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献伟
- 作品数:88 被引量:292H指数:10
- 供职机构: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莆田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莆田学院科研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3D打印胫骨隧道导航模块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3D打印胫骨隧道导航模块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可行性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符合标准,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D打印组和对照组,评估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定位的次数、术后6、9个月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9个月Lysholm评分以及术后9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最终52例患者进入统计学分析,对照组27例,3D打印组25例。对照组和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及胫骨隧道的定位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6,P<0.05;t=3.069,P<0.05)。术后3个月、术后9个月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术后9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胫骨隧道导航模块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存在可行性。
- 陈国立胡洪新吴献伟林妹戴玉林林海滨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 MED后正中切口“双开窗”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5例
- 我院自2000年10月引进第二代后路显微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以下简称 MED)起,至今完成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610例。其中,采用后正中纵行切口"双开窗"手术入路的方法...
- 林海滨牛素生郑晓晖吴献伟许子星王海李荣议戴建辉
- 关键词: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MED
- DHS联合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 本院自2003年1月~2005年6月,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加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7例,取得良好效果。应用DHS加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加强了静压力和动压力的加压作用,加强抗扭转力,且操作简...
- 戴建辉吴献伟占鲤生林海滨郑祖高陈国立
- 关键词:空心拉力螺钉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手术并发症
- 斜行截骨入路后侧双钢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治疗的改良方式及意义。方法采用经尺骨鹰嘴斜行截骨入路后侧双钢板固定肱骨髁间骨折,术后通过Jupiter肘关节评分系统进行随访。结果优9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0.95%,总体疗效满意。结论该方法对远期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有效的术式。
- 吴献伟许子星陈国立戴建辉李荣议郑祖高
- 关键词:肱骨髁间入路双钢板
- 动脉瘤样骨囊肿合并病理性骨折3例临床观察
- 2009年
-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合并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3个典型病例,分别从发病部位、病程、是否复发、治疗过程、病理特征、患肢功能及影像学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分别经过1年、4年和5年的随访,患肢功能达到或接近正常,外观良好。放射学检查显示术后前3周,植骨部位骨密度降低,随着时间推移,又可见到植骨块与周围骨质融合,植骨部位密度增高。骨外形获得重建,内固定物无断裂、松动。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病灶灭活及植骨基础上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为治疗动脉瘤样骨囊肿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 陈国立许子星吴献伟郑祖高肖捷成
- 关键词: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理性骨折内固定
- 老年颈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被引量:1
- 2010年
- 60岁以上老年人占中国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2006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1.3%,高龄人口(80岁以上)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0.7%。由于骨密度降低、多伴有各种慢性疾病等原因,老年人成为外伤患者的特殊群体,其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的颈椎骨折死亡率明显上升。老年人一般情况较差,
- 陈国立吴献伟林海滨戴建辉李荣议张威郑祖高占鲤生肖捷成
- 关键词:颈椎骨折骨折患者神经功能损伤骨密度降低中国人口
- 提高骨科临床见习带教效果的实践与探讨被引量:2
- 2011年
- 根据骨科临床教学的新特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PBL教学模式,加强对教学资料、教具等材料的积累,弥补临床见习中的欠缺,合理安排见习内容、教师、时间,加强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重视与相关学科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 陈国立傅福仁吴献伟林海滨
- 关键词:骨科临床见习教学
- 椎间盘镜下保留黄韧带预防术后椎管内粘连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保留黄韧带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的疗效。方法:1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微创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区别在于黄韧带干预方式的不同。A:切除黄韧带组;B:保留黄韧带组。分别于术后3周、6周、1年进行随访。采用日本(JOA)标准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并行CT复查。结果:B组改善率较A组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B组术后3周、6周、1年统计学t值分别为5.70、4.64、4.71;P<0.05),均优于A组。结论:椎间盘镜下保留黄韧带能有效的预防术后椎管内瘢痕粘连,较切除黄韧带的方法临床疗效好。
- 陈宣煌吴献伟林海滨戴建辉
- 关键词:椎间盘镜椎管内粘连保留黄韧带
- 急诊颈椎后路探查减压术治疗病情不明的急性颈髓损伤
- 2010年
- 目的:总结缺乏影像学检查情况下,急性颈髓损伤的诊断及急诊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01-01-2007-01间4例未能获得影像学检查的急性颈髓损伤病例。患者平均年龄33.7岁(19-49岁),术前Frankel分级均为C级。所有患者均无其他疾病史,伤后一般情况稳定,查体、辅助检查未发现其他组织器官严重损伤。入院予甲强龙冲击治疗,颅骨牵引下行颈椎后路减压(和植骨内固定)术。手术时间为伤后13-21h,平均17.3h。术后留置气管插管,颈托或头颈胸石膏固定3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6个月-4年)。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E级2例,D级2例。无颈椎不稳、后凸畸形发生。结论: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应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知识手段确诊急性颈髓损伤;急诊(小于24h)探查、减压手术,可使患者获得最大的神经功能恢复;颈椎后路手术较适宜病情不明时探查减压。
- 陈国立林海滨吴献伟李荣议戴建辉张威肖捷成
- 关键词:急诊颈椎后路
- 胫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数字化设计对临床修复治疗的指导被引量:3
- 2015年
- 背景:CT重建骨折三维模型不能进行虚拟复位、内固定,不能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无法完全满足临床骨科医师的需要。目的:应用医用软件Mimics、Solidworks在胫骨近端骨折中三维重建、复位并设计内固定方案,指导临床修复手术,并观察其修复效果。方法:纳入40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中对骨折进行重建、复位,以Solidworks进行内固定钢板、螺钉的选择和设计,并在骨折复位三维模型上进行虚拟内固定。临床据此方案进行骨折修复手术,术后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及自我评价情况(Mac Nab标准)。结果与结论:所有骨折均进行了三维重建、复位,以准确的内固定钢板及螺钉进行了虚拟内固定。临床骨折修复过程顺利,按术前设计的数字化方案成功完成,效果满意。40例患者获随访12-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3.6周;完全负重时间15-17周,平均15.8周。患者自我评价依据Mac Nab标准:优29例,良9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5%。术中钢板和螺钉规格、进钉长度、直径、位置、角度等与术前高度一致。提示应用Mimics及Solidworks可在个人电脑上设计出胫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的数字化方案,可以为现实手术提供良好参考。
- 陈宣煌吴献伟林海滨吴长福郑锋郭庆清张国栋
- 关键词:胫骨骨折内固定器骨钉骨科植入物胫骨近端骨折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