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艳
- 作品数:27 被引量:287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被引量:4
- 2022年
- 为明确有机质及矿物成分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长7段)泥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低压氮气吸附实验,表征长7段泥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全岩矿物组分及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分析长7段泥页岩孔隙结构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长7段泥页岩主要发育黏土矿物晶间孔、粒间孔,可见少量有机质孔、溶蚀孔及微裂缝,其氮气吸附等温线均为Ⅱ型等温线,兼具有H3及H4型滞后环特征,表明泥页岩孔隙的中孔较为发育,孔隙形态呈平行片状及墨水瓶状。泥页岩孔隙结构受控于有机质、黏土矿物、石英、长石和黄铁矿,其中黏土矿物相转化在其矿物晶体层间形成大量微孔及中孔,是研究区泥页岩孔隙的主要来源;有机质生成的液态烃和固体沥青及自形单晶黄铁矿充填无机矿物孔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长7段泥页岩的孔隙空间。研究结果可以为认识长7段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提供新的参考。
- 黄伟凯周新平刘江艳刘江艳马晓峰陶辉飞李树同郝乐伟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泥页岩孔隙结构
- 一种基于矿化度演化分析地层水与油藏耦合关系的方法
- 本发明属于油气勘探技术中的油气成藏分析与模拟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矿化度演化分析地层水与油藏耦合关系的方法。本发明通过沉积期原始地层水古盐度恢复、成岩期水岩离子交换分析、成藏期包裹体盐度分析、分析后期调整改造的影响...
- 周新平刘显阳李士祥邓秀芹张文选左静李涛涛廖永乐刘江艳郭雯韩天佑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深水碎屑流沉积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5
- 2021年
- 为了明确不同类型深水碎屑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深水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综合测录井资料、岩心观察分析、薄片分析和定量统计,分析碎屑流沉积特征、总结沉积序列和探讨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研究区的深水碎屑流主要发育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和泥流3种类型。砂质碎屑流沉积以块状砂岩最为常见,漂浮状泥质碎屑发育,单层厚度分布在0.24~1.10 m,平均厚度为0.55 m。泥质碎屑流沉积包含孤立块状沉积和与下伏块状砂岩成对产出两种类型,前者内部大量发育漂浮状泥岩撕裂屑及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后者富含漂浮状泥质碎屑与砂质团块,单层厚度分布在0.21~1.29 m,平均厚度为0.60 m。泥流沉积包含孤立块状沉积和与下伏块状砂岩成对产出两种类型,前者整体为泥质砂岩或砂质泥岩,后者内部可见漂浮状成层排列的毫米级泥质碎片,单层厚度分布在0.20~0.60 m,平均厚度为0.30 m。高浓度砂质沉积物或泥质沉积物搬运过程中环境水体卷入导致的流体转化是形成砂质碎屑流、孤立块状泥质碎屑流和泥流沉积的主要原因。与下部块状砂岩相伴生的泥质碎屑流沉积多为流体侵蚀成因或砂体液化成因;与下部块状砂岩相伴生的泥流沉积包含流体减速膨胀导致的流体转化和碎屑颗粒的差异沉降等成因。
- 周新平何青刘江艳刘江艳李士祥
- 关键词:砂质碎屑流泥流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_(3)亚段泥页岩层系岩石类型特征及勘探意义被引量:25
- 2021年
- 长期以来,鄂尔多斯盆地长73亚段主要被作为单一烃源岩进行研究,涉及到多种岩石类型特征及源储一体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基于岩性、物性相关分析资料结合测井精细解释,详细论述了长73亚段岩石类型特征,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岩石储集特征及勘探意义。结果表明:(1)长73亚段发育黑色页岩、暗色泥岩、细砂岩、粉砂岩、凝灰岩共5类岩性;(2)砂质岩类的储集空间主要为长石溶蚀孔和刚性颗粒支撑的残余粒间孔,高长石和石英矿物含量、低碳酸盐胶结、低黏土矿物含量、较大累计厚度的砂岩是长73亚段最优的页岩油储层;(3)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长73亚段发育规模最大的岩石类型,储集空间主要为黏土矿物晶间孔、黄铁矿晶间孔及碎屑颗粒粒间孔,有机质孔基本不发育,但常见有机质收缩缝,虽然长73亚段泥页岩的孔隙度和孔径都非常小,但也具备一定的储集性能和烃类流体可动性,初步估算长7泥页岩中滞留烃总资源量约为150×^(108)t,可动烃资源量约为60×^(108)t;(4)长73亚段砂质岩类和泥页岩含油饱和度普遍高于长71、长72亚段,进一步优化砂体纵向分布及平面展布特征,提高水平井砂岩钻遇率,加强试采方案研究,确保油水渗吸置换充分,是长73亚段砂质岩类页岩油快速建产增产的重要方向;(5)优选脆性指数和含油量高的黑色页岩,研发高效渗吸改善剂,采用压驱采一体化设计,增加缝宽、缝高及提高人工裂缝的导流能力,是实现泥页岩型页岩油动用的重要技术手段。
- 刘显阳李士祥郭芪恒周新平刘江艳
- 关键词:岩石类型勘探意义鄂尔多斯盆地
- 陆相淡水湖盆细粒沉积成因机制及页岩油储集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为例
- 2025年
-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勘探实践进展,综合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岩心、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及水槽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开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古环境、岩相组合和分布、沉积成因及页岩油储集特征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长73亚段沉积期研究区古环境整体表现为温暖湿润、梅雨事件频发、水体深度较大的淡水湖盆特征,古地貌呈现西南陡、东北缓的不对称型,可进一步细分为湖底深洼、古沟道、湖底古脊等微古地貌单元。②长73亚段发育一套极细砂岩、粉砂岩、泥页岩、凝灰岩等细粒沉积,垂向多呈薄互层—纹层组合分布,砂岩粒径大多小于62.5μm,单层厚度为0.05~0.64 m,含完整植物碎片,发育波状层理、逆粒序-正粒序组合、爬升沙纹层理等沉积构造,揭示异重流沉积成因。③环形水槽模拟实验再现了异重流搬运过程及沉积特征,主要表现为初期的密度流速差造成头部较厚且粒径较大,上部较薄且粒径偏小的特征;中期滑水作用促使流体头部抬升并向前快速搬运,由此产生的多个“新前端”促使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等细粒砂岩向湖盆中部长距离搬运。④明确了盆地西南部细粒砂质岩以异重流成因为主,指出频繁发育的洪水事件、西南部陡坡地形是异重流发育的主控因素。⑤长73亚段砂岩、泥页岩发育微纳米孔喉系统,不同岩性均含油,但可动油含量差异大,砂岩中可动油含量最大。⑥明确了长73亚段多期异重流砂岩与泥页岩形成的细粒沉积复合体具有“整体含油、差异储集”特征,低TOC泥岩与粉砂岩组合为目前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 刘显阳刘江艳王秀娟王秀娟吕奇奇杨智吕奇奇杨智张岩
- 关键词:异重流储集特征三叠系延长组页岩油
- 鄂尔多斯盆地长7_(3)亚段页岩有机质含量非均质性分布及成因
- 2025年
- 延长组长7_(3)亚段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和页岩油勘探领域,研究其形成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盆地演化,对页岩油精细勘探也有借鉴意义。前期重点关注了长7_(3)在延长组内的特殊性,但忽略了其自身的非均质性。本次研究选取深湖相区G135井为研究对象,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等分析,探讨了目的层段有机质含量非均质性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长7_(3)亚段可以分为3部分,中段有机质含量最高,下段次之,上段最低,古湖泊演化是导致有机质非均质分布的主要原因。长7_(3)亚段经历了早期快速湖侵、中期最大湖泛和晚期缓慢湖退的演化过程。在总体温暖湿润气候背景下,早-中期火山活动带来的营养物质导致生物勃发,同时硫酸根离子进入水体,加强了淡水湖盆的BSR反应,增强水体的还原性,引起有机质超量富集。(Fe+Mn)/Ti和碳酸盐矿物含量表明,中期发生的强烈热液活动加剧了这一过程,湖盆底部水体表现为强还原环境,更加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晚期随着火山和热液活动减弱,水体环境逐渐恢复正常,湖退背景下,泥岩比例增加,因此有机质含量总体偏低。
- 刘伟刘江艳刘江艳李继宏高阳高阳张岩张岩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页岩非均质性
- 一种注二氧化碳后最大井口压力预测方法和系统
-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注二氧化碳后最大井口压力预测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计算注入二氧化碳闷井后井底压力P<Sub>wf</Sub>;S2、创建地层温度‑深度图版;S3、设定注二氧化碳闷井...
- 梅启亮张超何右安黄天镜王博关云赵国玺成良丙周新平李德胜严睿刘江艳郭雯王萍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_(3)页岩油地质认识与勘探前景
- 2024年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资源丰富,其中在长71-2亚段夹层型页岩油发现规模储量,取得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重大突破,然而在长7_(3)亚段新类型页岩油系统性研究与评价方面薄弱。通过扫描电镜、二维核磁共振、全视域荧光薄片及红外光谱分析,应用物探、测井等识别与评价技术,从地质认识、富集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分析认为:(1)纹层型页岩油由富长英质纹层、富有机质纹层、富凝灰质纹层、富黏土质纹层组成,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为主,孔隙度介于2%~10%,含油饱和度介于68%~88%;(2)泥纹型页岩油由含黏土质长英质粉砂岩、黏土长英质泥岩、长英黏土质页岩组成,孔隙类型以溶蚀孔、晶间孔、层理缝为主,孔隙度介于2%~6%,含油饱和度介于65%~75%;(3)长7_(3)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生成的原油滞留成藏,并在富长英质粉砂岩中微运移成藏,形成了烃类滞留—微运移富集模式。研究表明,长7_(3)亚段纹层型页岩油预测有利区面积为5000km^(2),泥纹型页岩油预测有利区面积为1600km^(2),预测达亿吨级储量规模,勘探潜力巨大。
- 侯雨庭杨兆钰张忠义程党性李继宏刘江艳刘江艳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_(3)亚段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23年
-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_(3)亚段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TOC分析、岩石热解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偏光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和低压氮气吸附分析,对纹层型页岩的岩相类型、孔隙微观定性特征和定量结构参数,以及孔隙结构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沉积、地球化学和矿物组成特征和差异,长7_(3)亚段可划分出凝灰质—有机质纹层页岩、黏土质—有机质纹层页岩和长英质—黏土质纹层页岩3种岩相类型,孔隙主体分别以有机质生烃增压缝、黏土矿物—长英质晶间粒间复合孔以及长英质粒间孔缝系统为主。样品中介孔最为发育,“凝灰质—有机质”“黏土质—有机质”“长英质—黏土质”的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依次增加,孔隙网络非均质性和孔隙表面粗糙程度则分别呈逐渐减弱和增强的趋势。有机质孔隙整体发育有限,以有机质—黄铁矿—黏土矿物复合孔为主,是微孔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石英刚性颗粒相关的原生粒间孔缝系统是介孔和宏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孔隙网络的主体,长石溶蚀孔发育局限,对于孔隙网络贡献较小。
- 梅启亮梅启亮周新平周新平李士祥李士祥刘江艳吴伟涛刘江艳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孔隙结构
- 鄂尔多斯盆地长7_(3)亚段页岩油可动烃资源量评价方法被引量:11
- 2021年
- 鄂尔多斯盆地长7_(3)亚段发育一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的细粒沉积,具有整体生烃、普遍含油的特征。明确不同类型细粒沉积的含烃量、赋存状态、烃类组分等,对于该类型页岩油资源潜力分析和甜点优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Y1井长7_(3)亚段岩心系统测试分析,运用多粒级多极性分步抽提方法,对黑色页岩、暗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等4种细粒沉积岩石类型开展可动烃研究,评估了盆地长7_(3)亚段页岩油的可动烃资源量。结果表明,多粒级多极性分步抽提分析不同类型细粒沉积在不同粉碎条件下(1 cm^(3)、0.5 cm^(3)、150目)的含烃量及其组分,单位抽提量大小顺序为细砂岩>黑色页岩>粉砂岩>暗色泥岩,步骤1、步骤2抽提可溶有机质以轻质—中质组分为主,属于可动烃;步骤3和步骤4抽提可溶有机质为不可动烃。实验结果表明长7_(3)亚段黑色页岩、暗色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的可动烃量分别为3.35 mg/g、1.45 mg/g、3.28 mg/g和4.48 mg/g。对城80井区220 km^(2)长7_(3)亚段页岩油可动烃资源量进行评价,初步评价结果为(0.37~0.51)×10^(8) t。鄂尔多斯盆地长7_(3)亚段页岩油有利分布面积约为1.5×10^(4) km^(2)。通过类比分析,评价其可动烃资源量为(25~35)×10^(8) t,该类型页岩油有望成为盆地石油勘探新的接替领域。
- 李士祥周新平郭芪恒刘建平刘江艳刘江艳王博王博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