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庆机

作品数:22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罗伯特·弗罗...
  • 7篇伦理
  • 7篇弗罗斯特诗歌
  • 4篇诗歌
  • 4篇罗伯特·弗罗...
  • 3篇诗学
  • 3篇文学
  • 3篇伦理解读
  • 2篇隐喻
  • 2篇在场
  • 2篇真诚
  • 2篇商业主义
  • 2篇缺场
  • 2篇子女
  • 2篇文学翻译
  • 2篇现代主义
  • 2篇美学
  • 2篇功能派
  • 2篇功能派翻译
  • 2篇功能派翻译理...

机构

  • 18篇浙江理工大学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斯坦福大学

作者

  • 22篇何庆机
  • 3篇吕凤仪
  • 1篇曹蓉蓉
  • 1篇杨凤

传媒

  • 7篇外国文学研究
  • 2篇山东外语教学
  • 2篇浙江理工大学...
  • 2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天津外国语学...
  • 1篇上海翻译(中...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然与人生——论弗罗斯特自然诗的主题被引量:5
2000年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以“新英格兰田园诗人”而著称于世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自然诗的主题。作者认为弗罗斯特在展现给读者一幅幅独具新英格兰特色的自然画卷的同时 ,致力于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他的诗歌中的自然是一种隐喻 ,一种象征 ,诗人用它来阐释三方面的主题 ,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
何庆机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隐喻
形式与伦理的对话:玛丽安·摩尔诗歌研究
玛丽安·摩尔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重要诗人,也是美国诗歌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摩尔强调形式的作用,致力于诗歌形式的实验和创新。从形式的层面来说,摩尔是典型的“激进”诗人;然而,形式的“激进”却与内容的“保守”构成了一对...
何庆机
关键词:伦理诗歌
文献传递
难度的焦虑:现代主义难度美学生成机制外部因素简论被引量:3
2015年
难度美学作为一种美学主张与审美标准,形成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诗歌的难易度成为评判诗歌好坏的标准,20世纪以来也一直作为衡量文学典籍的尺度。这一标准的形成,表明它与现代主义对浪漫主义文学以及维多利亚晚期文学的反动有关,且以庞德的"锐意求新"的旗帜为代表,实际上它与两大外部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即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现实的压力,包括随之而产生的文学与市场、作者与读者等关系的变化,以及科学发展和科学主义对诗歌的压力和冲击,其深层原因则是现代主义作家共同的文学伦理意识及文化功能诉求。
何庆机
关键词:现代主义文学科学主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适用性的学理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在比较"功能派"与"操纵派"翻译理论的指向性差异的基础上,论证"功能派"的两大核心理论即"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类型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力图从学理上证明"功能派"不适于指导文学翻译实践与研究。
吕凤仪何庆机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目的论
文学市场、商业主义与弗罗斯特诗歌的杂合性被引量:7
2008年
文学商品化是现代派时期诗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在商业主义占主导的美国,尤其如此。对现代派诗人来说,商业主义不仅是一种文化背景,而且是与他们的文学活动交织在一起,成为他们文学活动的一部分。罗伯特·弗罗斯特与庞德等"高度现代派"对商业主义及大众消费群体的态度上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诗歌定位、诗学原则和市场策略上产生了差异,并直接体现在他们的诗歌实践上。庞德等的诗歌定位与市场策略使他们高举"锐意创新"的旗帜,而弗罗斯特对商业主义与大众消费群体相对认同的态度,使他秉承"循旧纳新"的诗歌原则,并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特质,即杂合性——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要素于一体。现实主义既是其杂合性的基石,也是外衣,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则是精髓与内核。
何庆机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文学市场商业主义杂合性
自我的追寻:罗伯特·弗罗斯特叙事诗的命名模式与张力被引量:3
2009年
专名的确定性、区别性和唯一性使其能起到确认身份与自我的作用,象征确定的、完整的自我给人以安全感。而弗罗斯特的命名观不仅仅在其诗歌中得到阐释,也体现在其叙事诗的人物命名模式上,使得命名远远超越了指称人物的作用。弗罗斯特正是借助主人公的"无名"或"暂名"来书写人在现代社会的自我迷失或身份悬置。在其叙事诗中,专名指称的主人公往往没有遭遇身份困惑问题,代词指称的无名氏主人公则通常处于完全迷失自我状态,最终或癫狂或走向死亡;而在暂名类诗歌中,主人公则或因爱的信念危机,或因对机械化、商品化社会的困惑出现自我危机,处于身份悬置状态,处于寻找自我的途中。最为重要的是,弗罗斯特通过诗歌中展示出来的暂名与暂名之间、暂名与专名之间的张力,表达了人必须坚持自我信念,不断追寻自我身份的思想。
何庆机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自我信念自我追寻
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空间”:一个立场与三种“他者”
2007年
何庆机
关键词:比较文学研究文学民族性立场问题民族主义
弗罗斯特诗歌中家的隐喻及其社会伦理被引量:3
2008年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家总是坐落于远离现代都市的偏僻新英格兰农村,给人一种强烈的孤独的地域感,然而其隐喻及其文化内涵却使它们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弗罗斯特借此探讨在现代科学、现代工业发展冲击下家的变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笃信个人主义和自立的他,在家庭的社会伦理问题上同样持二元论及平衡论的观点,在强调现代丈化背景下邻里关系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强调在家庭社会责任问题上自立与博爱之间平衡的必要性。
何庆机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隐喻社会伦理
弗罗斯特诗歌中夫妻关系的伦理解读被引量:6
2008年
罗伯特.弗罗斯特对夫妻之间伦理关系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组涉及夫妻伦理关系的诗歌中。通过前景化的方式呈现冲破性伦理底线的夫妻所饱尝的痛苦,诗人呼唤传统婚姻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回归。弗罗斯特的诗歌中,处在无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的夫妻均被困于家的围墙之内,性别差异与性权力的争斗使他们的婚姻关系在藩篱中挣扎。另一组反映夫妻矛盾冲突的诗歌中,他们往往走出了家的束缚,似乎通过对自然、外界的理解逐步相互妥协,使读者看到夫妻关系和谐的希望。他们虽然也存在矛盾与冲突,但却能通过沟通与分享达成和解,迈向和谐之路。
何庆机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性伦理婚姻伦理
面具与中间地带——艾略特非个人化诗学中的个性与情感
2017年
非个人化诗学以其对情感和个性的压抑与逃避,以及对客观性的强调,长期影响着英美诗坛及批评界,但艾略特在其诗学中所表现出的一贯的矛盾却说明,非个人化诗学的本质与核心是个性的张扬与强烈情感的表达,尽管对个性与情感的理解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两者之间的同是因为诗歌本质上说无法剥离个性与情感,异则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转向密切相关,其根源在于在当时哲学思潮,尤其是伯格森生命哲学及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人们对自我及世界的认知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真实、真诚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客观性的强调则是艾略特为诗歌、诗学披上了一件科学的外衣,最终只能着陆于无法剥离主观性、情感与感觉的中间地带。非个人化诗学实质上是根植于一个中间地带,是个性化的非个人化诗学,而不是无个性的非个人化诗学。
何庆机
关键词:T.S.艾略特面具情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