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洁 作品数:36 被引量:116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血压及其变异性与脑白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17年 脑白质疏松症是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弥漫性非特异性白质损害。脑白质疏松症可以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并与认知功能下降和运动障碍等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认为高血压病是脑白质疏松症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但随着对脑白质疏松症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完善,学者们发现低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也与脑白质疏松症相关。文中旨在对血压及其变异性与脑白质疏松症之间的联系研究进行综述。 潘静 陈晓霞 程洁 刘振国关键词:血压 血压变异性 动态血压监测 大麻素1型受体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作用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大麻素1型受体(CB1R)在C57B/L6小鼠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表达及其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方法】取C57B/L6胎鼠的海马培养神经元及新生C57B/L6新生小鼠的皮层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观察CB1R蛋白的表达;观察正常对照、完全弗氏佐剂、EAE和特异性CB1R抑制剂(SR141716A,SR1)干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质量变化;用real time PCR检测CB1R m RNA表达;Western blot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B1R蛋白表达;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4、IL-10、IL-17、IL-6、TNF-α、IFN-γ浓度的变化。【结果】1C57B/L6小鼠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表达CB1R,星形胶质细胞不表达CB1R。2EAE小鼠神经元CB1R的表达显著低于CFA小鼠(P<0.01),小胶质细胞CB1R的表达显著高于CFA小鼠(P<0.01)。EAE小鼠脾脏中CB1R的表达与相同时点CFA小鼠无显著性差异(P>0.05)。3SR1干预促进EAE早发,上调EAE小鼠CNS和脾脏抗原特异性T细胞IL-17,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P<0.05)。【结论】1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表达CB1R。2EAE小鼠脾脏中CB1R显著升高没有疾病特异性,可能与非特异性免疫激活有关。3中枢神经细胞上的CB1R可能兼有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参与EAE的发生和发展。 楼之茵 程洁 李琳 陈伟 王晓蓉 浦政 刘振国 肖保国关键词: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免疫调节 亚急性期脑梗死的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H-MRS),研究脑梗死亚急性期病灶不同区域间各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方法55例发病在3-5d以内的脑梗死患者,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定位病灶,然后运用^1H-MRS对病灶侧梗死灶的核心区、内缘区、外缘区、周围区1、周围区2和正常区组织以及病灶对侧(对照侧)相应部位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化合物(Cho)等代谢产物的浓度变化进行波谱分析,同时计算比较不同部位代谢产物的相对浓度(rNAA、rCr、rCho)和Lac/Cho。结果与对照侧相应区域比较,病灶侧NAA由正常区至核心区逐步下降,Lac则逐步增高。病灶侧各区域间rNAA、Lac/Cho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Cr和Cho的减低以核心区为主,内、外缘区则略有降低。结论DWI结合1H-MRS对代谢产物的定位分析,推测脑梗死亚急性期缺血灶周边仍有持续低灌注区域,可能存在血脑屏障受损和血管源性水肿。 王晓蓉 王文安 刘振国 李玉华 程洁 陈伟关键词:脑梗死 核磁共振成像 波谱 大麻素2型受体拮抗剂对激活态BV2小胶质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2016年 目的观察大麻素2型受体(cannabinoid 2 receptor,CB2R)拮抗剂对BV2小胶质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适量浓度的IFN-γ刺激激活BV2小胶质细胞,建立模拟EAE炎性环境的细胞模型,比较静息态BV2细胞组、激活态BV2细胞组和大麻素2型受体拮抗剂SR144528A(SR2)干预组CB2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浓度,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 IFN-γ激活的BV2小胶质细胞CB2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静息组(P<0.05);使用SR2干预激活的BV2小胶质细胞,可降低其CB2R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SR2可显著上调激活态BV2细胞致炎因子IFN-γ、IL-17、IL-6和TNF-α的水平,促进BV2小胶质细胞增殖和NO的释放(P<0.05),同时显著下调IL-4和MCP-1的浓度,对IL-1β、IL-10、CX3CL1无调节作用。结论 CB2R参与了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CB2R在调节Th1/Th17/Th2细胞因子网络平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李琳 楼之茵 程洁 赵忠新关键词:小胶质细胞 趋化因子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探讨EPCs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脑梗死组(60例)。脑梗死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外周血EPCs数量。采用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24 h)外周血EPCs数量明显减少(P<0.05),此后内皮祖细胞数量逐渐回升,至第7天已恢复至正常水平。(2)脑梗死急性期NIHSS改善程度与外周血EPCs数量变化有正线性相关。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EPCs数量有"U"的动态变化规律。外周血EPCs数量回升明显可以更为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 程洁 任肖玉 吴娜 范勤毅 万赢 刘振国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流式细胞计数 NIHSS 大麻素1型受体拮抗剂对激活态小胶质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研究 2017年 目的观察大麻素1型受体拮抗剂SR141716A(SR1)对BV2小胶质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致炎因子干扰素-γ(IFN-γ)刺激激活BV2小胶质细胞,建立模拟EAE炎性环境的细胞模型,比较静息态BV2细胞组、激活态BV2细胞组和SR1干预组CB1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浓度,Griess试剂法检测一氧化氮(NO)浓度,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激活态的BV2小胶质细胞CB1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静息态BV2细胞组(P<0.05);大麻素1型受体拮抗剂SR1可降低激活态的BV2细胞CB1R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SR1可显著上调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增加BV2小胶质细胞NO的释放(P<0.05),而显著下调IL-4、IL-17和MCP-1的浓度,对IL-10、IL-1β和CX3CL1无调节作用。SR1对IFN-γ活化的BV2小胶质细胞增殖无影响(P>0.05)。结论 CB1R参与了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CB1R在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和NO分泌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李琳 程洁 楼之茵 赵忠新关键词:大麻素 老年人脑白质改变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75岁)脑白质改变(WMC)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影像学改变选择WMC患者76例(WMC组)和无WMC者74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WMC组进行影像学Fazekas视觉等级评分,根据评分将WMC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采用Logistic法分析WMC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分析WMC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WMC组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3、P<0.001、P=0.006、P<0.001)。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病、纤维蛋白原水平是WMC的独立危险因素。WMC组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画钟试验、6项躯体性日常生活能力、8项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等认知功能量表检测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校正年龄等因素后仍存在差异。结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老年人WMC有关,年龄、高血压病、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WMC的独立危险因素。中、重度WMC可引起≥75岁老年人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蒋世峰 王晓蓉 程洁 浦政 范勤毅 王伟良 徐敬慈 刘振国关键词:老年人 脑白质改变 认知功能障碍 PBL教学法在不同学历背景住院医生神经病学带教中的实践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索不同学历背景内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学员在神经内科专业PBL带教方法的适应性。方法:内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学员在神经内科轮转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与传统带教方法进行对比,并根据学员不同学历背景分组评估。结果:学员在PBL带教组较传统带教组成绩明显提高,在同样PBL带教法组中,研究生学历组较本科学历组成绩升高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PBL带教法可帮助学员提高学习神经内科的兴趣,并更适合高学历学员进行神经病学较深层次的临床思维和实践的学习。 程洁 陈伟 干静 刘振国关键词:PBL教学 奥拉西坦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比较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病人随机分入奥拉西坦治疗组(35例)与吡拉西坦对照组(35例)进行治疗,通过MMSE量表、Blessed-Roth量表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奥拉西坦治疗组治疗前后的MMSE、Blessed-Roth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吡拉西坦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MMSE和Blessed-Roth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拉西坦治疗组与吡拉西坦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4%,其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均有效,但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姚革 程洁 王晓蓉 刘振国关键词:吡拉西坦 阿尔茨海默病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评估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症状严重程度及出院时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8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发病前是否已使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57例)与非他汀治疗组(128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血管危险因素、牛津郡临床分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方法、出院时Barthel指数等。结果他汀治疗组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非他汀治疗组(6.0对13.0,P<0.01),出院时功能转归良好病例百分比高于非他汀治疗组(77.2%对41.1%,P<0.01)。非他汀治疗组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与未合并用药者比较,入院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达到功能转归良好的病例百分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出院时功能转归良好与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相关(OR=5.784,P<0.01)。结论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能减轻急性缺血性卒中症状及改善出院时功能转归。 陈伟 程洁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缺血性卒中 他汀类药物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