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淼

作品数:24 被引量:130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0篇骨折
  • 9篇关节
  • 8篇置换术
  • 6篇椎间盘
  • 6篇关节置换
  • 5篇术后
  • 5篇退变
  • 5篇颈椎
  • 5篇颈椎间盘
  • 5篇股骨
  • 4篇置换术后
  • 4篇失血
  • 4篇退变颈椎间盘
  • 4篇髋关节
  • 4篇氨甲环酸
  • 3篇血量
  • 3篇失血量
  • 3篇全髋
  • 3篇全髋关节
  • 3篇全髋关节置换

机构

  • 13篇安徽医科大学
  • 9篇宿州市立医院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医院

作者

  • 24篇唐淼
  • 8篇刘长征
  • 4篇陈惠德
  • 4篇许康永
  • 4篇张文芽
  • 4篇周烨
  • 3篇杨峰
  • 3篇芦磊磊
  • 2篇张中礼
  • 2篇周烨
  • 1篇桂斌捷
  • 1篇邵全安
  • 1篇赵鹏
  • 1篇郭勉
  • 1篇陈和木
  • 1篇李毅
  • 1篇周蓓

传媒

  • 6篇中国骨与关节...
  • 4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包头医学院学...
  • 2篇安徽医药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膝顶伸肘外旋外展手法复位肩关节前脱位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膝顶伸肘外旋外展手法复位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2—2018-02采用膝顶伸肘外旋外展法治疗的36例肩关节前脱位。结果36例均复位成功,复位时间平均59.3(30~90)s。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6~12)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医源性骨折及血管、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复位成功后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平均2.1(1~4)分。治疗后3个月按照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优30例,良6例。结论膝顶伸肘外旋外展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简单易行,减少了继发性损伤,复位成功率高,促进了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唐淼李毅赵鹏刘振青
关键词:肩关节前脱位临床疗效
核因子kB、白介素-6在退变颈椎间盘的表达和意义
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要病理基础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颈椎盘退变的因素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颈椎病的发病规律和提高颈椎病的防治效果。本文实验研究通过建立动静力矢衡颈椎病模型,诱导动物颈椎间盘退变,并检测N...
陈惠德张文芽唐淼
关键词:颈椎病核因子KB白介素-6颈椎间盘退变
文献传递
TNF-α、IL-1β在退变颈椎间盘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建立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病模型以观察和探讨TNF-α、IL-1β在颈椎间盘退变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进而探讨颈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为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40只,被随机分为颈椎病动物模型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其中模型组20只,对照组20只。模型组大鼠切断浅层和深层颈肌并切除1.5 cm长一段,同时切断棘上、棘间韧带建立动静力失衡颈椎病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模型组退变颈椎间盘和正常对照组颈椎间盘中的INL-α和IL-1β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椎病模型组的颈椎间盘组织形态学较假手术对照组有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模型组颈椎间盘组织中的TNF-α及IL-1β的表达较假手术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模型组大鼠颈椎间盘较假手术对照组出现典型的退变形态学变化,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在颈椎间盘中呈高表达可能与颈椎间盘退变相关。
唐淼陈惠德张文芽陈和木
关键词:颈椎间盘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
髋臼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程度以及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髋臼骨折坐骨神经损伤程度以及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01—2013-05我院髋臼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患者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研究组21例(51.2%)采用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1a,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达到解剖复位4例(20%),研究组11例(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对照组优良9例(45%),研究组16例(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8,P=0.041)。2d内手术患者,复位率达51.2%;2~10d手术患者,复位率达61.3%;10d后手术患者,解剖复位率达75.1%,神经损伤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存在密切关系。结论手术治疗髋臼关节骨折脱位坐骨神经损伤较非手术治疗在解剖位置和神经恢复方面有更好疗效,值得推广。
许康永周烨唐淼
关键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核因子kB、白介素-6在退变颈椎间盘的表达和意义
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要病理基础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颈椎盘退变的因素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颈椎病的发病规律和提高颈椎病的防治效果。但由于目前颈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而临床治疗难以达到有针对...
陈惠德张文芽唐淼
关键词:颈椎间盘核因子棘间韧带颈椎病模型椎间盘组织
文献传递
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肘关节及腕关节活动度,采用Flynn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术后均无针道感染、肘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并发症,1例术后发生环、小指麻木,不能完全伸直,于术后第2天拔除尺侧克氏针后症状逐渐消失。35例骨折均愈合,时间4~6周。末次随访时,患儿均无明显疼痛不适;肘关节伸直0°~8°、屈曲115°~145°,前臂旋前75°~85°、旋后70°~80°,腕关节背伸35°~60°、掌屈50°~60°,患侧活动度均与健侧无明显区别;采用Flynn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2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4.3%。结论单人急诊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及时减轻患儿痛苦,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年争好张中礼孙军唐淼许康永刘长征
关键词:闭合手法复位肱骨髁上骨折儿童
“翻转”体位下联合入路手术在不稳定型三踝骨折中的应用
2016年
三踝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容易造成胫距关节改变、胫骨远端关节面破坏、下胫腓联合损伤,以及其他不良后果,从而影响踝关节和下肢的活动功能。三踝骨折手术通常需要从3个不同的平面进行复位和固定,常规的仰卧位或俯卧位体位存在后侧骨块显露不充分的缺点,致使术者在操作时多有不便。因此,采用合理的手术方案和体位将有利于术者操作,从而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降低术后感染率。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市立医院骨科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间采用“翻转”体位下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不稳定型三踝骨折患者22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就其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总结。
汤瑞新唐淼
关键词:三踝骨折联合入路手术方案下胫腓联合损伤
口服氨甲环酸对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非止血带下联合围手术期口服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于安徽宿州市立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30例,切皮前10 min静滴完毕20 mL/kg TXA;B组(试验组)31例,麻醉前2 h及术后6 h、12 h分别口服氨甲环酸1 g。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显性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输血例数;术前1 d,术后1 d、2 d、14 d分别检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术前1 d及出院前1 d或出现可疑血栓症状时行患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术后14 d门诊复查并拆线。结果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术前Hb、D-二聚体、FDP、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术中显性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输血例数,术前术后Hb、D-二聚体、FDP、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可明显抑制机体的纤溶活化和炎性反应,降低失血量和输血率,缩短恢复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可行,口服和静脉应用具有相同的效果。
李毅唐淼刘长征
关键词:氨甲环酸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核因子κB、白介素-6在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退变颈椎间盘中的表达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退变颈椎间盘中核因子κB和白介素-6表达,为探讨椎间盘退变病因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6月龄SD健康大白鼠随机分为颈椎病动物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0只。模型组行颈肌切除及棘上、棘间韧带切断术,建立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后即缝合。术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摄颈椎X线片进行组间评分比较,证实模型成立,于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HE染色观察颈椎间盘髓核组织学改变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椎间盘核因子-κB和白介素-6表达。结果:①颈椎X线片显示模型组大鼠术后3个月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其X线片评分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术后3个月颈椎间盘髓核发生退行性变。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退变椎间盘组织核因子-κB和白介素-6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结论:通过破坏大鼠颈部动静力平衡系统可引起颈椎间盘退变,退变机制可能与细胞因子核因子-κB和白介素-6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
张文芽陈惠德唐淼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核转录因子ΚB白介素-6
Revo软组织带线铆钉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Revo软组织带线铆钉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5.0 mmRevo软组织带线铆钉治疗10例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结果依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优7例,良2例,可1例。术后患者均无膝前疼痛及其他并发症,患肢功能明显改善。结论Revo软组织带线铆钉治疗髌骨下极撕脱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可靠、术后患者恢复好,无需二次手术,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唐淼杨峰许康永周烨周蓓
关键词:骨折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