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静

作品数:9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9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胃癌
  • 5篇抗体
  • 4篇单克隆
  • 4篇单克隆抗体
  • 4篇细胞
  • 4篇抗CD3
  • 4篇克隆
  • 4篇EGFR单克...
  • 3篇双功能抗体
  • 3篇腺癌
  • 3篇免疫
  • 3篇荷瘤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肿瘤
  • 2篇胃癌细胞
  • 2篇腺肿瘤
  • 2篇小鼠
  • 2篇免疫治疗
  • 2篇计算机成像

机构

  • 9篇解放军第30...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张静
  • 7篇侯艳红
  • 7篇张林
  • 5篇胡静
  • 4篇张健
  • 2篇李楠
  • 2篇袁小东
  • 1篇朱超慧
  • 1篇翟俊山
  • 1篇沙立娜
  • 1篇刘龙
  • 1篇王艳梅

传媒

  • 2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RPS12基因表达下调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
2017年
[目的]初步探讨RPS12基因对于胃癌细胞生长、增殖,细胞周期,凋亡状态等生物学特性及浸润转移能力等影响。[方法]RPS12基因特异的RNA抗体(RNAi)载体通过脂质体介导法转染RPS12基因高表达MKN45细胞,后经G418压力筛选法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系,经过RT-PCR法及Western-blot法证实。而后使用流式细胞仪、生长曲线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法、细胞迁徙实验法等方法分析稳定转染株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每种检测实验均设立RNAi载体转染细胞实验组、点突变对照组、MKN45细胞空白对照组。[结果]稳定转染的RPS12基因RNAi细胞系经过免疫细胞化学法、RT-PCR法及Western-blot法证实,表达抑制率可达68%左右。与对照组细胞相比,实验组细胞株生长减慢,各时间点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显示实验组G2-M期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S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RPS12RNA干扰组克隆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细胞迁徙实验结果提示实验组穿膜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S12基因可能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增殖作用,同时可影响细胞周期,降低RPS12基因表达可能抑制胃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张林侯艳红李楠翟俊山王艳梅张静
关键词:胃癌细胞周期RNA干扰
乳腺CT灌注曲线形状的量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参数组合对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TDC)形状的影响,寻找定量评价TDC形状的方法,并应用于乳腺癌的前瞻性灌注研究。方法在Excel2003中构建算式,并编写相应程序代码以实现自动卷积、去卷积算法...
张静袁小东王培军
关键词:乳腺灌注计算机成像时间密度曲线
文献传递
TXNDC5蛋白在胃腺癌组织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2013年
TXNDC5(硫氧还蛋白5)在一些人类肿瘤中存在高表达。但人们对TXNDC5在胃腺癌的地位和作用却了解甚少。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研究TXNDC5在胃腺癌的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54份胃癌患者及对照正常组织的TXNDC5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该分子组织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在所有54个胃腺癌标本中,有23个(42.6%)高表达TXNDC5。腺癌组织中的具有较强的TXNDC5表达,在低分化腺癌的比例中表达更显著(P<0.05)。高表达TXNDC5的病例在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方面更显著。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标本中高表达TXNDC5比低表达TXNDC5的预后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XNDC5的表达与胃腺癌的分化,侵袭和转移存在相关性。目前,可以被认为是与胃癌相关性较高的潜在性癌基因。
沙立娜张林侯艳红朱超慧张静刘龙李楠
关键词:胃癌免疫组化预后
抗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对胃癌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通过抗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EGFR/CD3 BsAb)治疗SGC7901胃癌细胞移植瘤小鼠模型,初步验证该抗体在体内对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方法采取化学偶联法合成的EGFR/CD3 BsAb联合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经尾静脉给药注入荷SGC7901胃癌细胞移植瘤小鼠体内。实验裸鼠随机分为抗EGFR单抗联合PBLS组(抗EGFR组)、抗CD3单抗联合PBLS组(抗CD3组)、EGFR/CD3 BsAb联合PBLS组(EGFR/CD3 BsAb组)和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治疗后检测并比较加药各组对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 EGFR/CD3 BsAb成功制备,分子量为43kD。EGFR/CD3 BsAb组裸鼠的肿瘤抑制率为(57.2±8.6)%,显著高于抗EGFR组的(38.5±6.1)%和抗CD3组的(6.9±7.6)%(P<0.05);治疗结束时EGFR/CD3 BsAb组的瘤重为(517.1±45.4)mg,显著低于抗EGFR组的(737.4±54.3)mg和抗CD3组的(1097.9±167.7)mg(P<0.05)。各组移植瘤组织EGFR免疫组化染色均为强阳性。EGFR/CD3 BsAb组裸鼠肿瘤组织CD3免疫组化染色可见部分细胞呈阳性。透射电镜观察显示,EGFR/CD3 BsAb组和抗EGFR组可见肿瘤坏死。结论 EGFR/CD3 BsAb在体内条件下可能对胃癌有治疗作用。
张林侯艳红张健胡静张静
关键词:胃癌双功能抗体EGFR单克隆抗体CD3单克隆抗体
乳腺CT灌注曲线形状的量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探讨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参数组合对CT灌注时间-密度曲线(TDC)形状的影响,寻找定量评价TDC形状的方法,并应用于乳腺癌的前瞻性灌注研究。方法:在Excel2003中构建算式,并编写相应程序代码以实现自动卷积、去卷积算法...
张静袁小东王培军
关键词:乳腺肿瘤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成像
抗人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的制备、检测及对胃癌细胞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抗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体外对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为临床应用该抗体治疗胃癌打下实验基础。方法采取化学偶联法合成抗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并使用间接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该抗体的功能。通过细胞结合率检测及MTT杀伤实验检测其对胃癌细胞结合及杀伤的能力并与单纯的EGFR单抗和CD3单抗比较。结果抗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联合效应细胞与胃癌细胞株SGC7901结合率显著高于两组单抗对照组(P<0.05);MTT细胞杀伤实验结果提示:抗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组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杀伤率显著高两组单抗对照组(P<0.05)。结论初步的体外实验显示由化学偶联法合成的抗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可能对胃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张林侯艳红张健胡静张静
关键词:胃癌双功能抗体EGFR单克隆抗体
EGFR单克隆抗体对胃癌荷瘤小鼠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SGC7901胃癌细胞移植瘤模型小鼠,探讨该抗体在体状态下对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为下一步临床应用该抗体治疗胃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取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经尾静脉给药注入SGC7901胃癌细胞移植瘤小鼠体内,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治疗后检测在体情况下对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组小鼠肿瘤抑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平均肿瘤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步的裸鼠模型治疗实验显示EGFR单克隆抗体在体内条件下对胃癌有确切的治疗作用。
张林侯艳红胡静张静
关键词:小鼠胃癌免疫治疗
抗人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治疗胰腺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初步验证化学偶联法合成的EGFR/CD3双功能抗体在体外对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在前期化学偶联法合成EGFR/CD3双功能抗体的基础上,进行效应细胞及靶细胞结合率检测及51Cr杀伤实验检测,探讨其影响效应细胞与胰腺癌细胞结合及杀伤能力的作用,并与EGFR单抗比较。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后肿瘤细胞周期与凋亡情况变化。结果 EGFR/CD3双功能抗体与效应细胞(PBLS细胞)及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结合率较高,可满足治疗需求;EGFR/CD3双功能抗体联合效应细胞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杀伤率显著高于各对照组(P<0.05)。EGFR/CD3双功能抗体联合效应细胞处理后肿瘤细胞凋亡率上升。结论 EGFR/CD3双功能抗体可有效增强免疫效应细胞对胰腺癌的杀伤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林侯艳红张健胡静张静
关键词:胰腺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双功能抗体EGFR单克隆抗体
抗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介导CIK细胞、LAK细胞或PBLS细胞对胃癌荷瘤裸鼠治疗效果的比较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比较抗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在体内条件下介导CIK细胞、LAK细胞及人类PBLS细胞三类不同的免疫效应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为临床应用该抗体治疗胃癌的细胞选择提供实验指导。方法采用化学耦联法合成的抗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分别与CIK细胞、LAK细胞及人类PBLS细胞联合经尾静脉注入SGC7901胃癌细胞移植瘤小鼠体内,同时以等量0.9%NaCl溶液尾静脉注射建立对照,治疗后检测在体情况下4组对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抗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介导CIK细胞治疗组小鼠肿瘤抑制率为。(64.9±7.7)%,显著高于抗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介导LAK细胞及人类PBLS细胞组的(43.5±8.2)%和(39.7±6.5)%(均P〈0.05),治疗结束时平均肿瘤质量为(473.9±37.7)mg,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的(764.6±88.3)mg和(829.1±104.4)mg(均P〈O.05)。结论初步的裸鼠模型治疗实验显示由抗EGFR-抗CD3双功能抗体介导的CIK细胞在体内条件下对胃癌治疗作用优于其他常用的免疫效应细胞。
张林侯艳红张健胡静张静
关键词: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