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进
- 作品数:53 被引量:113H指数:6
- 供职机构:甘肃政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意体现四种人文关怀精神
- 2007年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体现四种人文关怀精神。即:科学的理性精神、科学的宽容精神、科学的人格精神、科学的民主精神。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加明确和具体,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
- 马进
-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关怀精神
- 形势与政策课应注意反映和突出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被引量:4
- 2008年
- 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不论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与方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怎样调整和改进,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都是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但是,目前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着被忽视和淡化的倾向,解决的方法是在提高对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的同时,在内容和方法方面,注意把这方面的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结合起来,这样的形势与政策课才是完整的、能够反映党和整个国家面貌的形势与政策课,也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优势与政治特色。
- 马进
- 关键词: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教育
- 国家认同是怎样进行的--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研究
- 2017年
- 个人信仰的相似性和族群文化的一致性构成宗教认同,命运的相互依赖性和文化的相互结合性构成国家认同。在我国社会生活平等的不分层结构融合模式里,作为各民族"参与式"的国家认同在其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的相遇"乃是不可避免的谁也不能逃脱的现实。这就需要以国家认同来表达和描述各民族相遇的认知结果。宗教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的"文化适应"突出表现为习惯和传统构成权威的宗教认同让位于法律和道德构成的国家认同。
- 马进王瑞萍李靖
- 关键词:宗教认同国家认同文化适应
- 论中国多党合作制的特色
- 2010年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合作的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的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它具备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一系列优越性。多党合作制是中国对于当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对其他国家的政治文明进步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
- 杨仲航马进
- 关键词: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协商民主
- 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探索被引量:1
- 2014年
- 贯彻落实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两个基本问题。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对新时期创新型组织理论的借鉴与发展,它既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政党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又有其特殊的意蕴。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从实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四个方面和党员个人、基层组织和党中央领导三个层面展开。
- 杨智马进
- 关键词:创新型政党创新型国家学习型政党
- 论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及其运行机制被引量:8
- 2008年
-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意义是:政治社会化是他们对国家认同的条件、政治社会化是他们对政治制度认同的条件、政治社会化是他们对民族政策认同的条件、政治社会化是他们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备条件。以政治进步带动和促进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不失为西北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思路和途径。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在"社会初始政治教育"、"社会期望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政治教育"三个方面分别存在资源缺乏、起点低和水平低三个问题,推进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是建立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包括政治动力机制、政治激励机制、政治整合机制和政治保障机制。
- 马进马红霞
-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社会机制
- 加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建设问题探讨被引量:1
- 2012年
-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建设的薄弱是妨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问题。机制建设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和健全话语表达机制,保证信息渠道;二是建立和完善参政议政联动机制,实现整体效能发挥;三是建立健全参政议政与重大决策相统一的机制,反映民主党派的利益诉求;四是建立和完善学习机制,构建学习型民主党派的党组织,培养参政议政的能力。
- 张丽萍马进
- 关键词:统一战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
- 论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同情心态被引量:1
- 2010年
- 中西对同情认识的差异表明同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情是解读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特征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文化符号。本文把西北少数民族的这个交往特征的文化符号概括为同情的心态,认为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同情心态指欢乐和痛苦之情凝合而成的心理反应机制,表现为与他人共享欢乐、与他人共担痛苦的同情的反应、同情的态度。欢乐和痛苦之情的同情心态在西北少数民族交往关系中具体表现为四种心态,即:好客的心态,注意对方反应和评价的心态,群己互利的心态,"不忍之心"的心态。这种同情心态的本源来自西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中善的积淀和流变。
- 马进武晓红
- 关键词:少数民族日常交往
- 先验唯心论体系里的自由——谢林哲学思想研究
- 2015年
- 自由是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的另一个支柱,还有一个支柱就是自我意识。这两个概念都是解读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关键概念。自由处于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即:从反思到绝对意志阶段。显然,谢林关于自由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但是,谢林在自由与绝对意志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注意人本身潜在能力开发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 薛小花马进
- 论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民族群体心态被引量:4
- 2010年
- 任何一个民族共同体都由两个"自我"构成,一个是民族共同体的"自我",一个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在民族共同体的"自我"里机械团结导致的"客我"支配的同质交往占主导地位,在民族群体的"自我"里有机团结导致的"主我"支配的异质交往占主导地位,本文中的民族群体的"自我"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各个民族共同体"人群聚集"的"杂处"的结果。民族群体的"自我"的日常交往心态表现为:民族性与宗教性结合之外的中立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结合之外的超脱性、民族心理倾向性之外的混杂性。群众的作用,直接性、分化性、传递性的作用,实践逻辑的作用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及其心态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民族群体心态中,可以看到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品格和个人自主活动的发展。
- 马进武晓红
- 关键词:西北民族日常交往群体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