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生 作品数:59 被引量:123 H指数:6 供职机构: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治疗老年自发性气胸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行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术中行肋间神经阻滞、不做胸膜摩擦及使用细管引流从而减轻术后疼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77例行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的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术中使用亚甲蓝+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术中不做胸膜摩擦,术后使用细软管引流。观察患者的手术指标、并发症、疼痛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指标:7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2~90 min,平均手术时间68 min。术后住院时间3~15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5 d。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无术后出血,术后1例肺不张,2例拔除胸管后中量胸腔积液,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持续漏气。疼痛情况:73例术后第1天、第3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3分,未作止痛处理;2例术后第1天VAS评分5分,第3天VAS评分3分,使用止痛药1次;2例术后第1天VAS评分6分,第3天VAS评分4分,使用止痛药2次。术后随访:术后成功随访73例(94.8%),随访3~12个月,随访12个月的59例。2例出院后气胸复发,均入院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胸腔内注入粘连剂后痊愈出院。结论老年自发性气胸患者行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术中行肋间神经阻滞、不做胸膜摩擦及使用细管引流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安全、可行。 钟标 李勇生 魏崴 黎佩建关键词:电视胸腔镜手术 自发性气胸 肋间神经阻滞 胸腔引流 沙培林联合岩舒胸腔内用药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沙培林(OK-432)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岩舒)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及其对胸水中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80例恶性胸水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沙培林;试验组胸腔内注入沙培林和岩舒,观察胸水量及其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改变。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2.5%,试验组有效率为8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水中树突状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结论:沙培林联合岩舒胸腔内用药可增强局部抗肿瘤免疫功能,有效控制胸水。 魏崴 蓝玉宏 李勇生 钟标 黎佩建 白力关键词:恶性胸水 复方苦参注射液 淋巴细胞亚群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常规开胸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常规开胸术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投掷的方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29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开胸术,治疗组采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等临床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出血量(79.6±43.2)ml、切口长度(7.2±1.2)cm、手术时间(105.4±23.9)min、住院时间(9.5±2.1)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出血量(187.6±44.8)ml、切口长度(18.6±3.8)cm、手术时间(142.3±32.7)min、住院时间(13.8±1.3)d,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3.79%)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1.3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相对于常规开胸术在临床指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黎佩建 魏崴 李勇生关键词:胸腔镜 肺叶切除术 非小细胞肺癌 前列腺素E_1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右心室功能不全的影响 2006年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右心室功能不全变化的影响。方法运用右心导管和血气分析技术观测用药前、用药后48 h、用药后7 d患者右心室功能指标及氧动力学的变化。结果30例ARDS患者静注使用前列腺素E1后48 h获得轻度改善(P<0.01)。结论前列腺素E1可降低ARDS患者肺血管阻力,改善患者的右心室功能,提高患者的氧输送及氧利用,降低死亡率。 魏崴 李勇生 杨文东 章文龙关键词:前列腺素E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右心室功能不全 氧输送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率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增加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率的因素,为降低早期死亡率和提高手术效果提供一定参考及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3年于本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及成形术的1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中及术后各因素与术后早期死亡的关系,并采用χ^2检验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死亡率的相关因素包括术前体重≥70kg、术前左心房内径≥70mm、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OR值即Exp(B)分别为0.014、34.722、52-318.P〈0.05。结论左心房扩张明显、肥胖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均增加瓣膜置换手术早期死亡率。 黄文聪 李勇生 钟标 朱铭关键词:瓣膜置换术 主动脉阻断时间 卡方检验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直径大于5cm的非小细胞肺癌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直径>5 cm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肿瘤直径>5 cm的NSCLC患者53例,观察组29例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VATS)治疗,对照组24例行开胸手术(TO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并发症,随访观察两组患者1年、3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失血量和引流量少,术后VAS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192,t2=7.245,t3=28.362,t4=26.344,t5=7.448,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对照组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年复发率、生存率分别为(10.35%vs.8.33%)、(96.6%vs.95.8%),3年复发率、生存率分别为(34.48%vs.33.33%)、(72.41%vs.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直径大于5 cm NSCLC具有创伤小,安全可行,可取得与TOS治疗同样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魏崴 李勇生 钟标 黎佩建关键词:胸腔镜 胸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膈疝的临床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加深对膈疝的临床X线和CT征象的认识及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证实的膈疝的X线或CT表现。结果见下列征象①膈面异常:膈面轮廓部分或全部不清与缺如;假“膈面”升高;膈上半圆形块状阴影;跨膈肌阴影。②胸腔积气积液阴影或块状影:中下肺野囊状、或蜂窝状透光阴影;胸腔大气液平面;心膈角区块状影。③胸腔阴影形态的可变性:不同时间、不同体位阴影的形态、数量或密度发生改变。④邻近脏器的异常:纵隔向健侧移位;腹部正常脏器的上移位或缺如。⑤钡餐(或泛影葡胺)及钡灌肠检查胸腔内见胃肠道。⑥人工气腹检查见气胸。⑦CT扫描胸腔内见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肝脾肾。结论胸腹部X线平片或透视、钡餐(泛影葡胺)或钡剂灌肠检查、人工气腹检查及胸部上腹部CT扫描对膈疝的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胸腹部平片及透视对膈疝有提示作用,钡餐(钡灌肠)能直接显示胸腔内胃肠道,胸腹部CT扫描(尤其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疝入胸腔的空腔性或实质性脏器、受压或发育不全的肺叶及发育不良的肺动脉。 谭秀钟 程传虎 蓝博文 王革 陈伟明 李勇生关键词:先天性膈疝 创伤性膈疝 X线 CT诊断 青年乳腺癌9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常见延误诊治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青年女性乳腺癌92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临床症状隐匿,误诊率高达53%;病程最短时间为3d,最长为4年,中位时间9.6个月,病程较长;腋窝淋巴结转移高达62%,治疗以改良根治术为主,同时行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61.5%。结论青年乳腺癌病程较长,浸润性癌为主,腋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且易误诊,提高青年乳腺癌的疗效,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要重视综合治疗。 彭伟强 魏崴 李红星 李勇生 杨文东关键词:青年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率 症状隐匿 中位时间 浸润性癌 预后差 miR-511-3p靶向ATP2A2调控内质网应激对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miRNA-511-3p(miR-511-3p)对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ATP2A2、内质网应激在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69例肺癌患者的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距离肿瘤>2 c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癌和癌旁组织以及永生化肺上皮细胞株BEAS-2B、人肺细胞株CCD-19Lu、人肺癌细胞株A549、H1975、H1299中miR-511-3p转录水平相对表达量。选择miR-511-3p相对表达水平最低的肺癌细胞株A549进行后续实验。将细胞分为miR对照组(转染miR-511-3p无关序列)、miR-511-3p过表达组(转染miR-511-3p模拟物)、miR-511-3p敲低组(转染miR-511-3p抑制物);另取A549细胞分为ATP2A2过表达对照组(转染空载质粒)、ATP2A2过表达组(转染ATP2A2过表达质粒),以及ATP2A2敲低对照组(转染载有小干扰RNA无关序列的质粒)和ATP2A2敲低组(转染载有ATP2A2小干扰RNA序列的质粒)。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miR-511-3p和ATP2A2转录水平相对表达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ATP2A2蛋白及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511-3p与ATP2A2 mRNA的靶向关系;CCK-8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增殖能力(以吸光度值表示);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A549细胞中凋亡细胞占比;无机磷比色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Ca^(2+)-ATP酶活性;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Ca^(2+)浓度。结果69例患者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miR-511-3p转录水平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8±0.03、0.17±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4,P<0.05)。miR-511-3p过表达组、miR-511-3p敲低组、miR对照组A549细胞中凋亡细胞占比分别为(58.1±6.1)%、(11.0±1.3)%、(22.0±2.1)%,miR-511-3p过表达组较miR对照组高,miR-511-3p敲低组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70、7.64,均P<0.05)。培养24、48、72 h后,miR-511-3p过表达组A549细胞增殖能力均较miR对照组低,miR-511 赵吉星 黄文聪 严武 李勇生关键词:肺肿瘤 微RNAS 内质网应激 细胞增殖 吉非替尼治疗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CE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经吉非替尼治疗后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共纳入40例NSCLC患者,临床分期Ⅲ~Ⅳ期,给予吉非替尼联合基础放疗进行治疗,若发现肿瘤进展或不能耐受的毒性反应则停止,治疗后,患者按照RECIST 1.1(2009年颁布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标准被分为控制组和非控制组,采集患者清晨外周血,利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CEA。将治疗前患者分为高CEA组(CEA>30μg/L)和低CEA组(CEA≤30μg/L),两组一直随访到2014年6月,记录随访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结果治疗前控制组和非控制组之间CE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下降,以控制组为著(P均<0.01);高CEA组和低CEA组之间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CEA组9、12个月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较低CEA组长(P<0.01)。结论吉非替尼治疗后,NSCLC患者血清CEA水平下降;血清CEA水平可作为预测吉非替尼治疗NSCLC的疗效及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记。 魏崴 张洁霞 蓝玉宏 李勇生 钟标 黎佩建 白力关键词:吉非替尼 癌胚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