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琼
- 作品数:28 被引量:180H指数:6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和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被引量:17
- 2008年
- 刘刚琼李凌杨美霞杨一凌
- 关键词:血压
- 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观察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PSCAMA)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以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8例PSCAMA患者为实验组,38例正常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依赖的血管扩张功能(NMD)。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SCAMA组患者FMD显著受损;PSCAMA组患者Lp-PLA2水平明显增加且与FMD呈负相关。而对照组与PSCAMA组相比NMD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SCAMA患者肱动脉FMD显著降低;血浆Lp-PLA2水平明显增加且与肱动脉FMD呈负相关。
- 张辉周文平刘刚琼张文静张金盈
-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内皮功能障碍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非诺贝特治疗心肌肥厚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是否可通过调控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从而影响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非诺贝特对心肌细胞内HMGB1表达水平及HMGB1核转位的影响;建立心肌肥大小鼠模型,分为非诺贝特组(n=5)与生理盐水组(n=5)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小鼠心肌细胞中HMGB1表达和转位,以及心肌肥大的进展.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α(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具有下调乳鼠原代心肌细胞HMGB1的表达作用(RNA水平:P<0.05;蛋白水平:P<0.05),且该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研究还发现加入非诺贝特后心肌细胞释放HMGB1的能力降低(P<0.05),并可以逆转炎症条件下的HMGB1高表达.体内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非诺贝特可以下调肥大心肌细胞HMGB1的表达,并且促进其从胞质至胞核的转位过程.结论 非诺贝特可能调控HMGB1在心肌细胞的表达与转位,从而调控心肌肥大疾病的进展.
- 刘刚琼贾占奎薛瑞李凌张金盈赵晓燕
- 关键词:非诺贝特高迁移率族蛋白B-1心肌细胞心肌肥大
- 生物材料及心脏肌球衍生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与应用
- 沈德良张金盈梁红霞赵晓燕王小芳张力姚孟英张辉刘刚琼
- 心肌梗死治疗的研究旨在弥补心梗后大量损失的心肌细胞,改变或逆转心梗后心脏负性重塑。其中干细胞和生物材料的应用给患者带来了曙光,但是它们的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该项目着眼于上述问题展开:①通过对比不同移植数量心脏肌球衍生细胞...
- 关键词: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生物材料
- 思维导图辅助CBL联合PBL在心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被引量:24
- 2023年
- 目的 探索思维导图辅助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在心内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7—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见习的60名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大四年级医学生,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采用思维导图辅助CBL联合PBL教学模式,B组(n=20)采用CBL联合PBL教学模式,C组(n=20)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见习结束后,通过比较三组理论考核成绩、病例分析成绩、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分,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A组、B组、C组学生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理论考核成绩、病例分析成绩、满意度评分均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相比,A组理论考核成绩(42.4±2.2)分,优于B组的(40.6±1.7)分(P=0.015);A组病例分析成绩(43.4±1.9)分,优于B组的(41.0±2.6)分(P=0.001);A组满意度评分(90.6±3.1),高于B组的(85.9±4.6)分(P<0.001)。结论 CBL联合PBL教学模式可提高对本科生见习带教的效果,思维导图辅助CBL联合PBL教学模式效果更好,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实践能力。
- 张文静刘刚琼吴卓葳上官佳红朱晓丹白雪洋郑颖颖张辉刘会范
-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效果评价
- 叶酸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观察叶酸治疗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标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叶酸片每日5 mg。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两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后6个月复查CAG及IVUS,比较两组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Hcy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治疗组Hcy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对照组Hcy水平较治疗前无变化(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治疗组Hcy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6个月两组脂质斑块数量均有减少,治疗组脂质斑块消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8.66%比49.18%,P<0.001),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叶酸片可降低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冠心病患者Hcy水平,并促使冠状动脉内脂质斑块消退,增加斑块稳定性。
- 秦小飞王正斌刘刚琼
- 关键词: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斑块冠心病
- 终末期肾病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高静脉血栓风险患者行Micra微型无线起搏器植入一例被引量:1
- 2022年
- 经静脉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是目前治疗慢性心律失常,尤其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重要手段^([1])。传统起搏器需要在皮肤下制作人工囊袋容纳脉冲发生器,并将电极导线连接至心腔内部,因此可出现囊袋感染、皮肤破溃、循环系统血栓、电极脱位、导线断裂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2.4%~21.6%^([2])。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同时伴有高龄、严重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风险等多种传统起搏器并发症高危因素的患者。
- 刘志煜张扬辉张辉张文静张文静刘刚琼上官佳红张金盈
-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基线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肾功能正常的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评估术前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正常的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术前肾小球滤过率均正常。术后随访6~78个月。绘制术前血清Cys-C水平预测术后3 a全因死亡的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依据该值将患者分为术前血清Cys-C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比较两组术后3 a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的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筛选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术前血清Cys-C最佳截断值为1.32μmol/L,血清Cys-C高水平(≥1.32μmol/L)53例,低水平(<1.32μmol/L)527例。高水平组术后3 a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均高于低水平组(P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Cys-C增高是肾功能正常的PCI术后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HR(95%CI)为5.036(2.340~10.796)。结论:术前血清Cys-C水平升高可预测肾功能正常的PCI术后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
- 刘刚琼郑颖颖张文静张文静朱晓丹上官佳红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肾功能
- 冠心病并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水平的变化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水平的变化在不同冠心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入选我院冠状动脉造影且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20例,按有无糖尿病分为单纯冠心病组78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42例。抽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测定白细胞计数(WB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PG),采用高敏免疫检测方法检测血浆hs-CRP水平。结果冠心病并2型糖尿病组hs-CRP、白细胞计数和空腹血糖显著高于单纯冠心病组。结论hs-CRP、白细胞计数和空腹血糖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过程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 刘刚琼李凌杨美霞白雪洋田丽晓
- 关键词:2型糖尿病
- 一站式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一站式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安全性及疗效。方法:39例中重度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分为A组20例,B组19例。两组均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B组术后即刻复查心脏彩超,二尖瓣瓣口面积大于1.5 cm2且无心包积液及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立即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比较B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心房内径、二尖瓣瓣口面积、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距离等,并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左心房内径、二尖瓣瓣口面积、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B组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少量心包积液,给予观察后自行吸收;随访过程中有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复查时再次出现房颤,心脏彩超提示瓣口面积减少至1.0 cm2,并再发心力衰竭,至心外科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于术后3个月复发房颤,应用胺碘酮后转复窦性心律。B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左房内径、二尖瓣瓣口面积、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距离改善优于A组(P<0.05)。结论:一站式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房颤安全、有效。
- 白雪洋白中乐刘刚琼王琎洪晋辜和平李凌董建增
- 关键词: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射频消融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