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青
- 作品数:44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良诸文化玉璧 断代特征
- 2005年
- 玉器上雕琢的图案称为"纹",由图案本身构成玉器称为"形",玉器的"纹"和"形"是判断玉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与辽宁红山文化玉器以"形"为主相比,浙、江、沪良诸文化玉器是以"纹"为主."纹"是良诸文化有别于红山玉文化的重要特征,但玉璧却是良诸文化玉器中数量最多而纹最少的玉器.这为它的断代带来异常困难.
- 柳志青
- 关键词:断代红山文化玉器玉文化图案
- 良渚文化玉琮的断代特征(上)
- 2006年
- 一、引言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江浙交界处的太湖流域。最早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考古界认为,“它和红山文化同时代表了我国东部沿海南北两地原始社会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 柳志青
- 关键词:良渚文化断代太湖流域原始社会红山文化
- 超大型金刚石矿床、磷矿床、油气田、油页岩矿床与碳质球粒陨石星子的成因联系被引量:3
- 1990年
- 通过对太阳系起源的研究,笔者指出,超大型金刚石矿床、磷矿床、油气田和油页岩矿床,都与碳质球粒陨石星子有成因联系。碳质球粒陨石星子被吸积于原始地球上地幔表层,形成原始富碳区。当地壳形成后,富碳区的岩石圈没有被软流层的对流作用均匀化,并在155—250km深度范围内,碳质聚合成金刚石。随着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岩浆侵位,金刚石被带入地壳上部形成金刚石矿床。在富碳区,除金刚石矿床外,还形成了超基性岩-碱性岩-碳酸岩富磷杂岩体及超大型,大型磷灰石矿床。富磷杂岩体为超人型磷块岩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也为成油生物群的繁殖提供了矿物养料,从而为形成超大型油气、油页岩矿床创造了物质条件。碳质球粒陨石中的有机质在高温条件下合成油气,被封存于大陆岩石圈上地幔部分,在构造条件有利时进入储油构造,促进了超大型油气田的形成。超大型矿床的存在,是岩石圈成矿物质横向不均匀性的反映。
- 柳志青
- 关键词:金刚石矿磷矿油气田陨石
- 论古文明三要素与中华文明7000年
- 2005年
- 国内外考古界认为,确定人类社会进入古文明,首要的指标是古城、文字和青铜器的出现,也称为古文明三要素.我们并不完全同意这一从西方考古界传入的标志.
- 柳志青柳翔
- 关键词:古文明中华文明人类社会青铜器考古
- 跨湖桥文化先民发明了陶轮和制盐被引量:4
- 2006年
- 一、引言 将陶轮和制盐放在同一篇论文中讨论.看起挺别扭.其实陶轮和食盐正是跨湖桥文化制陶工艺中二个不可缺失的环节。
- 柳志青沈忠悦柳翔施加农
- 关键词:制盐制陶工艺食盐跨湖桥文化
-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机械革命在距今七千年前完成
- 2005年
- “从工艺上透露,红山文化中的玉佩上的半圆孔旁两条环形的浅漫洼槽之间的缓缓凸棱,和良渚文化中张陵山上的玉璧上留下的直径20.2厘米圆弧形切削痕迹,都表明了攻玉之术,应是以轮轴之力圆盘剖开的结果,亦即机械能的利用,暗示这一时期攻玉这种手工业,已经脱离农业而成为社会第二项大分工,是文明前夜的重要迹象。”
- 柳志青柳翔
- 关键词:机械能人类历史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圆弧形手工业
- 第三次机械革命在战国晚期完成
- 2006年
-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机械革命在距今七千年由中华先民完成”一文中,我们论证了距今9000~7800年裴里岗文化层中微型石锛是有夹具的车刀;论证了距今8500~7000年磁山文化微形石锛和敲砸器为有夹具的车刀和和刨刀;论证了距今7000年马家浜文化文层微型石锛为有夹具车刀。在“新石器时代有琢玉的砣机,砣在何处,”一文中.我们论证了距今8200~7400年兴隆洼文化层中的玉块是最早的砣,砣实际上是集磨床、锯床、镗床刀具于一身的刀具。
- 柳志青柳翔
- 关键词:战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人类历史车刀
- 山东三山岛——玲珑金矿密集区大型金矿田的预测
- 1989年
- 本文利用等比间距规则对山东三山岛—玲珑金矿区大型金矿田分布地区进行了预测。认为在玲珑金矿田矿化中心以东44公里处,即蓬莱县的虎路线乡.大柳行乡、遇驾夼乡、固寺店乡所在地,可能有一储量50吨以上的金矿田.
- 柳志青
- 关键词:金矿田储量
- 脉状钨矿床多次成岩活动与多阶段矿化的成因联系
- 1998年
- 通过对脉状钨矿床区域多阶段矿化的研究,结合宕体与矿体的切割关系,岩体在成矿作用上存在的“专属性”,以及成矿花岗岩的各种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脉状钨矿床两期花岗岩、两期矿化的观点,亦即早期花岗岩与第一、二、三阶段矿化有关,晚期花岗岩与第四、五阶段矿化有关。
- 赵妙琴卢志明柳志青
- 关键词:脉钨矿床矿化花岗岩
- 薪石器时代有琢玉的砣机 砣在何处?——新石器时代机床玉制刀具(一)
- 2004年
- 1、杨伯达论砣机
1989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在"中国玉器面面观"一文中,提出了"良渚文化原始砣机的构想".在1993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杨伯达主编的<中国玉器全集>一书首篇论文"中国古代玉器概说"中,杨伯达以七千字的篇幅,论述了"砣机的发明是琢玉工艺史上的一次革命".
- 柳志青
-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