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全营

作品数:22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肠癌
  • 8篇直肠
  • 8篇直肠癌
  • 8篇肿瘤
  • 8篇腹腔
  • 8篇腹腔镜
  • 6篇肠肿瘤
  • 5篇直肠肿瘤
  • 5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外科
  • 3篇右半结肠
  • 3篇普通外科
  • 3篇胃癌
  • 3篇结肠
  • 3篇结肠癌
  • 3篇结直肠
  • 3篇结直肠癌
  • 3篇基因
  • 2篇右半结肠癌

机构

  • 22篇河南大学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2篇李全营
  • 20篇秦长江
  • 11篇任学群
  • 5篇郭国校
  • 4篇孙嵩洛
  • 4篇孟继明
  • 4篇贺志宽
  • 2篇傅侃达
  • 2篇郑立
  • 2篇姚坤厚
  • 2篇史朝晖
  • 2篇陈江涛
  • 1篇许冰
  • 1篇唐红娜
  • 1篇张永州
  • 1篇胡军红
  • 1篇吴大鹏
  • 1篇刘大晗
  • 1篇施巩宁
  • 1篇王伟

传媒

  • 3篇消化肿瘤杂志...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外医疗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良法腹部无辅助切口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
秦长江任学群李全营姚坤厚陈江涛
从肿瘤根治原则看消化道肿瘤微创治疗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从肿瘤根治原则探讨微创治疗消化道肿瘤类型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5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的开腹手术根除术,观察组采取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用时与对照组对比差异不明显(P〉O.05),术中平均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腹腔镜微创技术治疗良恶性消化道肿瘤有确切的效果,安全性好,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李全营秦长江郭国校孙嵩洛杜冰豫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腹腔镜微创
腹腔镜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术:附68例报告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2年6月68例行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腔镜组)与同期行76例开腹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开腹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与疗效。结果:144例手术均获成功,腔镜组无中转开腹。与开腹组比较,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243.7±40.4)min vs.(150.5±32.1)min],但术中出血量减少[(103.2±10.5)mL vs.(231.6±23.5)mL]、术后切口感染例数减少(1例vs.8例)、肛门排气时间缩短[(2.5±0.6)d vs.(4.6±0.5)d]、住院天数减少[(10.5±0.4)d vs.(14.6±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扫淋巴结数目、吻合口瘘与肠梗阻发生例数,以及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应用于经肛门括约肌间径路超低位直肠癌手术安全可行,并有微创、术后切口感染少等优点。
李全营秦长江孙嵩洛任学群
关键词:直肠肿瘤腹腔镜肛管
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01月至2017年01月由同一组医师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52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348例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对照组173例接受常规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2周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 0.05),其中患者年龄、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等是右半结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 <0.05)。[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贺志宽刘大晗李全营姚坤厚秦长江任学群
关键词:右半结肠肿瘤腹腔镜并发症
基于数据库分析ASF1B在胃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研究ASF1B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进而分析ASF1B基因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和GEO(Gene ExP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下载胃癌的RNA-seq和临床数据;分析TCGA数据库中ASF1B在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中ASF1B表达量与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并采用COX回归分析基因表达和其他临床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应用GSEA软件分析ASF1B在胃癌中的作用通路;绘制预后相关列线图并计算C-指数。[结果]胃癌组织中ASF1B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K-M生存分析显示ASF1B低表达的总生存率较差,多因素COX分析表明ASF1B为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验证集显示相似的结果,绘制列线图预测胃癌患者1 a、2 a、3 a的生存率并验证C指数表明模型准确度良好;ASF1B高表达主要在细胞周期、同源重组、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等通路存在富集,ASF1B低表达主要在ECM受体相互作用和Hedgehog信号通路上富集。[结论]ASF1B低表达水平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因素,评估ASF1B的表达可能有助于预测患者预后。
李蒙蒙黄露李全营密奥宁纪知语秦长江
关键词:胃癌预后关系
二级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进展期胃癌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二级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应用二级前哨淋巴结技术行胃癌根治术68例患者和同期常规行胃癌D2根治术7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4例手术均获成功,与常规行D2根治术比较,应用二级前哨淋巴结技术组手术时间延长[(203.7±40.4)min vs.(150.5±32.1)min],但清除淋巴结数目增多[(18.5±0.6)vs.(14.5±0.5)],术后2年生存率增加[84.7%vs.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出血量[(143.2±10.5)m L vs.(131.6±23.5)m L]、住院天数[(11.5±0.4)d vs.(10.6±0.3)d]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胃癌根治术相比,应用二级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的前提下,能提高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
李全营秦长江郭国校孙嵩洛任学群
XRCC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XRCC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通过q RT-PCR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XRCC2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q RT-PCR结果表明癌组织中XRCC2 m RNA表达水平高于相对应的癌旁组织(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67.3%(68/101)的结直肠癌组织XRCC2蛋白表达阳性。XRCC2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T分期、M分期、TNM分期、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转移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表达XRCC2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差,与XRCC2低表达的患者相比,XRCC2高表达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及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XRCC2表达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XRCC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可能成为预测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秦长江张琪卜培龙李全营葛政任学群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XRCC2
KIF20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驱动蛋白家族成员20A(kinesin family member 20A,KIF20A)在大肠癌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TCGA数据库文献中KIF20A在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RNA的表达;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105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测确诊为大肠癌的石蜡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IF20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并分析KIF20A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KIF20A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阴性或低表达(P<0.00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KIF20A在105例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及阴性表达率分别为64%(67/105)和 36%( 38/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KIF20A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KIF20A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无复发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0.001)。 Cox回归分析显示KIF20A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IF20A在大肠癌中表达上调,其可能作为预测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张琪董海常刘建涛卜培龙李全营秦长江
关键词:大肠癌预后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比较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和传统开放性切除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0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69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和同期78例行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手术相关资料、术后近期疗效等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人临床资料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5.3±0.7)cm,(202.8±16.2)min,(84.8±43.0)mL,(2.5±0.6)d,(10.0±2.0)d,与开腹组相比(21.3±2.5)cm、(168.0±16.6)min、(203.3±35.3)mL、(3.9±0.7)d、(15.9±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腹组清扫淋巴结数目(12.9±4.5)个,腹腔组清扫淋巴结数目(16.4±7.6)个,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的近期疗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孟继明秦长江李全营郑立任学群
关键词:结肠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
STIP1调控EGR1表达并促进胃癌细胞DNA损伤修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应激诱导磷酸化蛋白1(STIP1)表达对于胃癌化疗抵抗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构建STIP1过表达及敲低胃癌细胞系后,应用CCK-8、单克隆形成等实验检测胃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及顺铂、奥沙利铂的敏感性;并对过表达STIP1的胃癌细胞系进行RNA测序并验证获得STIP1所调控的下游分子及信号通路;最后应用免疫荧光、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STIP1对胃癌细胞化疗抵抗的影响是否依赖于其下游分子。结果STIP1过表达可显著增强胃癌细胞对于5-氟尿嘧啶及顺铂、奥沙利铂等细胞毒性药物的抵抗作用;并可促进化疗抵抗相关基因的表达;RNA表达谱测序发现STIP1可能促进重组修复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而免疫印迹及qPCR等检测证实STIP1过表达可促进该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进一步证实STIP1表达可影响5-氟尿嘧啶诱导的DNA损伤的重组修复能力;而应用重组修复抑制剂干预胃癌细胞后。免疫荧光检测获得STIP1表达对于5-氟尿嘧啶所诱导的胃癌细胞DNA损伤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其同源重组修复途径。对于其下游机制的探索,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免疫印迹、qPCR及免疫荧光,证实STIP1可调控EGR1表达进一步影响5-氟尿嘧啶所诱导的DNA损伤重组修复。结论STIP1调控EGR1表达影响胃癌细胞DNA损伤修复,进而促进其化疗抵抗。
李全营唐红娜秦长江翟二涛
关键词: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DNA损伤修复胃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