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广

作品数:28 被引量:119H指数:7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化学工程
  • 3篇理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7篇单胞菌
  • 6篇香兰素
  • 5篇聚羟基脂肪酸...
  • 4篇心脏
  • 4篇心脏CT
  • 4篇羟基丁酸
  • 4篇网络
  • 4篇基因
  • 4篇假单胞菌
  • 3篇生物合成
  • 3篇重组大肠杆菌
  • 3篇克隆
  • 2篇动脉
  • 2篇新型生物
  • 2篇医疗网络
  • 2篇荧光假单胞菌
  • 2篇质粒
  • 2篇质粒载体
  • 2篇气单胞菌
  • 2篇区域信息

机构

  • 28篇清华大学
  • 9篇华南理工大学
  • 4篇肇庆学院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深圳职业技术...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深圳出入境检...

作者

  • 28篇张广
  • 8篇陈国强
  • 5篇杨汝德
  • 5篇赵建芬
  • 5篇吴琼
  • 4篇袁克虹
  • 4篇张硕
  • 2篇林会兰
  • 2篇何毅婷
  • 2篇陈金春
  • 2篇何永红
  • 2篇马绥华
  • 2篇陈惠音
  • 2篇席建忠
  • 1篇贺文楠
  • 1篇韦寿莲
  • 1篇朱俊晨
  • 1篇李莉
  • 1篇丘远征
  • 1篇史文慧

传媒

  • 2篇微生物学报
  • 2篇无锡轻工大学...
  • 2篇微生物学杂志
  • 2篇现代食品科技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工业微生物
  • 1篇四川环境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中国酿造
  • 1篇食品科学
  • 1篇给水排水
  • 1篇生物物理学报
  • 1篇韶关学院学报
  • 1篇食品与生物技...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7篇2002
  • 1篇200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嗜水性气单孢菌利用豆油生产3-羟基丁酸和3-羟基己酸共聚物被引量:7
2002年
以嗜水性气单孢菌Aeromonashydrophila 4AK4 ,利用含有豆油的碳源为底物 ,实现了聚3 羟基丁酸和 3 羟基己酸共聚物 (PHBHHx)的发酵生产 ,克服了用月桂酸的生产中碳源成本高、起泡、产物难分离等问题 .当以豆油为唯一碳源 ,经 4 8h培养 ,通过限制氮、磷、氧 3种营养条件 ,可获得菌体细胞干重 (CDW ) 19.5 g/L ,PHBHHx质量浓度 10 .8g/L ;若以豆油和月桂酸为混合碳源 ,获得CDW 4 2 .2 g/L ,PHBHHx质量浓度 16.8g/L .发酵进行 12h后 ,3 羟基己酸 (3 HHx)在PHB HHx中含量稳定 ,仅在 10 %~ 13%之间变化 .结果表明 。
张瑾吴琼张广陈国强
关键词:豆油月桂酸发酵生产共聚物
重组大肠杆菌合成聚羟基脂肪酸的研究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细菌胞内发现的一种多聚物,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优良性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在PHA的生产主要是利用野生菌种,其生产成本比较高.为了降低产生成本,采用大肠杆菌为PHA生产菌,并利用分子...
张广
关键词:聚羟基脂肪酸酯
文献传递
免疫学分析方法在多氯联苯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8年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多氯联苯的一些研究概况和污染现状,并对多氯联苯的色谱学、生物学、免疫学等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重点介绍了当前研究比较多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提出了今后对多氯联苯研究的一些展望。
徐文兴杨汝德张广
关键词:多氯联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免疫学检测
以18S rDNA序列鉴定一株产纤维素酶真菌被引量:17
2008年
采用18S rDNA序列分析和形态鉴定对一株具有较高纤维素酶活性的真菌HY12进行了鉴定。18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HY15与木霉属多株菌的18S rDNA的同源性均在99.0%以上,而与其中的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同源性达到100.0%。从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可以看出,HY12与Trichoderma viride共同构成一个分支,并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聚成一大枝。该菌形态鉴定与绿色木霉比较接近,因此初步确定菌株HY12为绿色木霉菌。
何毅婷杨汝德张广黄耀威
关键词:RDNA纤维素酶
香兰素的生物合成被引量:7
2006年
香兰素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香料产品,但是主要以化学合成为主,而从香草兰等植物中提取的天然香兰素价格昂贵。本文综述了香兰素的生物合成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发酵、植物细胞培养和特定酶的体外催化等,并比较了这三种生物合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前景。作为天然香兰素的替代品,生物合成香兰素由于其具有天然香兰素的特性将有可能占领化学合成香兰素的部分市场。
赵建芬陈惠音张广
关键词:香兰素微生物发酵植物细胞培养酶催化
蓝光诱导促进黑曲霉产糖化酶的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考察了蓝光对黑曲霉产糖化酶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蓝光下黑曲霉形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与黑暗对照组相比,蓝光处理使菌丝粗壮,孢囊增大,分生孢子发育提前,黑曲霉糖化酶活力增加,孢子发育和产糖化酶的进程有一定的对应性。黑曲霉在黑暗下生长至36h时,经蓝光诱导糖化酶产量提高更为明显,提示了黑曲霉存在一个对蓝光反应产生最适光感应的发育阶段,对于光调节黑曲霉产糖化酶来说,蓝光诱导的光强由弱到强,比持续蓝光培养或采用较高光强诱导效果更好,表明黑曲霉产糖化酶存在一种光适应机制,能够感应和适应光强度变化,调节其自身代谢。从抑制性扣除杂交实验和蓝光光强变化对差异基因表达的分析来看,糖化酶基因以及呼吸链中部分氧化还原酶基因在蓝光诱导下表达皆有增强,蓝光信号转导影响了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呼吸链相关酶基因表达水平,交替氧化酶可能参与了蓝光信号途径,影响了黑曲霉产糖化酶和孢子发育。研究结果可为在现有水平上应用蓝光调节提高糖化酶产量找到新的技术突破口和提供新思路。
朱俊晨王小菁张广苏捷朱明
关键词:蓝光黑曲霉糖化酶
以阿魏酸为底物生物合成香兰素被引量:5
2007年
概述了香兰素的应用和市场概况.重点综述了以阿魏酸为底物生物合成香兰素的4种途径(非氧化脱羧反应、侧链还原、不依赖于辅酶 A 的去乙酰反应和依赖于辅酶 A 的去乙酰反应)以及目前国内外的生产情况.
赵建芬张广陈惠音
关键词:香兰素阿魏酸生物合成
采用重组大肠杆菌生产手性β-(R)-羟基丁酸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合成聚-β-(R)-羟基丁酸(PHB)的前体基因phbA和phbB克隆到质粒载体中构建出重组质粒;(2)将将含phbA和phbB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到大肠杆菌中获...
陈国强席建忠吴琼张广
文献传递
基于心脏CT图像的全心脏提取方法
一种基于心脏CT图像的全心脏提取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心脏CT图像;去除心脏CT图像中的肺部组织、降主动脉组织、胸腔壁组织和椎骨组织得到中间图像;以及去除所述中间图像中的噪声组织。本发明方法从逆向角度出发,通过逐步去...
袁克虹张硕张广
文献传递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扫描成像的DNA芯片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的检测方法是一种灵敏度极高的光学检测方法,用于基因芯片的检测时具有高灵敏、免标记、无污染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芯片检测方法。将酵母Y5基因的特异性片段5′端修饰巯基后作为探针,利用单分子层自组装法把探针固定在金膜表面,应用列扫描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检测系统研究和分析DNA芯片上探针点阵的杂交信息,从而建立一套基于列扫描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系统的DNA芯片的制备和检测分析技术。实验结果表明:37℃条件下探针的最佳固定时间为5~7h,杂交特异性良好,杂交的最佳时间为5~30min。探针浓度低于0.5μmol/L时,杂交效率高而且SPR信号变化明显,探针浓度达到20μmol/L时SPR响应达到最大。
张崇文马绥华刘乐种心原杨汝德张广何永红
关键词:DNA芯片表面等离子共振杂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