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民
- 作品数:31 被引量:381H指数:10
-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
- 2014年
-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巨尾桉工业原料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因子的变化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是草本层最高,而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是灌木层最高。巨尾桉林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母质层>淀积层>腐殖质层,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腐殖质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的土壤水分含量、有机质含量与灌木层或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显著相关性;腐殖质层速效钾含量与草本层Simpson指数极显著相关;淀积层速效钾含量与灌木层Simpson指数极显著相关;水解氮与灌木层及草本层以Simpson指数为基础的均匀度指数,以Shannon—Wiener指数为基础的均匀度指数极显著相关;母质层土壤各因子含量与灌木层或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巨尾桉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 赵一鹤张静美杨宇明李昊民
- 关键词:巨尾桉林下植物多样性土壤
- 重复照相法在植被生态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被引量:1
- 2014年
- "重复照相法"能可视化地记录区域生态环境变迁,在植被生态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其在景观、群落等不同尺度和气候变化领域等的应用;阐述了"历史照片重拍"和"重复照相监测"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整理了与生态研究相关的部分历史照片来源;就未来其与遥感学、物候学等的融合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基于重复照相法、移动互联网公众平台和WebGIS技术构建"公众参与式重复照相监测平台"的新构想,可为生态学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启迪和借鉴。
- 李昊民喻庆国杨宇明
- 关键词:植被生态学物候学
- 天童山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光合生理特性在其群落演替中的生态意义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对浙江天童山常绿阔叶林组成亚顶级群落的4个优势树种:栲树、木荷、石栎、苦槠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此4个优势树种幼苗、幼树、成年树等生长阶段的光合响应曲线及其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CO2补偿点、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蒸腾作用和水分利用率等进行了测定,对比分析了优势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在天童山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发现栲树具有最低的光和CO2补偿点、优良的水分利用性能,完善的光抑制自我保护机制,幼苗适应弱光环境且代谢旺盛而利于更新,在4个优势树种中最适应于顶级群落的特殊生境,因此成为了天童山常绿阔叶林自然演替顶级群落中重要值最大的优势种。
- 李昊民李宁云喻庆国杨宇明
-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光合生理特性群落演替
- 旅游区景观生态设计初探被引量:25
- 2002年
- 对旅游区的景观进行生态设计是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生态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异质性原则、景观多样性原则、景观个性原则、边缘效应原则、生态美学和综合效益原则、自然优先原则等 ,设计内容包括 :景观结构的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景观生态管理容量设计。
- 曹新向丁圣彦李昊民
- 关键词:旅游区景观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景观结构生态系统
- 滇西北碧塔海流域景观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被引量:2
- 2014年
- 利用1955、1974、1981、1994、2005年和2011年6个年代的航空和卫星影像,基于ERDAS IMAGINE 9.2、ArcMap 10、Fragstats 3.3、Excel等软件,选取一些常用景观指数,采取图、文、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55-2011年碧塔海流域景观演变特征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55-2011年的56a间,湖泊水域、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无变化,草甸和灌草丛分别减少了11.08hm2和135.19hm2,有林地增加了118.24hm2,公路增加了28.03hm2。2)1955-2011年呈现景观类型增加少、景观面积变化不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很低、景观优势程度突出、景观形状不复杂和景观多样性偏低的状况,流域内自然景观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状态,实现了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3)流域景观演变,2005年以前是生物、气象、气候、水文等自然驱动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2005年以后是生物、气象、气候、水文等自然驱动因子以及修建公路的人为驱动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出以自然驱动因子为主、人为驱动因子为辅的景观演变驱动因子格局。
- 喻庆国董跃宇杨宇明刘朝蓬袁磊李昊民
- 关键词:景观景观指数
- 土壤干旱对转基因甘薯光合曲线的响应被引量:38
- 2015年
-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设置适宜水分、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5%—80%、60%—65%和35%—40%)等3个土壤水分条件,以叶片同时转入Cu/Zn SOD和APX基因的甘薯和未转基因对照植株为材料,研究它们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光合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转基因(TS)和未转基因(NS)植株光响应曲线的变化趋势均基本一致,但转基因甘薯叶片的光合速率都高于未转基因植株,尤其是在严重的干旱胁迫下两者的差异最为显著,表明同时转入的Cu/Zn SOD和APX抗氧化酶基因有利于甘薯在干旱逆境下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正常的水分水平及中度干旱胁迫下,TS和NS植株叶片的Pmax无明显差别,但在严重干旱条件下TS叶片的Pmax显著高于NS。在本试验中,与适宜水分处理相比,NS植株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φ)在中度干旱胁迫下就开始显著下降,而TS植株只是轻微下降,到严重干旱时,两者都显著下降,但是TS仍略高于NS植株。随着土壤干旱程度增加,甘薯叶片光补偿点(LCP)增高,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φ)、暗呼吸速率(Rd)下降,表明干旱胁迫使气孔关闭,光能利用率降低,同时利用CO2的能力降低,光合产物消耗增加,不利于同化产物的积累,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甘薯叶片光补偿点(LCP)、光呼吸增高以及光饱和点下降的幅度均明显小于未转基因植株,这可能是因为转入的抗氧化酶基因提高干旱胁迫下叶片中酶促防御系统的活性,适度缓解了干旱逆境引起的膜脂过氧化伤害。
- 陆燕元马焕成李昊民邓西平
- 关键词:转基因甘薯干旱
- 药用植物资源的社区参与式保护途径——以丽江老君山风景名胜区鲁甸乡为例被引量:1
- 2012年
- 近年来药用植物资源的迅速枯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探索药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途径迫在眉睫。通过对丽江老君山风景名胜区鲁甸乡MPCA社区发展项目展开研究,探讨在国家公园这一自然保护地模式下药用植物资源的社区参与式保护途径,以实现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建设的协调发展。通过研究发现,药用植物资源的社区参与式管理机制、"MPCA保护公约"、促进纳西族传统医药知识传承的相关做法等,对云南省其他国家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均具有借鉴意义。
- 李红英李昊民杨宇明
- 关键词:药用植物资源
- 1957-2012年滇西北剑湖景观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被引量:11
- 2014年
- 以1957~2012年具有代表性的6期航空和卫星影像为研究数据,利用ERDAS IMAGINE9.2、ArcMap10、Fragstats3.3等软件,选取一些常用景观指数,分析了1957~2012年剑湖研究区景观演变特征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湖泊和农地的面积呈减少趋势,河流、沼泽、鱼塘、农村居民地和有林地的面积呈增加趋势。湖泊和农地分别减少了203.0hm2和44.5hm2,河流、沼泽、鱼塘、农村居民地和有林地分别增加了1.2hm2、84.9hm2、42.2hm2、52.2hm2和67.0hm2。(2)景观类型数量、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形状复杂程度和景观多样性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剑湖景观受人为干扰越来越强烈。(3)湖泊主要转移成了沼泽,沼泽主要转移成了鱼塘、农地和有林地,鱼塘转移成了沼泽和农地,农地主要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地和有林地。(4)人为驱动因子对剑湖景观演变的影响要比自然驱动因子大得多,总体上形成了以人为驱动因子为主、自然驱动因子为辅的景观演变驱动因子格局。
- 喻庆国李昊民董跃宇杨宇明刘朝蓬袁磊王四海
- 关键词:景观指数
- 滇西北属都湖流域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应用1955年、1974年、1981年、1994年、2005年和2011年6个时期的航测照片和卫星影像,通过遥感解译和景观生态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滇西北属都湖高原湿地过去56年的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人工筑坝导致属都湖水域面积在1955~1994年间增加了62.4 hm2(52.4%),之后趋于稳定;湖滨带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呈减少趋势;汇水面山有林地面积稳步增加,优势度增强;流域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整体减少,景观趋于同质化;景观破碎度先减少后增加,总变幅不大;景观连通性增强,斑块空间分布更加聚集。故属都湖高原湿地自然景观保存良好,自然生境不断恢复,其景观格局的变化是道路和水坝建设等人为因素及森林演替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景观格局演变的自然驱动因素主要是灌木林地、草甸、灌丛草地等植被向有林地的演替。
- 李昊民喻庆国李宁云王娟王娟
- 关键词:景观格局指数
- 替代指标在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1年
- 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而替代指标的应用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实现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介绍了生物多样性替代指标的概念,分析了不同生物类群之间广泛存在的相关性,总结了大尺度上兽类、鸟类、维管束植物物种数的经验比例(1∶5∶50)。对目前可供使用的生物多样性替代指标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将其划分为生物类替代指标(包括指示类群、功能类群和珍稀濒危类群)和生境类替代指标(包括环境因子、景观格局和自然圣境)。对不同指标的替代机理、有效性、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等进行了归纳,探讨了增强生物多样性替代指标应用有效性和评价精度的主要途径。研究可为保护地规划、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开展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价,以及环境评价制度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完善提供参考。
- 李昊民罗咏梅王四海杨宇明
-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