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珍
- 作品数:19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襄樊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肌钙蛋白Ⅰ的影响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评价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年7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组(n=60),同时选择一组同期进行冠脉造影(CAA)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42)。分别于术前当天及术后24h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CRP、TNFα和cTnI浓度。结果:研究组术前及术后血浆CRP、TNFα和cTnI浓度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研究组PCI后血浆CRP、TNFα和cTnI浓度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1);而对照组术前与术后血浆CRP、TNFα和cTnI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I增加血液CRP、TNFα和cTnI水平。监测血中CRP、TNF!和cTnI有助于冠心病PCI患者术后病情的估计及预后的判断。
- 刘永胜沈青山朱锐付度关汤永谦陶红李素珍叶剑文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C反应蛋白质肿瘤坏死因子Α
- 氟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肌钙蛋白I的干预
- 2005年
- 刘文卫唐其柱刘永胜朱锐付度关汤永谦陶红李素珍叶剑文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肌钙蛋白I氟伐他汀
- 氟伐他汀干预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7
- 2005年
- 目的 研究氟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患者高敏C -反应蛋白(hs- 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2年7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29例,常规药物治疗(抗凝、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等) 2周;氟伐他汀干预组3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商品名来适可)每日40mg治疗2周。分别于药物治疗前、药物治疗后2周(术前当天)及术后24h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 -CRP、TNFα和cTnI浓度。结果 药物治疗后,氟伐他汀干预组较对照组血清hs CRP、TNFα和cTnI浓度降低更明显(P<0 .01);氟伐他汀干预组术后血清hs- CRP、TNFα和cTnI浓度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 01)。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增加血清hs- CRP、TNFα和cTnI水平;氟伐他汀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hs -CRP、TNFα和cTnI浓度;氟伐他汀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血清CRP、TNFα和cTnI水平。
- 沈青山刘永胜朱锐付度关汤永谦陶红李素珍叶剑文
-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氟伐他汀介入治疗后炎症因子干预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致起搏系统故障一例
- 2004年
- 81岁男性患者,因快慢综合征植入DDD永久型起搏器.术后一月因突发胸闷、气短送我院.……
- 刘永胜沈青山李素珍
- 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TNF-α和cTnI的影响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年7月至2004年4月住院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氟伐他汀组(31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mg/d、对照组(29例)用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清CRP、TNF-αa和cTnI浓度.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及氟伐他汀组血清CRP、TNFα和cTnI浓度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氟伐他汀组血清TNF-α、CRP和cTnI浓度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结论:氟伐他汀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RP、TNF-α和cTnI浓度.
- 刘永胜沈青山朱锐付度关汤永谦陶红李素珍叶剑文
- 关键词:氟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C-反应蛋白
- 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术后橡皮止血绷带的制作与应用被引量:7
- 2006年
- 王艳陶虹汤永谦叶剑文李彬马可中李素珍沈青山刘文卫
- 关键词:经桡动脉途径止血绷带介入术后冠脉经桡动脉介入
- 妊娠7个月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急诊二尖瓣球囊扩张术1例
- 2004年
- 朱锐沈青山李素珍沈庆纯叶剑文
-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妊娠
-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PBMV)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 90例。依据患者是否伴阵发性房颤分为两组。不伴阵发性房颤 (A组 ) 6 0例 ,伴阵发性房颤 (B组 ) 30例 ,均接受PBMV术 ,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 3个月P波最大时限 (Pmax)和P波离散度 (Pd)。结果 术前B组患者Pmax及Pd显著高于A组 (P <0 .0 1) ,术后 3个月B组患者Pmax及Pd较术前显著减低 (P <0 .0 1)。结论 Pmax及Pd可预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伴阵发性房颤的发生 ;PBMV术可改善心房电传导。降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max及Pd。
- 刘永胜尚红玲邱爽李素珍
- 关键词:二尖瓣球囊成形术阵发性房颤P波离散度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评价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CHD)患者91例,分为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非CHD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8、TNF-α和IL-10浓度并分析。结果:CHD患者血清IL-1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IL-1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SAP组相比,ACS组血清IL-18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IL-10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IL-18的水平逐渐增高。结论:IL-18、TNF-α和IL-10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状态,可作为监测病情的临床生化指标。
- 刘文卫刘永胜江华朱锐汤永谦李彬马可中叶剑文李素珍李智山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
- 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被引量:1
- 2008年
- 急性主动脉夹层起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而该病的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外科手术风险和难度极大,而带膜支架植入治疗创伤小、疗效可靠,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效果。湖北省襄樊市中心医院自2003年3月起开展支架植入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 汤永谦沈青山刘文卫廖志坚朱锐李素珍叶剑文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治疗血管病情危重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