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一帆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致病基因
  • 3篇先天
  • 3篇先天性
  • 3篇基因
  • 3篇家系
  • 2篇眼外肌
  • 2篇眼外肌纤维化
  • 2篇综合征
  • 2篇综合征家系
  • 2篇先天性眼外肌...
  • 2篇肌纤维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家族
  • 1篇刀片
  • 1篇造孔
  • 1篇置管
  • 1篇视网膜
  • 1篇视网膜脱离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刀

机构

  • 6篇汕头大学

作者

  • 6篇王一帆
  • 2篇黄定国
  • 2篇林世斌
  • 2篇郑德志
  • 2篇陈伟奇
  • 1篇蔡建毫
  • 1篇林培敏
  • 1篇周元升
  • 1篇李泽宜
  • 1篇李美玲

传媒

  • 2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泪小管部分管壁切除置管重建术治疗泪小管炎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评价显微镜下行泪小管部分管壁切除联合硅胶软管植入重建泪小管的手术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我院住院的泪小管炎患者24例。在显微镜下手术:(1)距内眦睑缘约3 mm平行切开眼睑皮肤,暴露膨大脓肿的泪小管;(2)水平切开泪小管,清除泪小管内脓性分泌物、结石和肉芽组织;(3)分别从上下泪小点植入软性硅胶管经泪囊、鼻泪管一同出鼻腔;(4)切除多余扩张的水平部分泪小管前壁,用8-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残余的泪小管后壁,包绕硅胶管,重建泪小管。术后观察6个月。结果术中见泪小管膨大脓肿,像人体"胃"的结构。术后1周拆除皮肤缝线,3个月取出泪道引流管。术后6个月,22例泪道冲洗通畅,占91.7%;2例泪小管再阻塞,其中1例为术后1周泪道植入管脱落。全部患者均无流脓,泪小管无红肿,泪小点开放,睑缘整齐。结论泪小管水平部分管壁切除联合硅胶软管植入,重建泪小管,恢复泪道引流功能,疗效好,是治疗泪小管炎尤其是下泪小管炎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李泽宜蔡建毫周元升王一帆
关键词:泪小管炎
利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
目的:利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定位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  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确诊的一例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家系。对家系成员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经知情同意后采集部分家庭成员...
王一帆
关键词:致病基因
文献传递
一个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FEOM)家系进行临床表型与突变基因研究。方法:纳入家系成员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进行眼科临床检查和采集外周血,提取DNA;根据已知遗传学突变位点,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CFEOM综合征家系为三代遗传,患病者8名,临床表型典型(1型)。基因直接测序及验证位点结果提示该家系的患者DNA中神经驱动蛋白家族(KIF)21A基因外显子20上存在一个杂合突变位点(c.2840T>C;p.M947T)与发病相关;该突变均出现于患者基因中,而未患病者无,证实其与疾病共分离。结论:成功定位一个CFEOM 1型家系的致病基因为KIF21A基因外显子20上的一个杂合突变。
林世斌王一帆公为芬
巩膜板层切口手术刀
一种巩膜板层切口手术刀,属于眼科手术器械,它的刀体为铲形,由前端刀片和后端刀柄组成,所述刀片前端设有刀刃,所述侧翼垂直于刀片,沿刀片纵轴线对称设置在刀片的两侧,所述侧翼上端平行于刀片设有切口保护挡板,所述切口保护挡板位于...
王一帆郑德志陈伟奇黄梓敬黄定国汤如青林仰璇林尊燕
充分硅油填充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应用前后段联合手术,后囊切开联合下方周边虹膜造孔、充分硅油填充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视力恢复、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等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诊治的,既往有明确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史并曾行1次或多次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术后视网膜仍有脱离的患者25例(25只眼)。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2.92±13.94)岁,既往平均行(1.44±0.71)次手术(范围1~3次)。本次术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_(1)级3只眼,C_(2)级9只眼,C_(3)级11只眼,D_(1)级2只眼;上方裂孔5只眼,下方裂孔18只眼,上下方均有裂孔2只眼;合并脉络膜脱离2只眼。应用晶状体后囊膜切开、下方周边虹膜造孔,充分硅油填充治疗。收集并分析术前、术后3个月、已取油患者取油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网膜情况、眼内硅油状态、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等。结果所有患者出院时视网膜平伏,硅油完全退回玻璃体腔。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视网膜平伏,平均眼压(14.24±6.28)mmHg。平均随访时长(20.64±12.20)个月,期间所有研究眼玻璃体腔裂隙灯前置镜下及欧堡眼底照相均未观察到油水界面,提示硅油充填相对充分。其中17只眼已取出眼内硅油,平均硅油填充时间(7.26±2.02)个月,在取出眼内硅油前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角膜内皮丢失率18.57%。8只眼未取出眼内硅油,平均随访时长(24.38±12.07)个月,其中高度近视黄斑萎缩明显、视力较差3只眼;广泛视网膜及脉络膜疤痕、眼压≤8mmHg3只眼;拒绝再次手术取油2只眼,至末次随访,17只眼已取出眼内硅油均保持视网膜完全贴附,8只眼未取出硅油均保持视网膜复位,未发现硅油乳化迹象。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logMAR(1.21±0.60)较术前logMAR(1.66±0.66)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王一帆黄梓敬柳俊涛黄定国郑德志林培敏谢海霞李美玲陈伟奇
关键词: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一个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研究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眼外肌纤维化家系进行临床表型与突变基因研究。方法 收集家系成员详细的临床检查;知情同意后采集外周血,提取DNA,根据已知遗传学突变位点,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该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眼外肌纤维...
林世斌王一帆公为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