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兵
- 作品数:17 被引量:80H指数:6
-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患者46例,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12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阴性者)、心绞痛组21例和心肌梗死组13例。按病变累及冠状动脉的范围及程度分为:正常组12例(即对照组)、单支病变组11例和多支病变组23例(两支以上病变者)。采用彩色多普勒仪检测其颈动脉管径、管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频谱情况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正常组)比较,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心肌梗死组与心绞痛组比较、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虽无显著性,但有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可作为一个良好的体表窗口,来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和病变程度。
- 赵向东徐晤连美玲杨荣礼周晓兵郝敬波
-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人冠状动脉造影彩色多普勒检测
- 老年AECOP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为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4月间收治的160例AECOPD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入院治疗后第1天、第5天、第10天和第14天时外周血D-二聚体、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及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的水平改变,探讨三种实验室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入院后第1天[(7.15±0.82)vs(2.11±0.23)]、第5天[(6.71±0.78)vs(1.73±0.32)]和第10天[(5.62±1.01)vs(0.85±0.29)]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入院后第1天[(157.65±18.41)vs(106.11±13.25)]、第5天[(135.16±13.49)vs(63.24±7.38)]、第10天[(45.73±5.36)vs(9.38±2.14)]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入院后第1天[(15.41±3.54)vs(6.39±0.38)]、第5天[(12.63±2.25)vs(5.74±0.51)]、第10天[(8.19±1.76)vs(5.38±0.35)]的FB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二聚体的水平随着FBG和CRP水平的下降而下降,呈正相关性。结论控制血糖和改善老年AECOPD患者体内炎性反应相关的CRP水平有助于降低D-二聚体水平,提示D-二聚体水平与老年AECOP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一定正相关性。
- 吕丽丽杨瑞玲王春晴赵旭东周晓兵郝敬波杨荣礼
- 关键词:老年人群AECOPDD-二聚体CRP
- 注射用甲钴胺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48例老年人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在控制血糖基本达标的基础上,观察组用注射用甲钴胺1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用维生素B12注射液1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并复查肌电图。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甲钴胺治疗老年人DPN疗效显著。
- 周晓兵项洁卢海龙郝敬波李平静
- 关键词: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甲钴胺
- 老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与下肢动脉病变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比较有无下肢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及合并下肢神经病变的例数,分析双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与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2-10/2004-10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男41例,女9例;年龄60~80岁。患者均知情同意。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血管病变31例,无血管病变19例。②腓总、胫神经传导速度采用用多用途电生理仪检测;双下肢股动脉、动脉和足背动脉的管径、管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频谱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仪检测。③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差异性测定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数据间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糖尿病有下肢血管病变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慢于无下肢血管病变者犤有血管病变者胫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7.52±13.72),(36.50±13.44)m/s;有血管病变者腓总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8.26±14.53),(39.45±14.91)m/s;无血管病变者胫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6.52±14.44),(48.68±13.75)m/s;无血管病变者腓总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48.64±18.24),(49.96±16.78)m/s,t=2.013,2.532,2.025,2.135,P<0.05犦。②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中有下肢动脉病变者中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例明显多于无下肢动脉病变者(20和6例,χ2=5.12,P<0.05)。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下肢神经病变与下肢动脉病变呈显著正相关(r=0.320,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有血管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病变的发病可能与下肢血管病变有关。
- 赵向东杨荣礼连美玲周晓兵郝敬波
-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病老年人
-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了解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波动。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40例空腹血糖<6.5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3天血糖监测。结果本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18例(占45.0%)发生低血糖(血糖<2.8 mmol/L),其中2例有低血糖反应的症状,15例(占83.3%)低血糖发生于凌晨1:00—4:00。20例(占50.0%)餐后血糖>11.1 mmol/L,其中10例发生于晚餐后。结论对于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判断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法可发现有高血糖和无症状性低血糖存在。
- 杨荣礼李雷周晓兵项洁李励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3例UAP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曲美他嗪组(33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扩冠、抗凝、调血脂等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服用3个月。并于服药前后分别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肱动脉内皮依赖的舒张功能(FMD),其结果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血浆hs-CRP、vWF浓度: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曲美他嗪组的较健康对照组[(14.23±7.44)mg/L,(14.21±7.38)mg/L∶(3.05±1.21)mg/L;(190.55±27.34)%,(191.22±26.59)%∶(122.74±14.88)%]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常规治疗组的明显降低(P<0.05),曲美他嗪组的非常显著降低[(7.59±6.07)mg/L,(161.05±21.85)%,P<0.01],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治疗前FMD:常规治疗组和曲美他嗪组的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6.04±1.16)%,(6.06±1.22)%∶(8.55±1.22)%,P<0.01];治疗后常规治疗组的明显升高(P<0.05),曲美他嗪组非常显著升高[(7.98±1.26)%,P<0.01],较常规治疗组升高更加显著(P<0.05)。结论:曲美他嗪具有一定的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管炎症反应的作用。
- 杨荣礼李雷周晓兵郝敬波李平静卢海龙
- 关键词:曲美他嗪心绞痛内皮
- 顺铂、丝裂霉素及沙培林序贯胸腔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2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沙培林联合顺铂、丝裂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恶性胸水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两组患者在胸腔闭式引流放尽胸水后,序贯治疗组注入顺铂、丝裂霉素和沙培林,常规治疗组注入顺铂、丝裂霉素治疗。结果序贯治疗组完全有效(CR)9例,部分有效(PR)9例,总有效率90%,常规治疗组CR6例,PR 7例,总有效率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沙培林、顺铂和丝裂霉素序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好,毒副作用少,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吕丽丽朱述阳杨荣礼周晓兵
- 关键词:恶性胸腔积液顺铂丝裂霉素胸腔内化疗
- 动态监测糖耐量正常老年人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被引量:1
- 2008年
- 测定血糖水平是评估糖代谢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多根据数次瞬间血糖值、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结果评估老年人血糖水平是否正常。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段呈波动性变化,常规的血糖测定仅能检测某一瞬间的血糖值,不能反应血糖漂移变化的细节与趋势。老年人的血糖水平是如何漂移变化的,仍有待探索。本文连续48h监测一组糖耐量正常(NGT)老年人的血糖水平的波动,以期了解正常老年人在相对有规律的生活状态下血糖的漂移变化。
- 杨荣礼李雷项洁周晓兵李励
- 关键词:血糖糖耐量血糖漂移
-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监测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动态血糖变化特点。方法: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新诊断的T2DM患者72h血糖变化。结果:血糖的峰值以早餐后血糖较高,且达峰值的时间较快,中、晚餐后次之;CGMS检测值与指端血糖检测值(BGMS)及静脉血糖值呈正相关(r=0.891,P<0.01;r=0.834,P<0.01);FBG、PBG皆与HbA1c呈正相关(r=0.775,P<0.01;r=0.487,P<0.05);低血糖多发生在0:00~4:00,黎明现象多发生在5:00~7:00。结论:CGMS可全面地反映动态血糖水平,为T2DM患者的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 杨荣礼李雷周晓兵李平静李励
- 关键词:2型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
- 体质量指数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确定体质量指数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995-07/2005-07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病房及门诊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86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根据体质量指数分为3组,低体质量组62例,正常体质量组92例,超重组132例。入院后均常规体检,测量患者的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采用丹麦DTX-200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测定前臂尺、桡骨远侧部分的骨密度、骨矿含量,并记录相关检测指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骨密度比骨峰值减少2.5SD以上为骨质疏松,计算各组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应用直线回归法分析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骨矿含量的关系。结果纳入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86例,分为3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各组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低体质量组患者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超重组眼56.5%,40.2%,27.3%(χ2=3.921,15.479,P<0.05,0.01)演;正常体质量组又显著高于超重组(χ2=4.135,P<0.05)。②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骨矿含量值呈显著正相关(r=0.763,0.638,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体质量指数有一定相关性,体质量指数越低,越易患骨质疏松症。
- 赵向东杨荣礼连美玲郝敬波周晓兵
- 关键词:人体质量指数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