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建 作品数:21 被引量:119 H指数:6 供职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社会学 历史地理 哲学宗教 更多>>
关于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原因的再思考 被引量:4 2013年 关于六镇起义的爆发原因及性质,一般都认为是社会的、阶级的因素所致。分析六镇起义原因,其实除了社会的、阶级的因素之外,民族的因素也不可小视,尤其是孝文迁洛实施汉化改革后,鲜卑族统治集团内部基于政治权益、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分化和冲突与六镇起义的爆发息息相关,起义的性质也因此而变得复杂。 李克建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利益集团 民族意识 民族融合 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 被引量:9 2009年 儒家民族观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民族观的本质特征,它所倡导的"天下观念"、"大一统"思想、"仁爱"精神、"贵和"理念,以及在"夷夏之辨"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文化标准,都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主流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李克建关键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论道统思想对宋代民族观的影响 被引量:2 2016年 唐代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正式提出"道"的传授系统说,可谓开宋代理学"道统"论先声。宋代朱熹首创"道统"二字,大力推广道的传授统绪,成为道统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道统"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夷夏观和正统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礼别华夷"的思想倾向更为明显,人们对"正统"的评判标准更加强调政权是否统一了"天下",是否承袭了"道统",是否"重德",而主政者的族属身份和传统的"华夷之辨"已逐渐为人们所淡化。这既是宋代道统思想浸润的结果,也是历史上夷夏交融的结果。 李克建关键词:道统思想 正统观 民族关系 再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兼谈改革对民族融合规律的启示 被引量:2 2007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鲜卑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尤其是对鲜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孝文帝欲以“全盘汉化”的措施促使鲜、汉民族早日融为一体。客观地讲,孝文帝改革对北魏历史、对鲜卑族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将北魏的民族融合进程推向了历史的新高潮。但改革措施具有明显的“强制汉化”的特点,鲜、汉民族融合进程中呈现出“捏合”的特征,这不仅不符合民族融合的规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魏的灭亡。 李克建 陈玉屏关键词: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 再论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 被引量:14 2006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主要表现为两大趋势:一是各少数民族纷纷从边疆向中原内迁,二是汉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四方辐射,掀起了北方人民南迁的高潮。这样的民族大迁徙和大流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而且引起了各民族的文化变迁,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发生南移,为隋唐的繁荣昌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与文化基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克建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民族迁徙 人口流动 民族融合 文化辐射 海外中华文明研究与展望——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分析 2025年 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了海外中华文明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利用CiteSpace对海外中华文明研究的研究主体和知识基础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表明中华文明在海外学界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并从早期以西方学者为主的研究逐步发展为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显著参与。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对海外“中华文明”研究具有重大影响。利用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对海外中华文明研究进行内容分析,认为海外中华文明研究对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阐释、丰富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并且发现多元起源与互动交融、环境气候与文明兴衰、早期农业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文化符号与数字现代性五个重要主题。对Web of Science与CNKI数据库内容的异同进行比较,认为应加快在国际社会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文明话语体系,促进中华文明的世界表达。 李燕 李克建 王雪梅关键词:中华文明 CITESPACE “第一届康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3 2006年 李克建 尹邦志历史上的文化整合与民族认同——以北朝后期为分析中心 被引量:8 2014年 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二者在对待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不同,收到的政治效果也不同。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导致鲜卑族和汉族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在政治上败于西魏北周。西魏北周推行"外鲜内汉"的"关中本位政策",成功地促成了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的结合,促成了鲜卑族和汉民族的融合。 李克建关键词:文化整合 民族认同 民族融合 西汉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影响 被引量:5 2012年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成功改造儒学,并将之发展成为非常适合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政治学说,通过官方的大力倡导,实现了先秦儒学从思想学说到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转变,整个社会儒学化氛围越来越浓厚。随着儒学在中华大地的广泛传播,儒家倡导和主张的"大一统"民族观日渐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奉和信守的政治理念,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也为中华大地"五方之民"所共同维护。从这个角度而言,西汉时期的儒学改造对中华传统民族观的正式确立和发展意义非凡。 李克建论元代的“华化”与民族融合--以《元西域人华化考》为分析中心 被引量:3 2015年 《元西域人华化考》是中国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撰写于1923年的一部学术经典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史料和艰辛的努力考证了元代色目人(即文中所称"西域人")之"华化"问题,是为了达到唤醒国人、振兴中华文化的目的。文章认为,元西域人"华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征服或民族同化,而是西域人主动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认同运动。这场运动背后不仅深藏着中国传统民族观的悄然变化和民族融合势不可挡的坚定步伐,而且还暗含着中国历史上文化认同与民族融合之间的规律。 李克建关键词:文化认同 民族认同 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