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文锋

作品数:61 被引量:299H指数:11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医药卫生
  • 7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11篇流行病
  • 11篇流行病学
  • 9篇鼠疫
  • 9篇吸虫
  • 9篇虫病
  • 8篇宿主
  • 8篇感染率
  • 7篇宿主动物
  • 6篇疟疾
  • 6篇华支睾吸虫
  • 5篇吸虫病
  • 5篇菌病
  • 5篇狂犬
  • 5篇狂犬病
  • 5篇布鲁氏菌
  • 5篇布鲁氏菌病
  • 4篇输入性
  • 4篇媒介
  • 4篇媒介监测
  • 3篇钉螺

机构

  • 52篇广州市疾病预...
  • 7篇中南大学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广州市花都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广州市番禺区...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60篇任文锋
  • 36篇刘小宁
  • 28篇郭荣同
  • 23篇潘志明
  • 22篇张豪
  • 22篇高雨藩
  • 19篇许聪辉
  • 15篇陈守义
  • 13篇冯月菊
  • 10篇徐建敏
  • 10篇陈海燕
  • 6篇魏跃红
  • 6篇杨智聪
  • 5篇李钏华
  • 3篇周端华
  • 3篇沈浩贤
  • 3篇胡玉山
  • 2篇刘杰兵
  • 2篇樊莉蕊
  • 2篇邓卓晖

传媒

  • 35篇热带医学杂志
  • 3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中国地方病防...
  • 2篇建筑技术开发
  • 2篇山西建筑
  • 2篇中国血吸虫病...
  • 2篇华南预防医学
  • 2篇铁道科学与工...
  • 1篇当代医学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外建筑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9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3
  • 1篇1993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市血吸虫病阻断传播后监测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辖区内花都、增城)阻断传播血吸虫病后的疫情监测动态。方法建立阻断血吸虫病后的监测系统,包括对钉螺、传染源、低年龄组人群及外来人员同时进行监测。结果1991~2000年共查螺3052亩,只查到杂螺,均未发现活钉螺。皮试低年龄组人群和外来人员4412人,阳性154人,平均阳性率为3.49%,阳性者均采用粪检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复查均未发现血吸虫卵阳性病人。解剖野鼠1278只作直肠压片检查,均未发现血吸虫卵阳性鼠。结论广州市血吸虫病阻断传播后防治成果是巩固的,但随着近几年湖区几省血吸虫病呈上升趋势,且局部出现暴发流行,因此必须加强监测力度严防外来传染原及钉螺的传入。
高雨藩刘小宁冯月菊任文锋郭荣同潘志明
关键词:血吸虫钉螺
2010-2020年广州市华支睾吸虫及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华支睾吸虫及土源性线虫的感染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进行抽样。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进行粪检虫卵。结果2010-2020年间,全市共计粪检41263人。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3.53%,其中华支睾吸虫、蛔虫、钩虫、鞭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13%(1291/41263)、0.25%(105/41263)、0.07%(28/41263)、0.08%(31/41263)。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各区差异较大,其中番禺区最高为14.02%。番禺区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2)=9.11,P=0.003)。2020年的数据显示番禺区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66∶1;感染以中老年人群为主,40岁以上人群平均感染率达到21.05%,不同年龄段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3,P<0.05)。结论广州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华支睾吸虫感染率相对较高,应加强对华支睾吸虫的防控措施。
陈海燕许聪辉徐建敏任文锋魏跃红陈守义张豪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土源性线虫流行病学调查
广州市2006—2010年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2012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方法于2006—2010年每年的3—10月在广州市的12个区按市区、郊区、郊县区域划分,每年选取不同的4个区县作为监测点,每监测点根据不同生态环境选取多个捕鼠点,采用夜笼法进行捕鼠。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5年共收有效笼36 549笼次,捕获鼠形动物4 082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1.17%,鼠密度(捕获率)为10.40%(其中黄胸鼠鼠密度为1.40%),分属2目2科4属9种。其中啮齿目动物3 800只,食虫目动物282只。啮齿目动物主要鼠种是褐家鼠73.24%(2 783只);在493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109只,平均鼠染蚤率为22.11%。染蚤鼠中检获蚤240匹。发现蚤类4种,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占97.92%;总蚤指数为0.47;检测鼠血清3 719份,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广州市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
潘志明刘小宁任文锋郭荣同高雨藩杨智聪
关键词:鼠科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曲水村人体钩虫及钩蚴性皮炎感染情况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调查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曲水村人体钩虫及钩蚴性皮炎感染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村民新鲜粪便,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和试管滤纸钩蚴培养法进行检查,确定钩虫感染者、感染率、感染度和感染虫种。采用调查表和询问方式,了解钩虫和钩蚴性皮炎感染者的临床症状。结果该地人体钩虫感染率为6.07%,以中、老年人和农民感染率最高,多为轻度感染,男女感染率无显著差异。钩蚴性皮炎发生率为69.23%,好发部位多见于足趾和手指间。钩虫卵阳性与钩蚴培养法阳性符合率为100%。感染虫种均为美洲钩虫。禽畜粪便检查阴性。结论该地钩虫感染情况与广东省钩虫感染情况基本相同,但钩蚴性皮炎感染比较严重。
陈凯王驰潘少恒黄柳涛沈浩贤马长玲陈代雄陈新宇李小敏任文锋
关键词:钩虫
广州市2011-2015年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疟疾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11-2015年报告疟疾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2011-2015年共报告360例疟疾病例,均为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病例,病例中299例为非洲国家感染,58例为亚洲国家感染。其中119例为外国籍,其余均为近期归国人员;病例中男性312例,女性48例,年龄介于1-60岁,87.2%的病例集中于20-40岁;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在10月份有一小高峰;病例中恶性疟占75%,间日疟占19.72%。结论广州市疟疾防治效果稳定,近年来发病均在较低水平。病例均为输入性的,以外籍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为主,且恶性疟比例逐年增大。
任文锋许聪辉刘小宁徐建敏张豪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病例恶性疟
2007-2008年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2009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并计算鼠密度、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1601只,分属2目2科4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451只,食虫目动物150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2.09%,鼠密度(捕获率)为11.50%;在242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46只,捡获蚤92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猫栉首蚤、缓慢细蚤、适存病蚤;鼠染蚤率为19.01%,总蚤指数为0.38;黄胸鼠蚤指数为0.6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潘志明刘小宁高雨藩郭荣同任文锋李钏华杨智聪
关键词:鼠疫宿主动物媒介
广州市1997-2013年狂犬病流行与防制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狂犬病流行趋势及特征,探讨疫情流行的原因,为预防控制提出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1997-2013年狂犬病例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日常监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结果 1997-2013年,广州市共报告...
刘小宁潘志明任文锋张豪许聪辉陈守义
关键词:狂犬病防制
广州市1992~2004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掌握广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规律及分布状况,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2~1994年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每年监测一次,以后每2~3年覆盖一次。1997年开始采用虎红凝集试验作为筛选,阳性者血清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进一步诊断。结果1992~2004年血清学共检测19619,阳性14人,阳性率为0.07%;感染病例主要分布于番禺区;男女均可感染;以兽医、饲养员等职业较多;感染年龄在20~50岁。结论经过多年努力,广州市布鲁氏菌病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其综合防治策略取得显著效果,但仍要坚持长期的人畜布病监测。
冯月菊刘小宁潘志明任文锋高雨藩郭荣同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高危人群
广州市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2003年
目的研究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消灭班氏丝虫病。方法全民普查,确定班氏丝虫病流行分布;分析班氏丝虫病的病原生物学特点,选用防治病原为主导的策略;制定和推广应用反复查治病原的防治技术措施;建立监测系统,消灭残存传染源。结果确定了查治传染源策略,制定了针对病原的防治技术措施;1998年,广东省卫生厅组织专家对我市进行消灭丝虫病审评,确认我市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单一针对病原采取反复查治的技术措施,能达到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消灭班氏丝虫病目的。
高雨藩刘小宁冯月菊任文锋郭荣同
关键词:班氏丝虫病致倦库蚊
2008-2009年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2010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形动物1890只,分属2目2科4属7种。其中啮齿目动物1 633只,食虫目动物157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1.97%,鼠密度(捕获率)为10.35%;在210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55只,捡获蚤126匹,鼠体表蚤经鉴定为印鼠客蚤、缓慢细蚤、适存病蚤;鼠染蚤率为26.19%,总蚤指数为0.60;黄胸鼠蚤指数为0.63;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
潘志明高雨藩郭荣同任文锋刘小宁胡玉山杨智聪
关键词:鼠疫宿主动物媒介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