%。(4)次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是影响瓯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而环境因子与洞头列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相关关系不显著。(5)瓯江口海域Brey�
- 贾胜华廖一波曾江宁寿鹿黄伟黄伟高爱根
- 关键词:次级生产力大型底栖动物
- 洞头列岛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为了解洞头列岛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4月在该海域布设35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样,并获取相关环境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2种,其中多毛类57种,甲壳动物34种,软体动物19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类动物7种。各调查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目在1~22种之间,瓯江口附近站位物种数较少。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3.3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21个/m^2。多毛类具有种数上的优势,软体动物具有生物量和密度上的优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29、2.45和0.66。通过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3个群落:异蚓虫-薄云母蛤-绒毛细足蟹-不倒翁虫群落(群落Ⅰ),薄云母蛤-异蚓虫-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群落(群落Ⅱ)和其他群落(群落Ⅲ)。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底层海水的温度、盐度、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溶解性无机氮、化学需氧量以及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等。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但基本稳定。与历史资料相比,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无明显变化,种类组成由以多毛类和软体动物为主转变为以多毛类和甲壳动物为主,且个体较大的棒锥螺大量死亡。
- 贾胜华曾江宁廖一波寿鹿黄伟高爱根汤雁滨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