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静脉
  • 2篇肺静脉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特点
  • 1篇电图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房颤动患者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心内电生理
  • 1篇阵发
  • 1篇阵发性
  • 1篇体表
  • 1篇体表心电
  • 1篇体表心电图
  • 1篇房颤
  • 1篇房性

机构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大连市友谊医...

作者

  • 2篇张树龙
  • 2篇丛培鑫
  • 2篇许燕平
  • 2篇韩琳琳
  • 2篇丁元芳
  • 1篇刘小辉
  • 1篇祝美玉
  • 1篇陈青
  • 1篇黄立萍

传媒

  • 2篇心脏杂志

年份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肺静脉隔离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向量环影响
2010年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肺静脉隔离(PVI)前后P向量环的变化,探讨PVI所致的局部心房电静止能否影响心房除极向量。方法:阵发性AF患者65例,采用肺静脉口外节段性隔离,于手术前后窦性心律时分别记录心电向量图,分析心房除极向量的P环总运行时间(Pd)、额面P环电压(Pfv)、横面P环电压(Phv)、右侧面P环电压(Psv),以及额面P环角度(Pfd)、横面P环角度(Phd)和右侧面P环角度(Psd)。65例患者术中均达即刻成功标准,无并发症发生。结果:PVI前后心电向量图P环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d为(113.3±1.4)msvs.(112.1±1.4)ms;Pfv为(0.15±0.01)mVvs.(0.15±0.01)mV;Phv为(0.11±0.00)mVvs.(0.12±0.00)mV;Psv为(0.14±0.01)mVvs.(0.14±0.01)mV;Pfd为(55.2±2.2)°vs.(53.0±1.7)°;Phd为(43.1±2.6)°vs.(45.9±2.7)°;Psd为(55.4±1.9)°vs.(54.4±2.0)°]。结论:PVI治疗阵发性AF,造成肺静脉所在的左心房部分心肌产生心电静止,不影响心房除极的P向量环变化。
许燕平张树龙韩琳琳祝美玉丛培鑫陈青丁元芳
关键词:肺静脉隔离心房颤动
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特点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分析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特点,识别触发心房纤颤(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房早)和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方法:回顾性分析房性心律失常并阵发性房颤84例体表心电图(房颤组),非房颤组84例体表心电图为频发房早(>800次/24 h)。房颤组结合心内电生理检查及Lasso环状电极标测,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肺静脉隔离(PVI)。结果:房颤组电隔离肺静脉286支,均达即刻成功标准,无并发症发生。房颤组体表心电图呈房早、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和阵发性房颤(房颤)频繁发作和交替转换,并常伴长间歇,房早联律间期470~280(420±57)ms明显短于非房颤组的房早联律间期660~350(610±86)ms,P<0.05,房颤多由短联律间期房早触发。心内电生理改变为Lasso环状电极标测到起源于肺静脉的连续、快速、有序或无序的较P波提前,时限短、峰锐利的尖峰电位(Spike电位),同步心电图显示该Spike电位常是阵发性房颤的触发因素。经导管射频消融消除肺静脉内电位或隔离肺静脉与心房间的电或组织连接,可终止房性心律失常,维持窦性心律。结论: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特点是短联律间期房早,也是阵发性房颤的触发因素。
许燕平张树龙韩琳琳黄立萍丛培鑫丁元芳刘小辉
关键词:肺静脉心律失常房性体表心电图心内电生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