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涛

作品数:39 被引量:285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6篇教育
  • 13篇教育技术
  • 8篇教育技术学
  • 8篇技术学
  • 7篇学科
  • 5篇逻辑
  • 5篇教育信息
  • 5篇教育信息化
  • 4篇教育应用
  • 3篇一体化
  • 3篇意蕴
  • 3篇社会
  • 3篇文化
  • 3篇教育信息化发...
  • 3篇教育学
  • 3篇可视化
  • 3篇课程
  • 3篇跨学科
  • 3篇教学
  • 3篇儿童

机构

  • 31篇江苏师范大学
  • 13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

  • 39篇安涛
  • 9篇李艺
  • 3篇陈巧云
  • 1篇张刚要
  • 1篇钟柏昌
  • 1篇赵可云
  • 1篇汪颖
  • 1篇朱守业
  • 1篇江丰光
  • 1篇王琦
  • 1篇崔振锋
  • 1篇徐莉

传媒

  • 9篇电化教育研究
  • 3篇现代远程教育...
  • 2篇现代远距离教...
  • 2篇现代教育技术
  • 2篇当代教育科学
  • 2篇教育科学文摘
  • 2篇第九届全国教...
  • 1篇开放教育研究
  • 1篇教育理论与实...
  • 1篇中国电化教育
  • 1篇教育研究
  • 1篇中国远程教育
  • 1篇中国成人教育
  • 1篇北京教育学院...
  • 1篇上海教育科研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软件导刊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东南传播
  • 1篇科普研究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学科的三重意蕴被引量:1
2016年
学科可以从学科知识、学科制度和学科文化三个层面进行解析。学科知识层面,学科作为科学理论"视域融合"的自组织系统,能为其相关的科学概念、定律和理论提供逻辑的语境,是这些学科元素意义的"居所";在学科制度层面,学科的内在制度是学科发展"无意识"的产物,是学科发展自身逻辑的体现,学科外在制度体现为学科规训制度和学科设置制度;学科文化是学科知识、学科部落和学科精神的彰显,构成了学科特有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
安涛
关键词:学科学科制度学科文化
“算计”与“解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本质与价值批判被引量:44
2020年
人工智能的发展秉承计算主义的强纲领,其本质是人工制造的信息处理系统和预测模型按照事先设置好的形式语言和算法规则加以运算。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建立在数据、算法及其计算的基础上,遵循形式化的技术逻辑规则,这使得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实践中充满了各种形式化陷阱,进而使人成为技术促逼的持存物,而全然不顾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技术教育应用异化的根源在于技术理性的“算计之思”,它极易加剧当前标准化教育的泛滥,固化教育路径,钝化师生思维,并使教育陷入“无思”。为解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陷阱,需在认识论层面超越主客二分的狭隘思维,在生存论层面持有泰然让之的技术态度,从技术哲学层面探讨人、技术和教育的本真存在并构建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在关系。如此,人工智能技术就能为教育的展开设置一个“敞开境域”,在这个境域中,技术并不具有决定性,而是与其他因素相契合,共同为学生成长提供庇护,显现教育本真,守护教育真谛。
安涛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探析
当前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缺乏理论的逻辑性,本研究通过逻辑演绎,对技术哲学进行考察,得出技术的一般规律,从而揭示教育技术的存在状态,勾勒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作为理论体系应当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一系列思想理论观点,它...
安涛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技术哲学
文献传递
文化适应理论视阈下老年人数字融入的文化困境及弥合策略被引量:2
2024年
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与代际数字鸿沟的双重制约,普遍存在数字融入的困境,这反映了当前社会文化结构的断裂。基于文化适应理论,老年人与数字文化存在“浅层整合”的文化适应状态,他们更愿意固守原有的生活方式,并未与数字文化进行有效整合。使用群体青年化是数字文化的主基调,导致了社会文化堕距,这是老年人数字融入困难的文化根源。老年人数字融入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媒体及家庭应从政策、技术、文化反哺三方面着手,同时开展数字素养教育,以促进老年人的数字融入。
安涛武俊学李同召
关键词:老年人文化适应数字媒介
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被引量:20
2014年
技术哲学视野下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需要两个前提条件,即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教育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形态"的判断,技术哲学为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在技术哲学的视野下运用演绎逻辑的方法,从教育技术本质观、认识观、价值观、实践观和审美观等维度,可以勾勒一幅较为完整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从关系思维的认识角度审视教育技术,认为教育技术本质上是生成的,教育和技术相通相融;应克服单一的价值取向,守护"手段"和"目的"相结合的教育技术价值观,摒弃"效率至上"的审美取向,形成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审美观;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还应践行本土化实践观,塑造教育技术的中国魂。
安涛李艺
关键词:技术哲学教育技术
脑机接口技术教育应用:现状、趋势与挑战被引量:17
2019年
脑科学研究和解读人类大脑内部学习机制对未来学习的潜在变革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脑科学研究成果的脑机接口技术不依赖外围神经和肌肉组成的通信通道,实现了大脑与外界环境直接交互,在教育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脑机接口技术教育应用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状态识别、注意力水平测量、学习动机评估、学习风格鉴定、身体感官重建等方面。依据具体的实践案例构建教育教学中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模式,对脑机接口技术的未来应用趋势进行展望,并就脑机接口教育应用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可以为脑机接口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借鉴。
任岩安涛领荣
关键词:脑机接口脑科学人工智能
从“知识”到“思维”: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学科转向被引量:14
2018年
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呈现断层现象。文章认为,教育技术学应该超越知识本位的发展模式,注重学科思维的生成与培养。知识本位下的教育技术学呈现"为知识而知识"的单学科发展模式,并造成了封闭式的、自我循环的专业发展困境。而设计思维可以成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思维,设计本身是教育技术的核心要素,能为教育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能成为教育技术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教育技术学设计思维生成既需要走出技术决定论的束缚,树立建构性的教育技术观,还要依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并借助外生的社会逻辑力量,积极寻求设计思维的沉淀与凝聚。
安涛周进韩雪婧
关键词:知识思维学科思维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双重意蕴
教育技术学包括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学科两重意蕴,教育技术理论是对教育技术的理论描述和反映,教育技术理论作为教育技术学内在的知识因素,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提供智力依据和理论资源;在学科层面上,教育技术学为教育技术理论提供现...
安涛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学科
探寻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的“逻辑”被引量:3
2013年
曾热闹一时的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和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研究中,存在不应该出现的集体性失误。文章的焦点在于:逻辑起点不是预设的,它既是叙述阶段的起点,也是研究阶段的终点;逻辑起点是针对学派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学科的,正确的逻辑起点研究应该在教育研究的学派视野中进行;从一个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派的探索开始,才是应走的正确道路。
安涛李艺
关键词:逻辑起点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派学科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为何低效?--基于“结构-过程”视角的教师教学行动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当前,学术界对信息技术能否真正提升教育效果存在争议。已有研究大多基于实证进行判断,尚缺乏学理上的解释与阐述。实际上,教育与信息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具有不同的实践逻辑。基于帕森斯的单位行动模型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建构的“结构—过程”分析视角,对教师教学行动的分析发现,教育实践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目的、手段、理念、条件和过程等五方面的逻辑冲突:教育实践旨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信息技术应用则追求对认识对象的信息化处理;教育实践以身体在场的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信息技术应用则依靠硬件与软件,通过虚拟分身发挥作用;教育实践体现着工业文明的“以教为主”的理念,封闭的教室是其开展的条件,而信息技术内嵌着自由、开放与共享的信息文明理念,以开放的网络环境为运行条件;教育实践过程因教师行动的差异充满个性化,而信息技术应用则体现了建立在既定物理规律和数理逻辑上的形式化。教育实践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的逻辑冲突,导致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低效。调适这些逻辑冲突,需要抓住学生发展这个逻辑契合点,以学生的生命充盈为鹄的,变革教育理念,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促进技术的人性化发展。
安涛梁志远
关键词:教育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