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3篇介入
  • 3篇介入治疗
  • 3篇病变
  • 2篇动脉病变
  • 2篇动脉介入治疗
  • 2篇心病
  • 2篇血管
  • 2篇替罗非班
  • 2篇经皮冠状动脉...
  • 2篇经皮冠状动脉...
  • 2篇冠心病
  • 2篇冠状动脉病
  • 2篇冠状动脉病变
  • 2篇冠状动脉介入
  • 2篇冠状动脉介入...
  • 2篇二甲双胍
  • 2篇二甲双胍治疗

机构

  • 10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林雪芳
  • 5篇王正东
  • 5篇李平
  • 4篇陈坚
  • 4篇庞霞
  • 4篇姚光
  • 3篇凌政
  • 2篇刘明
  • 2篇廖波
  • 1篇陈丽芬

传媒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原医刊
  • 1篇临床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广西医学院学...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入院AMI患者8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盐酸替罗非班+PCI)42例和对照组(直接PCI)40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后冠脉的血流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于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使PCI前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提高,替罗非班组达1级、2级血流者比例分别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完全闭塞比率明显高于替罗非班组(P<0·01);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无慢流,无复流现象发生,TIMI3级血流发生率100%,对照组急诊PCI术后TI-MI0~2级,即无复流及慢血流发生率为15%,TIMI3级血流发生率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住院期间盐酸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对照组梗死及死亡发生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急诊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既可开通冠状动脉,又可改善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术后再梗死,挽救心肌,可能成为更安全和有效的再灌注手段。
凌政李平王正东姚光陈坚廖波庞霞林雪芳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小剂量多巴胺联合溶栓治疗慢性肺栓塞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溶栓治疗慢性肺栓塞并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0~2008年4月,25例慢性肺栓塞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尿激酶溶栓,配合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观察其水肿、血气分析、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0例患者明显好转,有效率80%,PaO2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有所下降,PCO2有所上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右室舒张末径缩小、肺动脉压下降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多巴胺联合溶栓治疗慢性肺栓塞并心功能不全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林雪芳
关键词:慢性肺栓塞多巴胺溶栓治疗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探讨
2008年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10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和1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冠心病(CHD)患者血浆hs-CRP水平,CHD组中单支病变32例,双支病变46例,三支病变24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结果hs-CRP水平在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依次增高;SAP组、UAP组、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冠心病组中,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以及三支病变组中hs-CRP水平也依次增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中hs-CRP浓度的升高与冠脉病变的程度有着密切相关,对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预测的价值。
凌政李平王正东陈坚姚光庞霞林雪芳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冠状动脉病变
术前应用替罗非班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
2008年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替罗非班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且冠状动脉狭窄75%-100%,需行PCI治疗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两组:替罗非班治疗组50例,对照组55例。替罗非班治疗组PCI术前加用替罗非班。持续泵入至术后48h。对照组同常规PCI,观察两组冠脉复流,30d再梗死或顽固性缺血及死亡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替罗非班治疗组TIMI3级占100%,对照组TIMI3级占8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30d内无再梗死、顽固性缺血、死亡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大量出血及严重出血现象,无血小板减少并发症。结论术前应用替罗非班预防PCI术后无复流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林雪芳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无复流替罗非班
二甲双胍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7年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临床综合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多种代谢异常的集合,主要包括高血糖、向心性肥胖、脂代谢异常等。由于MS包含一系列促进心血管发生发展的危险因子,MS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上升,我国11省市队列人群研究结果:MS患者心脑管病患病率是无MS者的3.12倍。而胰岛素抵抗(IR)是MS的主要原因,二甲双胍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联合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林雪芳
关键词:二甲双胍治疗心血管疾病脂代谢异常病患病率临床综合征向心性肥胖
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二甲双胍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08年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二甲双胍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二组:(A)阿托伐他汀组80例,(B)阿托伐他汀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88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2w的TC、TG、LDL-C及HDL-C的血清浓度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TC、LDL-C、TG三项较单药治疗组更易达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阿托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较阿托伐他汀单药治疗能更有效地使TC、LDL-C、TG达标,而且联合应用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价廉、安全、有效。
林雪芳李平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二甲双胍混合性高脂血症
联合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并冠心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联合PCI介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冠心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完成的20例先后行覆膜支架联合PCI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冠心病患者,观察住院及随防期间覆膜支架内漏、冠状动脉支架血栓形成、心力衰竭、死亡、截瘫、肾功能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16例近端破口完全封堵,4例少量残余内漏,无截瘫、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绞痛、亚急性血栓形成、死亡,随防6个月至2年,复查腹主动脉增强CT示夹层支架封闭良好。结论覆膜支架联合PCI介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冠心病安全、有效。
林雪芳李平王正东陈坚庞霞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冠心病介入治疗
心内电生理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经无创性检查未能明确原因的晕厥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并对其电生理结果及其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电生理检查总的阳性率为40%,随年龄的增加,其电生理检查的阳性率亦增加,其中60岁以上患者因冠心病者比例较高其电生理检查阳性率高达50%。结论电生理检查对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尤其是老年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有一定诊断价值。
王正东刘明姚光廖波庞霞林雪芳
关键词:晕厥电生理检查
冠状动脉三支病变52例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林雪芳陈丽芬
关键词:三支病变冠状动脉冠心病猝死
老年人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的探讨
2006年
目的:探讨脉压(PP)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将822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分为冠脉狭窄组和非冠脉狭窄组,冠脉病变程度用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来表示,同时测量外周肱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和PP,分析其与冠脉狭窄的关系。结果:冠脉狭窄组PP与非冠脉狭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P≥10.7 kPa和6.67 kPa
凌政李平刘明姚光王正东林雪芳陈坚
关键词:血压冠状动脉狭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