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
- 作品数:125 被引量:3,104H指数:3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理学更多>>
- 太湖底泥内源污染及污泥疏浚研究
- 范成新胡维平张路濮培民朱育新高光瞿文川陈宇炜王建军胡春华杨龙元季江朱广伟包先明郑超海尤本胜钟继承
- 本研究以底泥污染-内源负荷-界面机制-疏浚对策为研究主线, 采用自行设计的适合模拟底泥-水界面物质行为研究的循环水浴恒温控制系统研究底泥静态释放、应用独立设计的再悬浮发生装置研究底泥动态负荷、引入国外高精度孔隙水采集装置...
- 关键词:
- 关键词:太湖底泥内源污染
- 百年来北方湖泊沉积物PAHs的变化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被引量:1
- 2022年
- 多环芳烃(PAHs)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和生物累积效应,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鉴于我国北方地区湖泊众多,且受人为活动影响日益加剧,收集了我国北方30个湖泊沉积物中的PAHs数据,分析了PAHs的历史变化、空间分布和生态风险,阐述了PAHs对人为排放和削减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北方湖泊沉积物中ω(PAHs)在18.2~1205.0 ng·g^(-1)之间,并以低环PAHs组成为主.时间上,从建国初期至21世纪初,PAHs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量增加有关.然而,2010年以来,随着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和大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PAHs含量出现下降的趋势.空间上,东北和华北地区PAHs污染比西北地区严重,反映了东北和华北地区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PAHs源解析结果显示,PAHs在1950年以前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而2010年以来,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和煤炭燃烧.另外,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北方湖泊沉积物质量指数(SeQI)在36~75之间,华北和东北地区生态风险较高,菲(Phe)、二氢苊(Ace)、苊烯(Acy)和二苯并(a,h)蒽(DahA)为主要风险因子.
- 龚雄虎赵中华丁琪琪张路姚书春薛滨
- 关键词:生态风险
- 底泥疏浚新生表层的界面过程对湖泊磷回复影响
- 范成新姜加虎高光张路
- 针对疏浚表层底泥易发生内源负荷增加的现象,应用同位素测年、原位实时模拟、芯样控制培养等技术,通过界面过程模拟,获得新生表层孔隙率、生物需氧速率、磷扩散速率及其与时间函数关系,结合外部磷输入,建立湖泊磷浓度回复模型,预测不...
- 关键词:
- 关键词:底泥疏浚
- 水柱和沉积物水界面氮动力学对太湖水质影响研究
- 杨龙元张路罗潋葱
- 用沉积物上覆水层连续流动培养技术,15N同位素示踪,MIMS测定15N离子对等方法,确定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上覆水界面NH_4-N、NO_3-N等不同形态化合物的交换通量变化与温度、DO浓度等水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准确测定太...
- 关键词:
- 关键词:太湖示踪水土界面
- 傀儡湖供水口围栏挡藻效果及数值模拟被引量:1
- 2013年
- 2010年4月和9月对傀儡湖供水口水源地阳澄湖湖区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确定了傀儡湖供水的流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维数值模型,模拟了傀儡湖供水口的流场特征,采用粒子追踪模式模拟藻类漂移,分析了藻类的主要堆积趋势,从而为改善傀儡湖供水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 韩涛范云龙张路杜应旸顾红斌姜开荣
- 关键词:流速
- 滇池福保湾底泥内源氮磷营养盐释放通量估算被引量:85
- 2008年
- 在滇池福保湾采集柱状芯样,室内静态模拟沉积物NH4^+-N和PO4^3--P的释放.结果表明,底泥NH4^+-N和PO4^3--P的释放速率分别为22.941-163.117 mg·(m^2·d)^-1和0.90-2.06 mg·(m^2·d)^-1,不同区域释放速率差异极大.相对较低的释放速率与湖湾接纳高浓度污水使上覆水与沉积物孔隙水间浓度势减弱有关.通过Peeper(原位渗析膜采样器)法获取间隙水-上覆水剖面样品分析,并根据Fick扩散定律计算出福保湾底泥NH4^+-N和PO4^3--P的释放速率分别为2.85-81.96 mg·(m^2·d)^-1和0.118-0.265 mg·(m^2·d)^-1.比较2种方法,利用Fick定律计算出的界面氮磷释放通量明显小于柱样模拟方法.经面积加权,按静态释放计算出福保湾底泥NH4^+-N和PO4^3--P的年释放通量分别为(49.9±8.8)t和(0.79±0.53)t.
- 李宝丁士明范成新钟继承赵斌尹洪斌张路
- 关键词:营养盐交换通量滇池
- 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生源要素迁移机制及定量化——2.磷释放的热力学机制及源-汇转换被引量:126
- 2006年
- 室内静态模拟不同温度下太湖15个湖区柱状沉积物磷酸根释放,分析了相应表层沉积物形态磷,以及梅梁湾间隙水中相关离子Al(Ⅲ)、Fe(Ⅱ)、Ca(Ⅱ)和PO43-含量的季节变化.研究表明,受陆源影响较大的泥区通常是太湖内源磷的稳定源;而在开敞度较大的湖区,由于表层沉积物胶体的物化吸附,使得温度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作用减弱,并易产生磷的“内汇”现象;在梅梁湾区成汇区,还加上春夏季藻类的局部超负荷需磷这一控制因素,从而使得太湖大部分泥区在一年中至少发生一次源-汇转换过程.化学热力学分析揭示,Al-P较之Fe-P和Ca-P更易在界面发生溶解可能是太湖表层沉积物Al-P与PO43-P释放速率呈显著相关(r=0.3858>r1-0.01,n=45)的内在原因.虽然沉积物中Fe-P有较高的释磷潜力,但浅水湖所营造的沉积物表层氧化层和广泛覆盖的无机胶体及粘土矿物的强吸附介质,可能是抑制沉积物中Fe-P释放成为优势的主要因素.估算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磷的净通量为899.4±573.6 t/a,约占太湖磷入湖量的1/4-1/2,其中成汇通量约为-91.2±42.4 t/a.
- 范成新张路包先明尤本胜钟继承王建军丁士明
- 关键词:磷释放化学热力学太湖
- 蓝藻暴发对巢湖表层沉积物氮磷及形态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6
- 2014年
- 以巢湖表层沉积物及上覆水体为对象,于蓝藻暴发前(4月)和蓝藻暴发期(7月)采集水样及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氮磷及其形态赋存特征,并探讨了沉积物氮磷及其形态与蓝藻暴发的关系.结果发现,蓝藻暴发时,巢湖表层沉积物总磷减少,总氮增加,同时削弱了磷在空间上分布的异质性.从氮磷形态来看,蓝藻暴发未造成巢湖表层沉积物氮形态(NH4+-N、NO3--N和Org-N)含量和比例的明显波动,但却造成了活性磷(弱吸附态磷和铁铝结合态磷之和)含量及比例的下降,钙结合态磷(Ca-P)以及有机磷(OP)含量及比例增加,生物有效性磷(AAP)的含量的减小.相关性分析表明,上覆水中叶绿素a(Chl-a)的浓度与铁铝结合态磷(Fe/Al-P)以及有机磷(OP)的含量显著相关(P<0.05),却与氮形态(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氮)相关性不显著.巢湖沉积物磷(Fe/Al-P及AAP)对巢湖水体蓝藻暴发具有促进作用,而氮及其形态对蓝藻暴发作用较弱.
- 孔明张路尹洪斌蔡永久高俊峰
- 关键词:蓝藻暴发沉积物氮磷生物有效性
-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藻类可利用量被引量:40
- 2005年
- 调研了长江中下游地区25个浅水湖泊的35个样点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特征,以及太湖沉积物中藻类可利用磷(AAP)的空间分布,垂向分布特征及其蓄积量,探讨了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磷的赋存量,地球化学形态及其与水草,湖水磷浓度,叶绿素(Chl-a)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的表层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磷(Ex-P)含量与水体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及溶解性反应活性磷(SRP)浓度关系密切,有水草湖区的沉积物中生物易利用磷(Bio-P)含量显著低于无水草湖区及藻型湖区。太湖梅梁湾沉积物泥芯中,表层3cm沉积物中Ex-P含量显著增高,而夏季还原条件下容易转变为溶解态磷的铁磷(Fe-P)含量峰值则出现在4~10 cm深度。太湖表层沉积物的Bio-P含量与夏季叶绿素浓度密切相关,说明表层沉积物的Bio-P及AAP可以作为沉积物内源释放风险的指示参数。太湖表层1cm底泥中所含有的AAP量估计多达268.6吨,风浪扰动能将大量的AAP带入水体,对太湖蓝藻水华暴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朱广伟秦伯强张路
- 关键词:浅水湖泊沉积物磷地球化学形态生物可利用性
- 漂浮植物复合挡藻围隔
- 一种漂浮植物复合挡藻围隔,包括内层围隔和外层围隔,以及内、外层围隔围合空间内的漂浮植物群落,所述的内、外层围隔分别固定在嵌入底泥中的内、外层围隔固定桩上。内、外层围隔以大于2倍波浪长度的距离平行布设,外层围隔包括孔径50...
- 张路范云龙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