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增付

作品数:21 被引量:139H指数:8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土地流转
  • 6篇农业
  • 5篇农民
  • 3篇资本
  • 3篇资本下乡
  • 3篇下乡
  • 3篇乡村
  • 2篇新型农业
  • 2篇农村
  • 2篇农民土地
  • 2篇破解
  • 2篇乡村治理
  • 2篇粮区
  • 2篇林权
  • 2篇林权改革
  • 2篇逻辑
  • 2篇产粮区
  • 2篇村治
  • 2篇村庄
  • 2篇村庄治理

机构

  • 13篇宁波大学
  • 7篇厦门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浙江万里学院

作者

  • 20篇黄增付
  • 3篇朱冬亮
  • 1篇孙敬良
  • 1篇王清军
  • 1篇牛宗岭
  • 1篇陈丽娟
  • 1篇贺东航
  • 1篇梅海

传媒

  • 3篇农业经济问题
  • 2篇观察与思考
  • 2篇北京社会科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当代青年研究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农业经济
  • 1篇林业经济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福建行政学院...
  • 1篇太原城市职业...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雇佣小农发展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雇佣小农发展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尚未引起重视。基于豫东典型村庄的调查发现,当地农业已由主要依赖家庭劳动力转变为依赖雇佣工人和机械进行生产,并出现了完全雇佣式的小农生产,为农民提供了土地流转的收益参照。在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和确保流转质量的前提下,雇佣小农的成本低于流转临界成本,这一成本差决定了当地土地流转的"遇冷"。结合全国性数据,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的成本差及区域差异,论证得出粮食安全与流转质量之间的张力导致土地流转后的非粮化和农民利益的损害两种倾向,认为应积极发展入股、合作等农民受益主体型流转,谨慎对待租赁、转让等非农民受益主体型流转。
黄增付
关键词:土地流转粮食安全农业雇工
土地流转的叙事结构与实践张力——基于核心产粮区典型村的调查
2019年
基于核心产粮区典型村的调查发现,围绕土地流转,基层政府、市场、农民各自建构了己方的叙事话语,各方叙事交织构成了关于流转的叙事结构。主导政策制定的是政府叙事与市场叙事结成的"治理逻辑——实用逻辑"共谋型叙事,对应的是农民边缘化的底层叙事,前者是清晰、简单而抽象的宏观话语,后者则是复杂、多样而具体的微观话语,并受前者压制。作为资本下乡的表征,市场叙事存在对政府叙事和底层叙事的双重迎合,实践中却发生双重背离,引发农民关于土地流转的悲观预期。对于土地流转的叙事结构失衡与实践张力,需解决农民决策参与和文化适宜问题,构建底层叙事的制度化表达机制,实现社会现实向政治现实转变。
黄增付
关键词:土地流转叙事结构
农民土地转出中的道义理性选择及现实困境——以核心产粮区典型村庄为例被引量:23
2016年
本文通过对核心产粮区豫东地区典型村庄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土地转出中的道义理性选择及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土地保障功能的稳健、雇佣小农的发展和国家"重农政策"的推进三因素推动了当地农民土地转出中道义理性选择的形成,即根据对转出后土地可随时收回程度的大小,而非经济理性原则选择流转方式。这种情况下,代耕成为农民最合理的转出选择,入股、合作成为次要选择,租赁、转让则是农民最抵触的选择。但是在官方主导下,土地流转的政府偏好取代了农民的道义理性选择准则,农民土地转出中面临与意愿相悖的选择困境,并导致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对此,政府在土地流转中应明确自身角色,减少或避免行政干预,赋予自发性流转以主体性地位和规制新土地精英的行为。
黄增付
关键词:土地流转政府偏好
资本下乡与社区支持型农业协同发展逻辑挑战与路径
2024年
以市场逐利为特征的资本下乡型农业与以本地城乡对接为特征的社区支持型农业是国内农业现代化转型的两类典型道路,后者(后现代性农业)以超越前者(现代性农业)的叙事形象出现。但是,现阶段实践中,两类道路呈现鲜明的“去乡村化”趋势,前者表现在脱嵌乡村社区的农业资本化运作,后者表现为重城市、轻乡村的生产要素及收益分配,偏离了农民权益保障的改革底线。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资本下乡与社区支持型农业协同发展问题及其逻辑框架,并结合资本下乡型农业的市场效率优势、社区支持型农业的乡村嵌入优势,建议通过健全党建引领农业现代化转型机制、突出以乡村社区为基础的协同发展、强调两类现代农业组织的优势互补、推动农民再组织化和受益身份强化、加强工商资本下乡的全过程监管、注重“中间技术”的延存及其运用等路径以解决现存挑战,构建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格局。
黄增付
关键词:资本下乡
发达省份粮食主产地“非粮化”治理逻辑与路径——以台州市杜桥镇为例被引量:6
2022年
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决定了耕地“非粮化”治理成为各地政府的核心要务。现阶段学界关于“非粮化”治理的研究视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对东部发达省份的经验关注不足,且倾向政策性规范而忽视技术性作用。文章建构了“行政控制—技术驱动”理论框架,以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杜桥镇为例,揭示东部发达省份粮食主产地“非粮化”治理的成功经验。研究发现,当地政府将“行政控制”的政府逻辑与“技术驱动”的农户逻辑有效结合,确保了种粮整体方向的稳定和种粮经济效益的提高,解决了农户种粮收益低引发的“非粮化”冲动这一普遍难题。基于案例分析,提炼出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大粮食科技投入、完善种粮激励机制、优化粮食储备体系、建立全风险防范体系等政策建议。
付登鑫黄增付杨雨婷
关键词:发达省份非粮化行政控制治理逻辑
农村新土地精英的崛起与村庄治理被引量:22
2015年
对闽、赣、湘三地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探讨土地流转背景下新土地精英阶层的形成机制和村庄治理参与行为。分析发现: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的集中,规模经营主体的身份符号和对占有资源的策略化利用,村组织衰落和土地流转后村庄常住人口的减少等因素,推动了新土地精英阶层的崛起。新土地精英具有参与村庄治理的历史必然性和主观需求性。但应当注意,新土地精英的崛起和村庄治理参与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需从加强规制入手,既发挥新土地精英作为治理主体的功能,又要避免其对村庄公共资源的攫取,以有效解决或缓解农村社会问题。
黄增付
关键词:土地流转村庄治理公共资源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困境及对策被引量:13
2023年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兴旺。但是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农机研发投入;完善农机购置支持体系,降低农机购置成本;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补齐农机服务短板;加强农机手培训,培养专业化农机手队伍;推动土地规模流转,促进土地整治工作。
付登鑫黄增付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农村林木加工业内卷化效应的形成机制分析——浙江省Q县L乡调查被引量:1
2013年
农村林木加工业内卷化进程中,交易成本机制、社会网络机制和非正式制度共同发挥作用。交易双方出于降低交易成本目的使用依赖关系网络的人格化交易,但人格化交易也导致了普遍的收益失败及关系契约治理失效问题。其中,非正式制度化形成机制在该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农村社会资本的套兑加剧了关系契约治理的衰亡,加之"搭便车"问题与农村基层市场的封闭特征,加工业主难以在收益问题上进行集体抗争,形成交易行为的"囚徒困境"和收益失败的制度化格局,由此产生加工业的内卷化效应。
朱冬亮黄增付
关键词:内卷化
新林权改革:青年农民参与缺失和利益困境被引量:2
2015年
农村新林权改革发生于青年农民大规模外出务工的时空背景中,改革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青年农民参与缺失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山林经济效益过低及村级制度实施的异化。随着山林市场价值的提高,参与缺失导致青年农民的权益受损和利益维护困境,具体包括山林收益低下、市场化融入受限与纠纷解决困难等。青年农民作为我国林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如何解决其因参与缺失形成的利益困境,是后林权改革时代政策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黄增付
关键词:青年农民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制度支持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具有从经济诉求向政治诉求扩展,参与乡村治理的客观必然性和主观需求性。然而,当前制度安排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位主要是市场生产者及服务者角色,滞后于该群体参与乡村治理的需求和实践,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后果。因此,应改变土地制度改革中的"弱周边视觉"效应,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济功能的同时,也要兼重其政治功能,赋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体制性地位,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方面构建相应的支持体系。
黄增付
关键词:乡村治理农业多功能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