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琪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压裂
  • 2篇页岩
  • 1篇岩心
  • 1篇页岩气
  • 1篇页岩油
  • 1篇致密砂岩
  • 1篇砂岩
  • 1篇渗透率
  • 1篇渗透率曲线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平井
  • 1篇体积压裂
  • 1篇吞吐
  • 1篇平井
  • 1篇相对渗透率
  • 1篇相对渗透率曲...
  • 1篇校正图版
  • 1篇裂缝
  • 1篇计算方法
  • 1篇分段压裂

机构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卡尔加里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3篇王文东
  • 3篇张琪
  • 3篇苏玉亮
  • 1篇董明哲
  • 1篇马兵

传媒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岩性油气藏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随机分形体积压裂水平井CO2吞吐模拟被引量:2
2020年
目前,非常规储层开采以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为主,而体积压裂会在地下产生诱导裂缝并沟通天然裂缝形成复杂裂缝网络。为了更好地模拟页岩气在地下缝网中的流动情况,以组分模拟器为平台,基于双孔介质模型,结合随机分形几何系统,将复杂裂缝网络与页岩气数值模型耦合,来建立随机分形裂缝网络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进一步研究CO 2吞吐开采页岩气的5个方案。结果表明:CO 2吞吐能够显著提高页岩气的产量,注入压力和注入时间的增加均能提高最终采收率,后者在吞吐开采页岩气的过程中存在最优值,而注入时机过早或过晚都会使生产效果变差,在每个CO 2吞吐周期中存在一个最佳注入时机范围。分形裂缝网络模型为深入开展裂缝CO 2吞吐开采页岩气藏的模拟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周瑞苏玉亮马兵张琪王文东
关键词:页岩气体积压裂
校正致密岩心中末端效应及相渗计算误差的计算方法被引量:2
2018年
室内相渗曲线测试常采用非稳态方法。传统测量方法未考虑末端效应及相渗曲线的计算误差。基于末端效应机理研究,建立了考虑致密砂岩末端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末端效应和JBN计算方法对致密砂岩岩心非稳态法相渗测试结果的误差。研究表明:增大驱替压差或提高岩心长度可有效降低末端效应导致的测试误差;但降低幅度存在极限值。同时,仅改变实验条件无法完全消除JBN计算方法导致的测试误差。因此,得到考虑末端效应的致密砂岩岩心非稳态法测定相渗曲线的校正图版,能够保证相渗曲线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油田生产动态预测的可信度。
苏玉亮程安琪詹世远侯艳红王文东张琪
关键词:致密砂岩相对渗透率曲线校正图版
页岩油藏多重孔隙介质耦合流动数值模拟被引量:18
2019年
页岩孔隙类型多样,微纳米尺度孔隙发育,借助分段压裂水平井技术能够实商业化开采。原油分子与孔隙壁面作用较甲烷分子更加复杂,目前页岩油在无机和有机纳米孔中的运移机制尚不清楚。准确模拟页岩油微观运移机制和多重孔隙介质间耦合流动对页岩油藏产能评价和生产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润湿特性,考虑液体吸附、速度滑移及物性变化等机制,引入复杂结构参数(迂曲度、孔隙度和有机孔含量),建立了微纳米多孔介质液体表观渗透率模型,研究了不同运移机制对微纳米多孔介质表观渗透率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质-天然裂缝-人工裂缝耦合的页岩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求解,进行产能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孔隙半径小于10 nm时,微纳米孔隙速度滑移影响明显,而孔隙半径大于100 nm时,微观运移机制作用可以忽略;有机孔隙含量越小、裂缝条数越多则分段压裂水平井产能越大;最优的缝网模式为缝网无间距且不重叠。本研究的重点是丰富微纳米孔隙内油气运移理论,为页岩油藏开发模拟研究提供理论方法。
苏玉亮鲁明晶李萌张琪王文东董明哲
关键词:裂缝分段压裂数值模拟页岩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