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仲任

作品数:77 被引量:184H指数:7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8篇细胞
  • 36篇儿童
  • 31篇白血
  • 31篇白血病
  • 28篇淋巴
  • 26篇急性
  • 19篇淋巴细胞
  • 15篇淋巴细胞白血...
  • 13篇急性淋巴细胞
  • 11篇肿瘤
  • 10篇急性淋巴细胞...
  • 10篇急性淋巴细胞...
  • 8篇凋亡
  • 8篇治疗儿童
  • 8篇淋巴瘤
  • 7篇预后
  • 7篇增殖
  • 6篇抑制物
  • 6篇途径抑制物
  • 6篇组织因子途径

机构

  • 38篇青岛大学医学...
  • 30篇青岛大学
  • 10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儿童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襄樊市中心医...
  • 1篇济南军区青岛...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作者

  • 76篇仲任
  • 59篇孙立荣
  • 35篇卢愿
  • 25篇赵艳霞
  • 24篇李学荣
  • 19篇宋爱琴
  • 18篇庞秀英
  • 16篇徐慧娟
  • 13篇杨静
  • 13篇李学荣
  • 12篇姜健
  • 10篇赵艳霞
  • 9篇宋善俊
  • 7篇王玲珍
  • 6篇泥永安
  • 6篇黄瑞滨
  • 3篇王艺霖
  • 3篇姜健
  • 3篇雷珂
  • 3篇董增义

传媒

  • 12篇临床儿科杂志
  • 5篇第十七届全国...
  • 4篇齐鲁医学杂志
  • 4篇现代生物医学...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临床血液学杂...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3篇中国小儿血液...
  • 2篇精准医学杂志
  • 2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肿瘤
  • 1篇癌症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6
  • 8篇2015
  • 9篇2014
  • 8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观察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环孢素(CsA)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VIG)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并评价其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4年5月—2009年3月确诊并采用ATG+CsA+HDIVIG联合治疗的SAA儿童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ATG+CsA+HDIVIG联合治疗儿童SAA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80%(16/20)和70%(14/20),20例中基本治愈11例,缓解3例,进步2例,无效4例(其中死亡2例)。ATG用药期间出现过敏反应2例,治疗相关鼻衄5例,其中2例同时合并肉眼血尿。治疗过程中17例患儿发生不同程度感染,发生血清病反应2例,继发性糖尿病5例,高血压7例,低蛋白血症8例。随访期内未发现克隆性疾病。结论联合免疫抑制剂(ATG+CsA+HDIVIG)是治疗儿童SA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王高燕李学荣孙立荣仲任赵艳霞卢愿宋爱琴庞秀英
关键词:联合免疫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丙种球蛋白
以肾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小儿淋巴系恶性肿瘤临床特点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总结以肾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小儿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6例以肾损害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儿肾脏损害表现多种多样,积极治疗原发病后,肾损害得到控制。结论以肾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小儿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极易被误诊,正确诊断是治疗肾损害的关键。
张秀菊孙立荣仲任赵艳霞
关键词:肾损害儿童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艾美赛珠单抗治疗儿童血友病A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艾美赛珠单抗治疗(EMI)儿童血友病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中心治疗的18例EMI血友病A患儿资料,同时选取同期10例采用重组凝血因子Ⅷ(FⅧ)预防治疗的抑制物阴性的患儿作对照组,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18例EMI患儿中,10例(56%)不伴抑制物行预防治疗,8例(44%)伴抑制物行预防治疗。开始EMI中位年龄2.3(1.5-9.8)岁,中位治疗时间14(4-50)个月。EMI组负荷剂量1.8-3mg/(kg·周),维持剂量3.6-7.2 mg/(kg·月),维持治疗期间FⅧ浓度(15.6±4.6)%,范围11%~22%。所有患儿均未中断治疗。8例伴抑制物患儿中4例抑制物转阴。伴与不伴抑制物患儿EMI后年出血次数(ABR)、年关节出血次数(AJBR)均较前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EMI预防组患儿ABR、AJBR显著改善(P<0.01),关节超声检查(HE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EMI组维持治疗期零出血15例,1例患儿出现2次注射部位不良反应,无血栓事件发生。结论艾美赛珠单抗用于血友病A的预防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出血,治疗效果显著,长期治疗安全性、依从性好。
徐慧娟闫飞宇仲任王玲珍孙立荣
关键词:血友病A儿童药物疗效安全性
儿童缺血性肠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马慧李学荣宋爱琴孙立荣赵艳霞仲任卢愿
EVI1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EVI1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儿科收治的40例ALL患儿骨髓白血...
仲任徐慧娟杨静司绍永孙立荣
关键词:白血病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SCMC-ALL-2005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05(SCMC-ALL-2005)治疗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ALL的疗效。方法按照SCMC-ALL-2005方案,5家医院对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新发B细胞型ALL患儿进行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B细胞型ALL患儿601例,539例(89.68%)随访至2011年9月30日。601例患儿中,低危284例、中危231例、高危86例,均按照诊疗建议治疗。诱导期间缓解率为98.84%(7例未缓解),第一次事件发生时的中位时间为35个月(2.94年),至随访终止日的539例随访病例中共完成治疗403例(74.77%);低危组完成治疗223例(86.43%),中危组150例(73.17%),高危组30例(39.47%),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儿随访3年的总生存率为(83.3±1.8)%,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79.2±1.9)%;随访5年总生存率为(79.5±3.3)%,5年EFS率为(70.9±3.7)%。低、中、高危三组间3年及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CMC-ALL-2005方案治疗儿童B细胞型ALL的疗效比较满意,多中心协作有助于儿童白血病的规范化治疗。
徐慧娟姜健仲任李学荣卢愿汤静燕蒋慧袁晓军王宁玲孙立荣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儿童
影响儿童急性白血病预后因素的探讨
孙立荣卢愿李学荣庞秀英宋爱琴仲任赵艳霞董增义雷珂谷仁凯
调查资料表明每年至少有1万个新发白血病患儿病例,严重地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健康。随着抗白血病新药的不断问世、对白血病本质的深入研究及早期强烈化疗和综合治疗的实施,小儿ALL的5年无病生存率高达50%~80%,使小儿ALL成为...
关键词: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治疗预后因素
23例儿童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青少年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儿科2001年5年至2013年8月收治的23例经病理确诊的儿童青少年H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
李学荣王萌萌姜健仲任卢愿宋爱琴孙立荣
关键词:病理特征预后因素
文献传递
肿瘤异常蛋白(TAP)检测在儿童肿瘤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本文探讨TAP检测在儿童肿瘤诊断及治疗后检测的临床意义,同时将TAP检测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微小残留病灶(MRD)等肿瘤检测指标进行比较.
邴振卢愿曹永献仲任赵艳霞孙立荣
关键词:儿童患者乳酸脱氢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小残留病灶
藏红花素对白血病患儿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增殖及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本研究探讨藏红花素(crocin)对白血病患儿骨髓树突状细胞(DC)体外增殖及功能的影响。采用Ficoll-Hypaque法分离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实验分为6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加入终浓度为1.25mg/ml藏红花素;C组加入rhGM-CSF 75 ng/ml、rhIL-4 75 ng/ml、rhTNF-α50 ng/ml;D,E,F组分别加入与C组等量的细胞因子及藏红花素0.3125,1.25,5.0 mg/ml。培养至第9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对各组细胞进行计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免疫表型;将DC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同种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混合反应5d后观察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对照组及实验各组均得到一定数量典型的DC,实验各组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至第9天,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显示C、D、E、F各组CD1a+、CD83+、HLA-DR+细胞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1),B组与A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淋巴细胞培养5 d后,随着刺激细胞的增加,A组及B组T细胞的刺激指数无明显增加(P>0.05);C组及E组T细胞的刺激指数明显增加,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1)。而各组在刺激细胞数量一定的情况下,E组细胞刺激指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藏红花素单用促进DC增殖的能力明显弱于与细胞因子的联合作用,但能协同细胞因子促进DC成熟。藏红花素诱导后的DC能促进T细胞增殖。
徐慧娟张鲲鹏仲任赵艳霞李学荣卢愿宋爱琴庞秀英孙立荣
关键词:藏红花素白血病骨髓树突状细胞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