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平

作品数:24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白血
  • 13篇白血病
  • 11篇细胞
  • 11篇急性
  • 8篇髓系
  • 7篇淋巴
  • 7篇急性髓系
  • 7篇儿童
  • 6篇髓系白血病
  • 5篇病患
  • 4篇淋巴细胞
  • 4篇急性髓系白血...
  • 4篇白血病患者
  • 3篇预后
  • 3篇糖酵解
  • 3篇淋巴细胞白血...
  • 3篇酵解
  • 3篇化疗
  • 3篇基因
  • 2篇蛋白

机构

  • 23篇郑州大学
  • 5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23篇马平
  • 14篇刘炜
  • 9篇周建文
  • 8篇毛彦娜
  • 8篇田亮
  • 6篇管玉洁
  • 5篇宋丽丽
  • 3篇孙慧
  • 3篇王亚峰
  • 2篇甘思林
  • 1篇张予宏
  • 1篇王汇
  • 1篇金娟
  • 1篇高静
  • 1篇李宁
  • 1篇周强
  • 1篇郭燕辉
  • 1篇何艳丽
  • 1篇单红生
  • 1篇王岚

传媒

  • 4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国现代医药...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安徽医药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4
  • 8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1
  • 1篇200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h-TPO与rhIL-11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分析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将84例骨髓完全缓解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为两组,一组28例在化疗后应用rh-TPO,一组28例化疗后应用rhIL-11;对照组28例,化疗后不应用升血小板药物。观察各组血小板计数<30×10^(9)/L持续时间、上升到≥50×10^(9)/L及≥100×10^(9)/L所需时间、输注血小板数目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血小板<30×10^(9)/L持续时间比较中,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TPO组与rhIL-1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组、rhIL-11组恢复至≥50×10^(9)/L所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rh-TPO组少于rhIL-11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组在血小板恢复≥100×10^(9)/L所需时间最短,rhIL-11组次之,对照组最长,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rh-TPO组及rhIL-11组输注血小板数目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的rh-TPO组输注血小板数目少于rhIL-11组(P=0.057)。与rhIL-11组比较,rh-TPO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TPO与rhIL-11均可缩短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rh-TPO更具优势。
苏于泰刘炜马平管玉洁宋丽丽
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白介素11血小板减少症化疗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乳酸脱氢酶、前白蛋白及二者比值与化疗早期疗效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乳酸脱氢酶(LDH)、前白蛋白(PA)及二者比值(LPR)与化疗早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B-ALL患儿126例,观察患儿初诊时(化疗前,T0)、化疗第3 d(T1)、化疗第33 d(T2)的LDH、PA水平及LPR值。按照化疗第33 d微小残留病比例,将患儿分为疗效良好组(n=94)和疗效不良组(n=3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化疗早期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T1时患儿LDH及LPR低于T0,且T2低于T1(P<0.05);T2时PA高于T1(P<0.05)。临床危险度为高危、T0-WBC≥100×10~9/L、T0及T2时的LPR较高是患儿化疗早期疗效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化疗后,B-ALL患儿LDH及LPR呈逐渐下降趋势,PA呈逐渐上升趋势,LPR与患儿化疗早期疗效具有相关性。
宋丽丽马平管玉洁黄闪刘炜
关键词: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乳酸脱氢酶前白蛋白化疗早期疗效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家长创伤后自我变化的质性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了解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家长创伤后自我变化,旨在为临床制订干预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立意取样法,于2021年1—4月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9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家长为研究对象,应用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方法对患儿家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提炼得出5个主题,分别为疾病确诊最初感受、人生感悟、个人力量增强、人际关系改善、促进因素。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家长感知创伤在产生负面情绪的同时也呈现积极自我变化,医护人员应关注家长积极体验,针对性制订干预策略,促使产生更多积极效应,以提高照顾质量。
林佳宋艳艳王岚马平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家长
DEK-CAN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DEK-CAN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DEK-CAN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29岁(4~64岁)。6例患者中,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5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1例。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5例,骨髓病态造血1例,嗜碱性粒细胞增多2例。6例患者免疫表型均CD34、CD13、CD38、CD33阳性。融合基因检测示患者DEK-CAN均为阳性,NPM1突变均为阴性,3例合并FLT3-ITD突变,2例合并WT1突变。染色体核型分析示2例未见分裂象,其余均为t(6;9)。6例患者中仅1例儿童患者第1个疗程诱导化疗取得完全缓解,5例成年患者第1个疗程化疗均未达到完全缓解,且在短期内死于并发症。结论DEK-CAN融合基因阳性AML患者预后极差,初次诱导缓解率低,死亡率高。
田亮马平刘炜孙慧
关键词:疾病特征
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与维奈克拉联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2025年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与维奈克拉联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21年4月~2024年4月收治的接受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和维奈克拉联合方案治疗的7例DLBCL患者的病例资料。追踪随访,评估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中位年龄76岁。随访9~38个月(中位时间14个月),在治疗2~3个疗程后的首次评估中,5例达到部分缓解(PR),2例达到完全缓解(CR);后续随访中,6例患者病情稳定,1例在治疗9个月时疾病进展,26个月时死亡。预估平均总生存期(OS)为32个月,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3.8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4级血液学毒性。结论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与维奈克拉作为三靶点、免化疗靶治疗联合方案,在既往接受治疗或新发高龄DLBCL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缓解率和良好的耐受性。
苏于泰雒雪萍付珊李奕李婧文郑伟燕马平王海军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
以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及生长发育落后为主要表现的儿童Castleman病1例
2023年
患儿女,13岁9个月,以“面色苍白2年”于2023年2月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患儿生长发育明显落后,IgG增高,免疫固定电泳未发现单克隆条带,骨髓形态学支持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CT提示腹部占位伴周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行“肠系膜病损切除术”,病理诊断单中心Castleman病,术后恢复良好,辅助检查结果较前明显好转,生长发育快速追赶。
周建文管玉洁李妍褚苗高静何永艳马平李彦格刘炜王天有
关键词:CASTLEMAN病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矮小症
急性白血病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清LDH、sIL-2R、GDF15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24年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7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诊治资料,所有患儿均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检测患儿移植前后的血清LDH、sIL-2R、GDF15水平。依据患儿移植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64)和预后不良组(n=14)。比较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及移植前后的血清LDH、sIL-2R、GDF15水平,采用偏相关性系数分析血清LDH、sIL-2R、GDF15水平与移植预后的偏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DH、sIL-2R、GDF15单独及联合预测移植预后的效能,并比较各预测方案的预测效能。结果移植后,患儿的血清LDH、sIL-2R、GDF15水平分别为(224.83±65.27)U/L、(257.41±80.26)U/mL、(0.87±0.26)ng/mL,明显低于移植前的(418.96±135.22)U/L、(492.83±140.47)U/mL、(1.39±0.4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移植前未达到完全缓解(CR)占比及移植后血清LDH、sIL-2R、GDF15水平分别为64.29%、(327.49±98.42)U/L、(349.83±112.06)U/mL、(1.17±0.32)ng/m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患儿的26.56%、(202.37±65.87)U/L、(237.19±75.17)U/mL、(0.80±0.26)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移植前未达到CR等因素后,移植后血清LDH(偏相关性系数=0.894,95%CI:1.415~3.029)、sIL-2R(偏相关性系数=0.875,95%CI:1.374~2.982)、GDF15(偏相关性系数=0.902,95%CI:1.692~3.047)水平仍与移植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后血清LDH、sIL-2R、GDF15单独预测移植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7、0.787、0.844,LDH+sIL-2R、LDH+GDF15、sIL-2R+GDF15及三者联合预测预后的AUC分别为0.884、0.886、0.898、0.949;成对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后血清三者联合预测AUC最大(0.949),预测�
苏于泰毛彦娜马平刘炜
关键词: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生长分化因子15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9例儿童EB病毒阳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儿童EB病毒(EBV)阳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LP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例行allo-HSCT的EBV+LPD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9例患儿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儿童EBV阳性T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T-LPD)6例、肺淋巴瘤样肉芽肿1例、儿童系统性EBV阳性T细胞淋巴瘤2例。男6例,女3例,中位年龄5.8(1.5~13.0)岁。初诊时血浆EBV-DNA拷贝数为(5.67~865.00)×10^(2)/mL,外周血细胞EBV-DNA拷贝数为(5.13~1250.00)×10^(2)/mL,3例脑脊液EBV-DNA升高,拷贝数为(5.18~291.00)×10^(2)/mL。全外显子测序:3例未见异常,1例肺淋巴瘤样肉芽肿伴IL2RG突变、1例EBV+T-LPD发现SH2D1A基因有1个半合子突变,为致病性变异;其他4例发现基因突变均为非致病性变异。9例患儿移植前病程5.4(3.0~10.0)个月;移植前疾病状态:3例淋巴瘤均部分缓解,6例EBV+T-LPD中2例疾病活动,4例疾病无活动。供者中亲缘半相合5例,同胞全相合、无关全相合各2例。回输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计数中位数为6.60(3.64~12.18)×10^(8)/kg,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18(9~23)d。回输造血干细胞起1个月后患儿血浆中EBV-DNA定量均转阴性,7例外周血EBV-DNA定量阴性、2例拷贝数102/mL;3个月评估患儿血浆及外周血EBV-DNA定量均阴性,3例淋巴瘤影像学完全缓解,6例EBV+T-LPD疾病无活动。所有移植相关并发症经药物治疗后均有效控制。截至2023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24(11~42)个月,患儿均无病生存,无因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病例。结论allo-HSCT治疗儿童EBV+LPD疗效显著,移植相关并发症可控,移植后患儿可获得长期无病生存。
周建文何永艳马平张卫芳王亚峰刘炜周强毛彦娜
关键词:儿童
6~12岁行PICC置管ALL患儿主要照顾者导管维护KAP及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6~12岁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主要照顾者导管维护知信行(KAP)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6~12岁接受PICC置管化疗ALL患儿家庭主要照顾者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33.17±3.89)岁。通过一般资料调查表与PICC KAP调查表开展调查,分析KAP水平及影响因素。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KAP总分为(73.07±5.93)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家庭主要照顾者KAP现况与照顾者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法、月收入、患儿置管时间及患儿置管史等有关(均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儿置管史、置管时间及照顾者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为家庭主要照顾者维护PICC的KAP现况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6~12岁接受PICC置管化疗ALL患儿家庭主要照顾者导管维护KAP现况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并与患儿置管史、置管时间及照顾者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有关,可针对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以提高KAP现况。
张雪利许颜杰马平
关键词:导管维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KAP影响因素
初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预后价值
2025年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初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化疗的306例ALL患儿的资料,按照随访结果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统计无事件生存期(EFS)。统计患儿一般资料及初诊时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乳酸脱氢酶(LD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计算DFR。分析DFR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后价值,用约登指数确定最佳截断值。根据DFR最佳截断值将患儿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其与无事件生存期(EFS)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DFR是否为ALL患儿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DFR与WBC、LDH及TT具有正相关性(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相比,WBC、Fib、D-D及D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FR诊断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689,最佳截断值为0.40,敏感度为86.54%,特异度为56.30%;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DFR≤0.40组患儿和DFR>0.40组患儿的E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DFR>0.40是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初诊DFR对于ALL患儿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比值升高的患儿生存率明显降低,且预后评估价值优于单用Fib或D-D。
宋丽丽马平管玉洁黄闪刘炜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凝血指标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