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震

作品数:114 被引量:454H指数:1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1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3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儒学
  • 17篇阳明学
  • 17篇子学
  • 16篇朱子学
  • 12篇心学
  • 12篇哲学
  • 9篇理学
  • 8篇日本化
  • 8篇儒家
  • 7篇善书
  • 7篇宋明理学
  • 7篇劝善
  • 7篇文化
  • 7篇良知
  • 5篇东亚儒学
  • 5篇中国哲学
  • 4篇阳明心学
  • 4篇宗教
  • 4篇工夫论
  • 3篇道学

机构

  • 104篇复旦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京都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早稻田大学
  • 1篇关西大学

作者

  • 105篇吴震
  • 1篇董平
  • 1篇蔡方鹿
  • 1篇李承贵
  • 1篇朱汉民
  • 1篇刘昊
  • 1篇陈碧强

传媒

  • 10篇复旦学报(社...
  • 10篇杭州师范大学...
  • 5篇浙江社会科学
  • 5篇学术月刊
  • 5篇高等学校文科...
  • 5篇云南大学学报...
  • 4篇哲学研究
  • 4篇哲学门
  • 3篇社会科学
  • 3篇船山学刊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孔学堂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孔子研究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现代哲学
  • 2篇中国哲学史
  • 2篇中华文史论丛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10篇2020
  • 9篇2019
  • 8篇2018
  • 9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宋明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
2019年
朱子学与阳明学可以有广狭两义的理解,狭义指朱子或阳明个人的哲学思想,广义则包含朱子或阳明之后学以及后世的朱子学者或阳明学者有关朱子学和阳明学的思想诠释、理论发展。由此以观,朱子学和阳明学就不是封闭的静止的理论系统,而是可以不断发展和开拓的动态的思想体系。这就需要我们转换审视的角度,既要将朱子学和阳明学置于广义宋明理学视域中,同时亦须将宋明理学视作一场整体的思想运动,才能对朱子学和阳明学获得整体性的思想了解和历史把握,以重现作为广义宋明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和阳明学的理论意义及其思想价值。
吴震
关键词:朱子学阳明学宋明理学哲学思想整体性
关于袁了凡善书的文献学考察——以《省身录》《立命篇》《阴骘录》为中心被引量:3
2016年
《了凡四训》是明清两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善书经典,至今仍有很高知名度。现在仅见藏于日本的三部了凡重要文献,其实就是《了凡四训》的祖本。1601年的单刻本《省身录》,是现存了凡善书著述中的最早刻本,也是《了凡四训》首篇"立命之学"的原型;1607年的单刻本《立命篇》,已具备《了凡四训》的雏形;1701年的和刻本《阴骘录》是一部"准汉籍",其底本为明崇祯三年(1630)刻本,不仅完全具备《了凡四训》的内容结构,而且多出了著名的了凡《功过格》,因此具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及思想价值。
吴震
关键词:善书
“功夫”何以成为哲学
2024年
在比较哲学的意义上,通常认为西方哲学重理论思辨,中国哲学重工夫实践。尽管这种比较性的说法往往并不周延而失之笼统,因为任何一种哲学形态不可能没有思辨活动,也不可能没有实践导向。然而对孔子开创的儒家哲学而言,修身实践工夫是其理论的核心关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与此相应,儒家工夫论问题历来作为一项研究的主要议题而广受关注,在当代中国哲学界,有关儒家工夫论的研究也已蔚为大观。
吴震
关键词:当代中国哲学哲学形态儒家哲学
鬼神以祭祀而言——关于朱子鬼神观的若干问题被引量:9
2012年
朱熹鬼神论述的基本立场是将鬼神看作"第二著"。通过对朱熹"以气释鬼神"、"鬼神以祭祀而言"的诠释方式以及"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等观点的深入探讨,指出对朱熹而言,鬼神问题主要是祭祀的问题而不是言说的问题、是宗教的问题而不是气学的问题。朱熹在鬼神问题上强调祭祀实践的重要性,这是朱熹宗教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朱熹对儒学鬼神论的一大理论贡献。
吴震
关键词:鬼神诚敬祭祀
十六、十七世纪劝善思潮与善书被引量:5
2017年
16、17世纪,以儒家思想教化民众为目的的善书极为盛行,以道德立说,劝人为善去恶的劝善思想也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这一思想文化现象被称为‘‘善书运动”或“劝善运动”,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便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不断关注。本刊刊发此组笔谈,希望在梳理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对这一问题的前沿性思考,推进研究的深化。
吴震
关键词:劝善思潮儒家思想文化现象
中国思想史上的“圣人”概念被引量:25
2013年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对圣人概念作一观念史考察,颇有意义。上古时代圣人概念的原本意思是指聪明睿智之人,然在春秋战国时代,圣人概念具有了双重涵义:既指道德上的完美人格,又指政治上的杰出人物。战国以降,孔子被圣人化,并表现出圣人神圣化之趋向。及至宋明时代,在"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口号的广泛影响下,圣人之学及圣人之道成了儒家文化的象征,儒学也就成了成圣之学。及至阳明心学的时代,满街都是圣人的观点导致了圣人的彻底内在化,圣人成了人心良知的象征符号而不再神秘,并开始走向世俗化。在这一思想演变的历程中,儒家圣人观所蕴含的"超凡入圣"如何可能之问题亦值得省思。
吴震
关键词:圣人圣王孔子
东亚朱子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3
2019年
"朱子学"有广狭两义:就狭义言,盖指朱子本人的哲学思想;从广义说,凡后人对朱子思想有理论阐发或创新者,均属广义"朱子学"之范围,因朱子学并非是一套封闭的静止的理论系统,而是一套开放的可发展的思想体系。由此以观朱子学之在东亚的存在历史和发展状态,我们便可说,朱子学在东亚而形成的东亚朱子学便是广义"朱子学"的一种重要形态。然问题是,何为"东亚"?显然,东亚并非一种实体存在,也非经纬度分明的单纯地理概念,更非帝国时代的政治地缘学概念,其中含有东亚各地域文化的悠久历史,因东亚本不是一片文化荒漠地,而应理解为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东亚";故当朱子学传入东亚各地域文化之中,必引发与异域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乃至冲突或融合,在此过程中,朱子学如何被吸收、被转化乃至被批判等等思想现象,便是东亚朱子学研究所面临的课题。《东亚朱子学新探》一书是近年来有关东亚朱子学研究最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对近年来东亚朱子学研究进行历史的回顾以及方法论的反思必将有助于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吴震
关键词:东亚儒学
王心斋“淮南格物”说新探被引量:14
2008年
在宋明理学有关格物问题的诠释传统中,王心斋的"淮南格物"说可谓别具一格。历史上对此褒贬不一,当今学界亦存在意见分歧。淮南格物说形成于心斋晚年,通常认为心斋于拜师阳明之前既已有格物论,进而推论心斋思想独立于阳明学派,此属误解;心斋格物论通过对"物有本末"的重新诠释,以"身"为"物之本",以"家国天下"为"物之末",建构起了一套以"安身立本"为其特质的格物说;"身"的观念较诸"心意知物"这一概念系列更具根本性的地位。在宋明理学史上,"淮南格物"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
吴震
关键词:安身修身
从儒家经权观的演变看孔子“未可与权”说的意义被引量:15
2016年
关于孔子《论语》"可与共学"章的"未可与权"说,历史上的各种解释乏善可陈。汉唐儒学有关"权"的主流解释有二,一指权衡,一指权变。许慎释以"反常",公羊学释以"反经",均有训诂学上的依据。程颐批评汉儒"反经合道"说,提出"权只是经"这一颠覆性命题,认为孔子所言"权"即"权衡尺度"之义,具有"揆事物""量轻重"的标准义。这一解释符合"未可与权"之本意。朱熹却认定孔子"与权"与孟子"嫂溺援手"之"权"为同义——即与"经"相对而言的权变义,此解难以成立。孔子"与权"旨在强调这样一种愿景:只有可与共同权衡天下事务之人才是真正的同道中人,与这样的人一起才可以共享对政治、道德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思考与判断,才可以共同承担重整秩序的重任。这才是对孔子"未可与权"说的一项善解。
吴震
关键词:孔子经权
朱子学理气论域中的“生生”观
2020年
由于朱子“理生气”命题不见诸任何现行的朱子文本,故研究者向来对朱子学的“生生”问题缺乏关注。从朱子学理气论域看,其本体宇宙论含有丰富的“生生”理论。而且朱子非常强调“天命流行”“天理流行”“天理流出”等一系列理学的基本观点,可见朱子学的太极本体具有根源意义上的动力义,而阴阳动静等一切现象必根源于太极本体。
吴震
关键词:朱子学理气论天理生生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