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晓东

作品数:32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皮肤
  • 8篇瘢痕
  • 7篇疗效
  • 5篇疗法
  • 5篇面部
  • 5篇黑色素
  • 5篇黑色素瘤
  • 4篇痤疮
  • 4篇瘢痕疙瘩
  • 4篇疗效观察
  • 4篇光动力
  • 3篇动力疗法
  • 3篇血管
  • 3篇切除
  • 3篇注射
  • 3篇细胞
  • 3篇面部皮肤
  • 3篇激光
  • 3篇光动力疗法
  • 3篇黑素

机构

  • 30篇南通大学
  • 2篇南通市妇幼保...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溧阳市人民医...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30篇姚晓东
  • 14篇吴晓琰
  • 12篇陈晓栋
  • 11篇崔晓美
  • 9篇许攀
  • 8篇朱文艳
  • 5篇丁瑜洁
  • 5篇顾黎雄
  • 5篇沈聪聪
  • 5篇姚丽丽
  • 2篇杨立群
  • 2篇丁鹏
  • 1篇蔡萍
  • 1篇蔡恒骥
  • 1篇曹双林
  • 1篇钱美娟
  • 1篇顾明亚
  • 1篇范红梅
  • 1篇吴玲
  • 1篇陈晓明

传媒

  • 5篇中华皮肤科杂...
  • 5篇中国医疗美容
  • 4篇中国美容医学
  • 3篇南通大学学报...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25
  • 4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ncRNA 068在诊断或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的生物标志物,所述生物标志物为lncRNA 068。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具有过量lncRNA 068的表达,抑制了上皮间叶转化,影响恶性黑色素肿瘤的发...
姚晓东姚丽丽
斑马鱼糖尿病血管病变模型的构建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斑马鱼糖尿病血管病变模型的构建方法,本发明通过将培养血管病变斑马鱼过程分成以下的模块:饲养模块、监测模块、实验模块、采集模块、分析模块和处理模块,实现了对斑马鱼生长全程的监控...
姚丽丽姚晓东
基于miRNAs分子标志物验证其在黑色素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2024年
目的:基于微小RNA(miRNAs)分子标志物验证其在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5月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黑色素瘤患者作为恶性组,按照1∶1匹配原则选取同期、同年龄段92例皮肤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血清miRNAs表达水平,比较不同病理特征患者血清miR-204-5p、miR-126-3p、miR-193b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miR-204-5p、miR-126-3p、miR-193b表达水平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对黑色素瘤诊断价值,比较不同预后患者miR-204-5p、miR-126-3p、miR-193b表达水平,对比不同miR-204-5p、miR-126-3p、miR-193b表达水平患者1年生存率。结果:恶性组miR-204-5p、miR-126-3p、miR-193b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不同临床分期、肿瘤侵袭性、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miR-204-5p、miR-126-3p、miR-193b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iR-204-5p、miR-126-3p、miR-193b与临床分期、肿瘤侵袭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miR-204-5p、miR-126-3p、miR-193联合的AUC最大,为0.907,明显大于各指标单独诊断;预后良好患者血清miR-204-5p、miR-126-3p、miR-193b高于预后不良患者;低水平miR-204-5p、miR-126-3p、miR-193b患者1年生存率低于高水平miR-204-5p、miR-126-3p、miR-193b。结论:黑色素瘤患者血清miR-204-5p、miR-126-3p、miR-193b与临床分期、肿瘤侵袭性、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miR-204-5p、miR-126-3p、miR-193b联合有助于提高黑色素瘤诊断价值。
李星汇周洋蒋燕南姚晓东
关键词:微小RNA分子标志物黑色素瘤预后病理特征
手术扩大切除联合小剂量干扰素α2b治疗侵袭性皮肤恶性黑素瘤32例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术扩大切除联合小剂量干扰素(IFN)α2b治疗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疗效。方法32例皮肤恶性黑素瘤患者经术前检查分期后(Ⅱ期21例、Ⅲ期11例)接受了手术扩大切除,手术范围距离皮损或组织病理取材后瘢痕边界1~2cm。手术方法包括:直接切除缝合4例、截指(趾)6例、皮肤游离移植15例、任意皮瓣转移3例和轴型皮瓣转移4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行选择性淋巴结摘除者9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者2例。术后1周,给予IFN—α2b300万IU皮下注射每周3次,连续1~3g。结果所有患者的切口均甲级愈合。截止到2011年6月,2例患者失访,其余30例患者中,6例随访5年,生存4例,死亡2例(均为ⅢC期);7例随访3~5年,生存5例,死亡2例(均为ⅢC期);13例随访1—3年,生存12例,死亡1例(为ⅢB期);4例随访1年内的无1例死亡。现存的25例患者中,8例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为手术后2年内新出现的区域淋巴结转移;8例完成了IFN—α2b治疗3年的疗程,11例已接受了1年以上的治疗,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手术扩大切除联合小剂量干扰素α2b治疗Ⅱ期和Ⅲ期皮肤恶性黑素瘤,能降低局部复发,患者生存率高。
陈晓栋顾黎雄吴晓琰沈聪聪丁瑜洁姚晓东
关键词:黑色素瘤干扰素Α-2B
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107例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观察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自我院医学美容科门诊就诊的脂溢性角化患者107例,均实施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观察伤口恢复时间及3个月后患者皮损消退情况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07例脂溢性角化患者,治疗后3个月随访,痊愈99例(92.5%),显效5例(4.7%),有效3例(2.8%),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伤口愈合时间5-22天,平均伤口愈合时间(10.3±2.8)天,其中≤7天69例,8-14天32例,≥14天6例;随访3个月,未发现瘢痕增生及创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姚晓东崔晓美许攀朱文艳
关键词:脂溢性角化临床疗效
lncRNA 068在诊断或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的生物标志物,所述生物标志物为lncRNA 068。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具有过量lncRNA 068的表达,抑制了上皮间叶转化,影响恶性黑色素肿瘤的发...
姚晓东姚丽丽
文献传递
两种切口的顶泌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的并发症对比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采用"W"形切口(A组)及"1"字形腋窝皱襞切口(B组)的顶泌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2013年12月采用两种切口的顶泌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163例,其中A组84例,B组79例,对其术后的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术后发生血肿5例、皮瓣坏死3例,切口裂开11例,局部瘢痕增生13例,异味残留3例;B组术后发生血肿4例,皮瓣坏死2例,切口裂开3例,局部瘢痕增生4例,异味残留4例。A、B组在切口裂开、局部瘢痕增生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字形腋窝皱襞切口较"W"形切口的顶泌汗腺修剪术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腋臭术后并发症。
姚晓东吴晓琰丁瑜洁陈晓栋
关键词:腋臭顶泌汗腺修复术并发症
疑诊黑素瘤患者不应行单纯活检术
[目的]探讨对于临床怀疑黑素瘤的患者是否可行单纯活检.[方法]报告一例患者:患者女,44岁,因'背部皮损40余年,局部隆起2年,痒3月'就诊.患者自出生开始于背部即有黑色皮损,未予以重视,皮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慢变大.两...
顾黎雄吴晓琰姚晓东曹双林蔡恒骥沈聪聪丁瑜洁陈晓栋
无针注射器瘢痕疙瘩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的疗效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比较无针注射器与普通注射器瘢痕疙瘩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方法瘢痕疙瘩患者60例分为无针注射器组3l例,普通注射器组29例。两组均使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进行皮损内注射,注射剂量0.2ml/cm3,均为3周1次,连续3次。收集人组病例每次治疗前后参数数据、不良反应观察指标和每次治疗前后临床照片。采用Mann—Whitney检验、χ2检验等对两组参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1次和第2次注射时间、第1次注射后疼痛时间Mann—Whitney检验U值分别为299.000、773.500、730.000,P值分别为0.000、0.000、0.00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次治疗后体积、高度、硬度、痛觉、痒觉、外观评价、注射点数Mann—Whitnev检验u值分别为295.000、336.500、264.000、464.000、451.500、308.000、233.500,P值分别为0.001、0.007、0.000、0.041、0.043、0.003、0.00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3次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针注射器组皮损反跳临界时间11.8d(95%CI:10.96—12.6d)比普通注射器组皮损反跳临界时间21.2d(95%CI:13.96~28.45d)短。结论无针注射器治疗瘢痕疙瘩与普通注射器相比,疗效好,又可以降低注射难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吴晓琰范红梅陈晓栋许攀姚晓东
关键词:瘢痕疙瘩注射器倍他米松疗效比较研究
CO_(2)激光浅削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日光性角化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探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CO_(2)激光浅削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日光性角化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笔者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6例面部日光性角化病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试验组(n=33)、对照组(n=33)。对照组仅给予光动力疗法治疗,而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CO_(2)激光浅削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和总体满意度情况,并对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行COX回归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0%vs 78.79%,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21.21%vs 1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HR=1.172,95%CI:1.055~2.927,P=0.031)。Olsen分级(HR=2.535,95%CI:4.343~6.790,P=0.008)是影响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激光+光动力疗法(HR=0.339,95%CI:0.171~0.882,P=0.001)是影响患者疗效的保护因素。结论:相比光动力疗法,CO_(2)激光浅削联合光动力疗法可更有效治疗面部日光性角化病,提高患者总体满意度,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可临床推广应用。
许攀吴晓琰姚晓东崔晓美朱文艳徐璀炼陈晓栋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