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潮流
- 作品数:27 被引量:416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敦煌莫高窟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变化及来源解析被引量:10
- 2021年
- 为探明莫高窟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采集了2014年4-12月第16窟及72窟外环境中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2.5样品,对比分析了样品中水溶性离子变化及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解析了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窟区主风向为南风,起沙风频率仅为0.01%,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2)窟外PM2.5和PM10~2.5、窟内PM2.5和PM10~2.5中水溶性离子总浓度分别为6.1±4.0μg·m^(-3)、12.2±9.1μg·m^(-3)、3.7±0.8μg·m^(-3)和7.5±1.6μg·m^(-3),SO_(4)^(2-)、Ca^(2+)、NO3^(-)、Na^(+)及Cl^(-)是主要组成,SO42-、NO3-和Ca2+之和在窟外和窟内PM2.5和PM10~2.5中占总离子比例分别为79.24%,76.81%,80.61%及77.74%,二次离子主要来自固定污染源;(3)PM2.5与PM10~2.5中各离子浓度的比值在窟外、内分别为0.33~0.88、0.25~0.94,9种水溶性离子在不同粒径粒子中富集程度有所差异,3-5月的沙尘、7-9月的降雨、11月农村农作物秸秆燃烧及冬季取暖燃煤等对水溶性离子都有一定影响,窟内PM2.5中游客数量与NH4+和NO^(3-)有一定的相关性(R2=0.27、0.35)、PM10~2.5中游客数量与NH4+有一定的相关性(R2=0.31);(4)沙尘天气下窟外和窟内的PM2.5与PM10-2.5中Cl-、SO_(4)^(2-)、Na^(+)、K+和Ca^(2+)的浓度增加,窟区微环境主要受区域环境气象因素影响,建议极端沙尘天气关闭洞窟;(5)莫高窟大气环境呈碱性;(6)PM2.5和PM10~2.5主要来源于当地秸秆燃烧、二次污染源、土壤沙尘及干涸的大泉河。
- 杨小菊武发思徐瑞红贺东鹏张国彬康世昌李潮流汪万福
- 关键词:文物保护水溶性离子大气颗粒物
- 1980-2007年喜马拉雅东段洛扎地区冰川和冰湖变化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利用1980年地形图、1988/1990年Landsat TM、2000年Landsat ETM+、2007年ALOS AVNIR-2遥感资料和近41年(1967-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对喜马拉雅东段洛扎地区的冰川、冰湖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07年,本区冰川面积从491.64 km2减少至410.87km2,共缩减80.76km2,占1980年总面积的16.4%;2)1980-2007年,52个冰湖总面积由1980年的9.94km2增加至2007年的13.02km2,增加了3.08km2,占初始面积的31.0%;3)错那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表明,温度升高所引起的冰川融水的增加和降水的增加共同导致了研究区域内冰湖面积的增长,其中温度上升是关键因素,降水增加也有一定贡献。
- 李治国姚檀栋叶庆华李潮流王伟财
- 关键词:冰川遥感冰湖
- 拉萨市餐馆厨房内空气污染特征被引量:5
- 2011年
- 2010年8月对拉萨市4个餐馆厨房内细颗粒(PM2.5)和CO的浓度进行监测,以认识2种污染物的污染水平、日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同时采集气溶胶样品,以分析颗粒物中有毒元素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厨房1~4内的ρ(PM2.5)的平均值分别为0.356,2.045,1.387和0.191 mg/m3,φ(CO)的平均值分别为20.600×10-6,142.900×10-6,9.200×10-6和7.800×10-6,藏式餐馆厨房内的φ(CO)明显高于汉式餐馆厨房;厨房内的ρ(PM2.5),φ(CO)和φ(CO2)的日变化具有一致性,且污染物浓度峰值与就餐活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厨房内气溶胶中的ρ(Cu),ρ(Zn),ρ(Cd),ρ(As),ρ(Pb)和ρ(Bi)等很高,均高于室外空气,且藏式餐馆厨房高于汉式餐馆,其中ρ(Cu)最高,在藏、汉式餐馆的厨房内分别高达5.684和2.081μg/m3,分别是室外的236和111倍,这可能是液化气炉子铜质出气口在高温下的损耗所致.
- 陈鹏飞李潮流康世昌
- 关键词:室内空气污染厨房PM2.5CO
- 雅鲁藏布江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雅鲁藏布江流域还没有大的工业污染源,仍然属于自然河流。对雅鲁藏布江16个表层沉积样品的全样、小于20μm和小于63μm粒级的32种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元素Cr、Mn、Fe、Co、Ni、Cu、Zn、As、Cd和Pb的含量分布特征,以及这些元素含量与粒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数元素(Cs除外)与西藏土壤元素背景值相差不大,B、Cr、Ni、As和Cs含量高于中国陆壳元素丰度值,但这些元素主要来源于该流域富含这些元素的页岩、片岩和千枚岩等母岩。由于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沉积物中Cr、Mn、Fe、Co、Ni、Cu、Zn之间显著正相关;除Pb、As外,一些元素(如Zn、Ni)与沉积物的粒径显著负相关。
- 陈鹏飞李潮流康世昌张强弓高少鹏
- 关键词: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元素
- 全球新仙女木事件的恢复及其触发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06年
- 大约发生在12.9~11.6 ka BP的新仙女木事件(YD)在气候突变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对其触发时间、触发地点、触发机制以及YD事件是否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并且该事件触发机制的研究对目前全球温度快速升高背景下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也有很大的意义.综述了近年来世界范围内YD事件恢复的最新研究, 分析了该事件在全球不同区域发生时间和强度的异同, 目前北半球对该事件的记录比较一致, 南半球还有很大分歧.介绍了YD事件的可能触发机制, YD事件的触发除了北大西洋温盐环流终止之外, 也可能受到诸如太阳辐射减少和赤道大洋的影响.最后讨论了有待加强的研究区域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李潮流康世昌
- 关键词:新仙女木事件触发机制
- 沈阳冬季灰霾日大气颗粒物元素粒径分布特征被引量:44
- 2011年
- 为分析沈阳市冬季灰霾日大气颗粒物元素粒径分布特征,2009年1月14日─2月2日,用安德森分级撞击式采样器进行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各级样品中Na和K等30余种元素进行分析,讨论了灰霾日、非霾日及除夕日大气颗粒物元素质量浓度和富集因子的粒径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灰霾日大气颗粒物及其元素的质量浓度均高于非霾日,粒径越细,质量浓度越高,越容易富集污染元素.Fe类元素以地壳元素为主,其质量浓度的粒径分布在非霾日呈双峰型,最高峰值出现在9.0~10μm粗粒径段;该类元素的粒径分布在灰霾日和除夕日呈三峰型,质量浓度的最高峰值也在9.0~10μm粗粒径段.Mn类元素在非霾日的质量浓度分布与Fe类元素相似,也呈双峰型,最高峰值出现在9.0~10μm粗粒径段;但其在灰霾日和除夕日呈双峰型,最高峰值却出现在粒径<1.1μm的细粒径段.K类和Zn类元素的质量浓度和富集因子的粒径分布均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粒径<1.1μm的细粒径段.K类元素主要来源于烟花爆竹释放;Zn类元素主要源于人为污染,Pb和As等污染元素因其来源不同,在灰霾日和非霾日的表现也不相同.
- 洪也马雁军李潮流刘宁微高少鹏张云海
- 关键词:灰霾
- 青藏高原纳木错地区环境化学特征
- 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西藏最大的湖泊。纳木错流域涵盖了冰川、冻土、湖泊、高寒草甸等多种环境介质,是研究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理想地点。2005年6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纳木错湖东南岸建立了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
- 李潮流
- 关键词:地球化学土壤元素大气成分
- 雅鲁藏布江流域三条典型河流水体中溶解态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水质评价被引量:7
- 2014年
- 雅鲁藏布江流域(以下简称雅江)是西藏南部最大的河流系统,流经西藏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前人对雅江径流规律以及沉积物元素含量研究的结果都表明该地区的河流几乎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1].但近年来,随着西藏旅游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剧增,可能会影响到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
- 柏建坤李潮流康世昌王建力陈鹏飞
- 关键词:重金属元素水质评价
-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纳木错流域湖泊/冰川区适用性分析被引量:9
- 2009年
- 利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在念青唐古拉峰扎当冰川垭口(30.47°N、90.65°E,5800m)和纳木错站(30.77°N、90.99°E,4730m)的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气压等资料,与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再分析资料在纳木错流域湖泊/冰川区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扎当冰川垭口和纳木错站气压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好于气温,相对湿度稍差;扎当冰川垭口气压和相对湿度再分析值与实测值的差值在冬季偏大,夏季偏小,气温则相反。在研究期间,总体上再分析资料在冰川区的可信度好于湖泊区,再分析资料能很好地反映该地区地面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特征,在应用到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时应考虑地形的影响。
- 游庆龙康世昌李潮流张强弓李茂善刘景时
- 关键词:NCEP/NCAR再分析资料纳木错
- 藏北可可西里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研究被引量:13
- 2014年
- 对藏北可可西里的25个表层土壤样品的全样和<20μm粒级样品中的32种元素含量进行了研究,并与藏南雅鲁藏布江沉积物元素含量、西藏土壤元素背景值和中国地壳丰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同种元素在<20μm粒级的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全样的含量;研究区多种元素含量与西藏土壤背景值接近,而Ca、As的含量远大于全国均值,这主要与当地的高寒干旱气候和广泛分布富含As的母岩有关.对全样元素含量的EOF分析揭示了不同元素的来源及其化学性质的差异:大部分元素如Al、Fe、Ga等保存了该地区母岩的特性,同时易溶于水的化学性质较为活泼的元素(Mg和Sr)和主要存在于重矿物中的元素Zr对总元素的含量和变化也有一定贡献,而且B和Cs等元素显示了热泉对该地区土壤元素含量的影响.
- 柏建坤王建力李潮流康世昌陈鹏飞
- 关键词:土壤元素背景值EOF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