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军
- 作品数:17 被引量:109H指数:6
- 供职机构: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影响胸部创伤救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 探讨影响胸部创伤救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各种胸部创伤 4 6 2例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早期治愈组和延期治愈组 ,并运用创伤评分系统预测病人结局 ,分别比较组间和预测死亡组、预测生存组中实际死亡与实际生存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创伤评分指标。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为 5 .2 %,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失血性休克、呼吸衰竭、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生存组和死亡组临床一般资料和创伤评分指标 (RTS、ISS)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 ;预测死亡组中实际生存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 (75 .0 %)高于实际死亡者 (35 .7%,P<0 .0 5 ) ;预测生存组中实际死亡者钝性伤比例 (90 .0 %)高于实际生存者 (5 7.5 %,P<0 .0 5 ) ;早期治愈组的钝性伤比例亦低于延期治愈组 (P<0 .0 5 )。结论 胸部创伤的救治质量仍不满意 ,严重胸部钝性伤的救治水平是影响胸部创伤救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积极手术是抢救严重胸部创伤的有效治疗措施。
- 周楠陈科谢晓阳李季易军王宗林
- 关键词:胸部创伤救治
- 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肿瘤标志物、疼痛与炎性应激的变化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肿瘤标志物、疼痛与炎性应激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8例食管癌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同期的48例同龄健康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观察组手术前1d和手术后1、3、7、14d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疼痛与炎性应激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1d及术后1、3、7、14d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均高于对照组,但术后3、7、14d均低于本组术前及术后1d,同时观察组术前至术后1、3、7d的血清疼痛与炎性应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4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肿瘤标志物、疼痛与炎性应激指标变化较大,肿瘤标志物持续降低,疼痛与炎性应激则先升后降。
- 谢晓阳李季易军高健王毅
- 关键词:食管癌围术期肿瘤标志物
-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各类恶性肿瘤患者罹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6例。2组患者在进行一般基础性治疗外,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每日2次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60 mg;观察组采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每日分3次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270 mg。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平均住院日、临床观察指标改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临床观察指标改善(咳嗽咳痰消失、肺部啰音消失、发热消失、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血CRP和痰IL-8及TNF-α水平)变化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易军
-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盐酸氨溴索大剂量治疗恶性肿瘤
- 机械通气治疗胸部创伤后ARDS的体会被引量:3
- 2007年
- 总结胸部创伤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治疗经验。认为在病因治疗及综合治疗的同时,使用机械通气(PEEP)治疗,可以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完全的肺泡萎陷,防止气道关闭和使萎陷的肺泡复张,使血管外肺积水重新分布,改善通气血流比,改善氧合。
- 王宗林周楠谢晓阳李季易军高健
-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
- 低分子肝素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将360例行食管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80例.观察组于术后第1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6150IU或低分子肝素钠4000~6000IU,每天1次,连用5d.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术前及术后5天测定患者的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2组食管癌手术后的胸腔积液引流量.结果手术前2组食管癌患者PT明显缩短,D-D及Fib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手术后第1天2组食管癌患者的PT明显缩短,DD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第2天PT达到最低水平,DD及Fib达到最高水平.术后第5天观察组PT较术前及术后第1天延长,D-D及Fib明显降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Fib、PT在术后2~5天及D-二聚体在术后1~5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手术后观察组的平均胸腔积液引流量为(527.9±132.5)ml,对照组的平均积液引流量为(531.6±121.4)ml,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5,P〉0.05).结论经预防性的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食管癌患者术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
- 谢晓阳李季易军高健
-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食管癌血栓性疾病
- 嵌顿性食管旁疝的诊断和治疗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嵌顿性食管旁疝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对我院手术治疗的 4例嵌顿性食管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例急诊剖腹探查确诊 ,2例经胸部X线平片和CT检查确诊 ;4例均行经腹Hill胃背侧固定术 ,术后均无并发症 ,无疝复发。结论 胸部X线平片及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 ;一旦获得诊断或高度怀疑 ,应及早手术治疗 ;经腹Hill胃背侧固定术式简单、可靠、复发率低 ,适合基层医院医生掌握。
- 周楠谢晓阳陈科李季易军
- 关键词:外科手术
- 胸腹腔镜微创与开胸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比较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比较围手术期护理在胸腹腔镜微创和开胸手术食管癌切除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食管癌患者86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胸腹腔镜微创组(微创组)和开胸手术组(开胸组),各组内按照其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围手术期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微创组和开胸组采取围手术期护理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胸腔引流管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患者(均P<0.05),围手术期护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护理患者(均P<0.05)。开胸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患者术后下床时间短于常规护理患者(P<0.05)。围手术期护理患者的整体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患者(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能显著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及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缩短开胸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 刘鹂钟先利易军
- 关键词:食管肿瘤微创开胸围手术期
- 中上段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并左颈部吻合94例临床分析
- 2005年
- 目的:探讨中上段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经原食管床行左颈部吻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998年6月~2004年12月采用此术式治疗94例,总结该术式(经左胸两切口或经右胸三切口)的优缺点并提出手术操作注意问题.结果:全组病人无死亡,术后并发症8例(8.5%).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该术式具有操作方便,暴露好,比较符合原有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减少术后心肺并发症及术后死亡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周楠谢晓阳李季易军高健
- 关键词:中上段食管癌胃代食管
-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气胸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探讨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7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7例闭合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行常规粗硅胶管闭式胸腔引流术;观察组52例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闭式胸腔引流术,比较分析2种方法治疗气胸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0%,治疗效果相近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5.55%,2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179,P=0.672)。观察组在胸痛、引流管堵塞方面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χ2=22.217,P=0.000;χ2=5.029,P=0.025)。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闭式胸腔引流治疗气胸,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发生较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易军谢晓阳
- 关键词:气胸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闭式胸腔引流
- 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被引量:40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适合我国人群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强度。 方法 随访 480例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抗凝强度及其并发症等情况 ,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 42 8例获随访 ,总随访率 89 17% ,共 2 110 0 4病人·年 (Pty)。患者服用进口华法令平均 ( 2 81± 0 95 )mg/d ,国产华法令 ( 2 38± 0 4 6 )mg/d ,2 116份标本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R)平均 1 4 3± 0 2 6 ,1195份标本国际标准比值 (INR) 1 6 3± 0 4 9。一般性出血 78例次 ,严重出血 19例次 (其中 8例颅内出血死亡 )。总出血率 4 6 0 %Pty ,出血病死率 0 38%Pty ,出血组PTR及INR均显著高于非出血组 (t=1 816 ,P <0 0 5 ;t=2 4 0 7,P <0 0 1)。栓塞 14例 (其中 1例脑栓塞死亡 ) ,栓塞率 0 6 6 %Pty,栓塞病死率 0 0 5 %Pty。 14例患者妊娠 15例次 ,无新生儿畸形发生。 结论 ( 1)我国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矛盾是出血 ,应降低抗凝强度以减少出血并发症 ;( 2 )本组采用PTR为1 3~ 1 5 ,INR为 1 5~ 2 0的标准对于预防出血及栓塞较理想 ;( 3)低强度抗凝有利于降低患者出血病死率 ,及妊娠妇女、新生儿的并发症 ,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董力石应康田子朴马建旸王曦易军
- 关键词:抗凝治疗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