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峰
- 作品数:61 被引量:155H指数:6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EGF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突变及表达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及其编码蛋白质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蝎形探针扩增阻遏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99例PTC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和EGFR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EGFR蛋白在淋巴结转移PTC组的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而肿瘤是否甲状腺外侵、临床分期等参数均与HER1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未见EGFR基因第18、19、20、21共4个外显子的好发热点位点在99例PTC组织中发生突变,类似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的研究结论。结论PTC组织中存在EGFR蛋白过表达的现象,PTC的淋巴结转移率随之升高,与此同时未能在相应的PTC组织中检测到EGFR基因常见第18、19、20、21共4个外显子的突变,因此运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拮抗EGFR酪氨酸激酶的靶向药可能不能成为治疗PTC的选择方案。
- 陈一峰郑泽荣王怡璇
- 关键词:乳头状EGFR突变
- 血小板反应素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和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之间关系的研究
- 2006年
- 抗肿瘤血管生成是近10年抗肿瘤发生、发展及其转移研究的热点。血管生成有赖于诱导和抑制血管生成的许多分子之间的局部平衡,血小板反应素(TSP)是最强的肿瘤血管生成负性调节分子之一。最近研究证明,TSP的表达水平不仅与恶性肿瘤的进展呈负相关,而且还能抑制内皮细胞的移行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我们采用逆转录多重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TSP1和TSP2 mRNA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TSP mRNA和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连云宗陈一峰庄建良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血小板反应素蛋白表达基因TSP1
- TSPmRNA表达、血浆PF4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素(TSP)mRNA表达、血浆血小板第四因子(PF4)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0例PTC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组织TSP1和TSP2mRNA的表达,并用酶标记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40例PTC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PF4水平。结果(1)PTC癌组织TSP1mRNA、TSP2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47.5%,它们均明显低于正常组织(80%)(P<0.01),而且TSP1mRNA、TSP2mRNA阳性表达PTC组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低于TSP1mRNA、TSP2mRNA阴性表达PTC组(33.3%vs 90.9%、42.1%vs 85.7%,P<0.01)。(2)正常对照组、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组和伴淋巴结转移的PTC组间的PF4血浆浓度呈线性递减趋势,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组的PF4血浆浓度(2.96±0.21 ng/ml)高于转移组(0.98±0.17 ng/ml)(P<0.05)。(3)TSP1mRNA、TSP2mRNA阳性表达PTC组的血浆PF4水平分别明显高于TSP1mRNA、TSP2mRNA阴性表达组(2.36±0.91 ng/ml vs 1.11±0.60 ng/ml,2.15±1.00 ng/ml vs 1.23±0.72 ng/ml)(P<0.01)。结论缺乏TSP1mRNA、TSP2mRNA表达及血浆低水平的PF4诸因素可能为促进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TSP1、TSP2与PF4在抑制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起着互相协同的作用。
- 陈一峰连云宗庄建良
- 关键词:血小板反应素血小板第四因子信使淋巴结转移
- hPF4 mRNA表达、血浆PF4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2010年
- 目的探讨hPF4 mRNA表达、血浆PF4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0例PTC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组织hPF4 mRNA的表达,并用酶标记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40例PTC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PF4水平。结果(1)PTC癌组织hPF4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5%,明显低于正常组织(80%)(P<0.01),而且hPF4 mRNA阳性表达PTC组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低于hPF4阴性表达PTC组(36.84%vs.90.48%,P<0.01)。(2)正常对照组、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组和伴淋巴结转移的PTC组间的PF4血浆浓度呈线性递减趋势,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组的PF4血浆浓度[(2.96±0.21)ng/ml]高于转移组[(0.98±0.17)ng/ml](P<0.05)。(3)hPF4 mRNA阳性表达PTC组的血浆PF4水平明显高于hPF4阴性表达组[(2.49±0.83)ng/mlvs.0.94±0.13)ng/ml](P<0.01)。结论PTC患者血浆及局部癌灶PF4水平的下调可能是导致或助推PTC发生颈部淋巴结癌转移的成因之一。
- 陈一峰张白凌黄云鹏连云宗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PF4淋巴结转移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5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改变及其与p21<'WAF1/CIP1>定量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 目的:通过深入研究p5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的改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p21<'WAF1/CIP1>蛋白定量表达的相关性,旨在为PTC的评价提供客观指标和探索肿瘤研究的崭新途径.结论:1、p53蛋...
- 陈一峰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P53基因P53蛋白DNA序列分析
- 甲状腺乳头状癌p5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改变与p21^(WAF1/CIP1)蛋白的定量表达
- 2001年
- 目的 通过深入研究 p5 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的改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p2 1WAF 1 /CIP1 蛋白定量表达的相关性 ,为 PTC的评价提供客观指标和探索肿瘤研究的新途径。 方法 采用 PCR- SSCP、DNA序列分析、计算机重构 p5 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和有关分析软件、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等技术对 4 1例 PTC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 结果 (1) p5 3基因突变 组(15例 )和基因未突变 组 (2 6例 )的年龄、性别、原发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率 (N)和远处转移率 (M)无明显差异 (P>0 .0 5 )。(2 ) 9例 (9/ 15 , b组 )的氨基酸残基突变表现为核心功能域和碱性域的变化或功能域严重缺损。 p5 3蛋白核心功能域结构的改变能直接抑制它与靶 DNA的结合。碱性域结构的改变也能间接抑制 p5 3蛋白与靶 DNA的结合。 6例(6 / 15 , a组 )的氨基酸残基突变位于功能域之外。 b组的淋巴结转移率 (77.78% )明显高于 a组 (P <0 .0 1) , b组的远处转移率 (5 5 .5 6 % )高于 a组 (P<0 .0 5 )。 (3)分析p2 1WAF 1 /CIP1蛋白的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 (AODV) , a组和 b组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组和 a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组、 组、 a组和 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结论 (
- 陈一峰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P53蛋白SSCPDNA序列分析
- SS18阳性滑膜肉瘤中ALK及C-met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21年
- 目的观察ALK及C-met在滑膜肉瘤中的表达,探讨两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82例经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诊断为滑膜肉瘤的组织微阵列行SS18 FISH检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LK(D5F3)、ALK(5A4)及C-met的表达,对ALK/C-met蛋白高表达者行相应ALK/C-met FISH及EML4-ALK RT-PCR检测。结果SS18阳性滑膜肉瘤有38例,其中ALK(D5F3)阳性率为18.4%(7/38),高表达率为2.6%(1/38),但ALK(5A4)均阴性。唯一ALK(D5F3)蛋白高表达者ALK FISH阳性,但EML4-ALK RT-PCR阴性,并发生肺转移。C-met阳性率为18.4%(7/38),高表达率为10.5%(4/38),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在组织学分型及组织学分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表达者的病死率或转移率达75%(3/4);但4例C-met FISH均阴性。结论对滑膜肉瘤ALK蛋白初筛,选用克隆号D5F3更为合适。ALK/C-met高表达者预后欠佳,滑膜肉瘤中ALK及C-met有一定阳性率,提示ALK/C-met可能是该亚型的潜在治疗靶点。
- 陈少华曾德华曲利娟郑智勇陈一峰欧阳小娟王旭洲许存宝吴春林
- 关键词:滑膜肉瘤组织芯片ALKC-MET
- 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活化情况
- 2016年
- 目的检测PI3K/Akt/m TOR信号传导通路传导分子PI3K、Akt、m TOR下游信号分子磷酸化情况,评估该通道活化情况,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发病机制。方法选择医院病理科2005~2015年MCL石蜡包埋标本15例(MCL组)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LRH)20例(LRH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组p-Akt、p-m TOR、p-RPS6的表达水平。结果 MCL组p-Akt、p-m TOR、p-RPS6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LR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在MCL中异常活化,该通路异常表达可能与MCL的发病机制有关。
- 李纯团马馨郑艳黄远玲陈一峰朱雄鹏
- 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淋巴结反应性增生P-AKT
- 甲状腺乳头状癌uPA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血管新生和(或)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uPA)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C中uPA的表达和以CD105抗体标志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结果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的uP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89%(43/59)和38.71%(12/3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6,P=0.002。59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PTC的MVD值(76.18±4.98)显著高于31例无淋巴结转移者的MVD值(38.01±3.92),t=37.03,P=0.000。uPA阳性表达且具有高MVD的PTC的淋巴结转移率为92.50%,明显高于uPA阳性表达但具有低MVD组(46.67%)、uPA阴性表达但具有高MVD组(50.00%)和uPA阴性表达且具有低MVD组(40.74%),χ2=23.45,P=0.000。结论活跃的血管生成和uPA的过表达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PTC中uPA过表达且具高MVD者越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这对临床筛选高危淋巴结转移病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陈一峰张白凌连云宗
- 关键词: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CD105微血管密度淋巴结转移
- 甲状腺乳头状癌p53基因突变及其与p21^(WAF1/CIP1)蛋白定量表达的关系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初步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中 p5 3基因突变及其与 p2 1WAF1 /CIP1 蛋白定量表达的关系。 方法 采用 PCR- SSCP、DNA序列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等技术 ,检测 4 1例 PTC和 1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标本组织中 p5 3基因突变情况和 p2 1蛋白染色状况。 结果 (1)伴 p5 3基因突变 ( 组 )和不伴突变 ( 组 ) PTC的原发肿瘤 (T)、淋巴结转移 (N)及远处转移 (M)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 、 和 之间 , 和 、 和 、 和 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 (D)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结论 (1) PTC的演进和 p5 3基因突变与否无直接关系 ,p5 3蛋白的空间构象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2 )在 PTC的发生、发展中存在依赖野生型 p5 3蛋白诱导P2 1WAF 1
- 陈一峰张鹏飞李一伟
- 关键词:乳头状蛋白质P53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