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正
- 作品数:18 被引量:134H指数:6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降钙素原对重症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对外科重症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情评估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纳入2011-2012年60例外科重症患者,入院后给予PCT、C-反应蛋白(CRP)等检查,根据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分成发生肺炎组34例与未发生肺炎组26例,分别比较重症组与轻症组PCT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PCT与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的相关性,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纳入的60例患者中死亡8例,病死率13.33%;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共34例,发生率为56.66%;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PCT峰值平均为(136.56±57.6)μg/L,病程中的平均值为(66.59±20.9)μg/L;未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PCT峰值平均为(34.21±11.5)μg/L,病程中的平均值为(14.7±6.91)μg/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可以有效的用于外科重症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孙广正周其林戴华卫
- 关键词:降钙素原医院获得性肺炎
- 老年人上腹部全麻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因素及病原学特点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分析老年人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LRTI)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老年患者61例临床资料。结果:61例上腹部全麻术后老年患者未发生LRTI 44例,发生LRTI 17例,感染发生率为27.9%,病原体检出率为58.8%(10/17),病原体以多重耐药的细菌、真菌为主。肿瘤、存在合并症、入住ICU等因素在两组资料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LRTI可能与肿瘤、存在合并症、入住ICU相关。病原体以多重耐药的细菌、真菌为主。
- 陈杰徐利平曹高健程向阳孙广正宋胜江涂良水
- 关键词:上腹部手术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 肿瘤转移消失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12年
- 肿瘤转移消失(MIM)蛋白又称肿瘤转移抑制(MTSS1)蛋白,与多种肿瘤的生长转移过程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观察MIM蛋白在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对直肠癌的临床意义。
- 李金海戴华卫张海峰孙广正翟华伟
- 关键词:肿瘤转移抑制直肠癌组织M蛋白肠组织
- 直肠癌组织肿瘤转移消失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消失(MIM)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结合临床分期对直肠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IM蛋白在直肠癌组织,直肠腺瘤组织,直肠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单因素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MIM蛋白表达水平与直肠癌患者TNM分期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情况。结果直肠癌组织MIM蛋白表达阳性率(83,2%)较直肠正常组织的216%和直肠腺瘤组织的288%均明显增高(均P〈0.05);MIM蛋白表达水平与直肠癌患者是否处于肿瘤早期、是否有3枚以上淋巴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与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CEA水平、肿瘤位置高低均无关(均P〉005)。MlM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TNM分期呈正相关,即临床TNM越晚期MIM蛋白表达水平越高(P〈0.05)。MlM蛋白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及弱阳性患者(P〈0.05)。结论MIM蛋白高表达可能与直肠癌的发生及生物学行为有关。并提示预后不良。
- 张海峰李金海戴华卫孙广正翟华伟
- 结肠癌并发急性穿孔18例诊治体会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结肠癌梗阻并发急性穿孔的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我院近 15年来收治的18例结肠癌急性穿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死亡 6例 ,感染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是主要死因。结论 及时诊断、积极治疗、简捷有效的手术可降低本病的死亡率。病情允许 ,可做一期切除和一定范围的肠段及淋巴结切除 ,术后辅助治疗 ,有望患者得到较长时间的生存。
- 余瑞立蒲青凡孙碎康孙广正
- 关键词:结肠癌术后一期切除
- 40例胃肠道类癌诊断及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 2005年
- 回顾分析40例胃肠道类癌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胃肠道类癌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术前难以作出良恶性判断。肿瘤的大小与组织学类型、周围组织浸润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
- 张海峰周雷金凯毛玉萍孙广正
- 关键词:类癌瘤胃肿瘤肠肿瘤病理学
- 防治肛周开放性创口感染持续负压封闭吸引改良技术的临床研究
- 2015年
- 目的评估改良持续负压封闭吸引术在防治肛周创口感染中的临床疗效,为肛周开放性创面的治疗开拓新的治疗途径。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61例急诊肛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行术中探查及彻底清创缝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31例患者采取常规换药法,治疗组30例患者应用持续负压封闭吸引(VSD)技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两周创口感染的主要评价指标及疗效。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在血沉、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体温、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创口感染率分别为6.7%和19.4%,治疗组和对照组需行人工肠造口二期手术的概率分别为3.3%和12.9%,两组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持续负压封闭吸引技术可降低肛周创口感染率,同时降低行人工肠造口二期手术概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陈辉春金凯孙广正
- 关键词:肛周开放性创口
- 外伤性脾切除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凹顾和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因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和因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后,各凝血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概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1~2周内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浆比黏度均较手术前升高,但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其中观察组手术后血小板计数多〈500×10^5/L,血栓形成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血栓的形成多与术后血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增高有关,因此预防血栓形成应以补液稀释血液为主。
- 孙广正张海峰戴华卫周其林
-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血栓形成
- ERCP后胰腺炎高危因素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广泛用于肝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ERCP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占5%左右,在高危人群中发生率高达30%~40%,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孙广正施正超戴华卫
- 关键词:ERCP术后术后胰腺炎高危因素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肝胆胰疾病高危人群
- 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干预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上腹部全身麻醉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干预,以预防及减少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5例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4例,感染率为19.2%,病原菌检出率54.2%,以多药耐药细菌、真菌为主;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01例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4例中年龄≥60岁分别为44、17例,肿瘤7、8例,存在并发症35、16例,血清白蛋白为(36.73±6.92)、(31.83±7.08)mmol/L,手术时间为(2.52±1.39)、(3.19±1.41)h,留置胃管时间为(2.1±2.1)、(4.5±6.1)d,入住ICU4、10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较多,病原菌以多药耐药细菌、真菌为主,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及减少上腹部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
- 陈杰程向阳徐利平曹高健孙广正
- 关键词:上腹部手术全身麻醉下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