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湘
- 作品数:22 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语文教学语言的特殊要求
- 2006年
- 韩志湘
- 关键词:教学语言语文教学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语文教师
- 迷失家园的灵魂——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及其笔下人物性格特征分析
- 本文认为,'新感觉派'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它对中国都市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风貌,特别是都市人的精神世界,作了细致入微地描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已经基本完成了向现代商业城市的转变,发展成为当时的远东第一大都市....
- 韩志湘
- 关键词:新感觉派灵魂
- 文献传递
- 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的超常规运用及其功能意义被引量:1
- 2006年
- 《标点符号用法》对书面语中常见的标点符号用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每个标点符号都有它的规范功能意义和固定使用位置,我们应该遵照执行。但有时标点也在一定的限度内被灵活运用,超出规范用法而被超常规运用。由于位置的改变,标点的功能意义也随之改变,从而创造出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
- 韩志湘
- 关键词:标点符号
- 古诗词中数字的艺术魅力
- 2006年
- 韩志湘
- 关键词:艺术魅力古诗词文学作品创作手法美学效果作家
- 潍坊方言中“着”的特殊用法
- 2009年
- 在山东省潍坊地区的方言中,"着"的用法跟普通话有相同之处,但不同之处更多。特殊用法表现在,"着"可以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动作的可能;也可以附加在重叠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名词后边表示状态等。潍坊方言中"着"的分布很广泛,使用频率也相当高。本文以"着"的句法分布为线索,探讨"着"所出现的语义环境,继而概括"着"的语法意义,并讨论相关现象。
- 韩志湘
- 关键词:特殊用法
- 金庸小说中儒家思想的建构与解构被引量:1
- 2010年
- 金庸小说的基本精神龙骨是儒家思想,他对儒家思想的凭借视角也是"仰视"的,以"忠、孝、义"为建构框架,这就使得金庸在其作品中显露出对儒家精神思想的侧重和偏爱。本文从金庸小说中选取了几个代表性的人物,剖析了金庸对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的建构和解构,试图探析金庸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 韩志湘
- 关键词:金庸儒家思想理想人格
- 以女性为文本观照下的新城市新感觉
- 2006年
- 都市对人的影响主要不在于外在生活景观的改变,而是都市生活方式在根本上改变了人的内在认知方式。新感觉派笔下,典型的女主人公被塑造为纯粹的第一批现代都市的产物,他们已经成为了都市本身,使得人们了解城市的过程与了解女性并列平行。现代城市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与现代女性的形象紧紧嵌接在一起。女性成了观照这个城市的一面镜子。男女关系的对立描述说到底是现代文化中传统的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相对立的两元思维模式的一个变体,展现了他们对都市环境下城与人关系的思索。
- 韩志湘
- 关键词:新感觉派
- “剧增”与“巨增”
- 2006年
- 韩志湘
- 关键词:媒体词形《现代汉语词典》
- 成人教育中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
- 2010年
- 在成人高等教育中,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本文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以便有效地提高语言学概论的教学质量,实现语言学概论的教学目标。
- 韩志湘
- 关键词:成人教育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
- 新感觉派小说:我写我被引量:1
- 2005年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该派别引进了新的都市价值文化观念,描写上海的街市之美,动态的流线型城市之美,夜都会之美,人工愉悦和机械对人的压榨,人的幻灭与反叛等,使得都市真正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当时给读者的感觉,恰如她的名字,是全新的.
- 韩志湘
-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现当代文学史文化观念审美对象流线型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