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兴华

作品数:15 被引量:213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肠癌
  • 5篇手术
  • 5篇腹腔
  • 5篇腹腔镜
  • 4篇切除
  • 4篇肿瘤
  • 4篇结肠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切除术
  • 3篇外科
  • 3篇胃癌
  • 3篇细胞
  • 3篇结肠癌
  • 3篇肠肿瘤
  • 2篇增殖
  • 2篇直肠癌根治
  • 2篇直肠癌根治术
  • 2篇直肠肿瘤
  • 2篇外科手术

机构

  • 1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5篇刘兴华
  • 12篇王国斌
  • 12篇陶凯雄
  • 7篇帅晓明
  • 7篇高金波
  • 5篇张鹏
  • 4篇蔡开琳
  • 3篇吕清
  • 3篇夏泽锋
  • 3篇蔡明
  • 3篇白洁
  • 2篇崔静
  • 2篇邓美洲
  • 2篇赵建国
  • 2篇孙仁虎
  • 2篇李桉树
  • 2篇李疆
  • 2篇辛建
  • 1篇王继亮
  • 1篇陈剑英

传媒

  • 6篇腹部外科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手术治疗合并肝硬化胆囊结石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2
2010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9年收治的211例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组(118例)和开腹组(93例),比较两组间手术中及手术后各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日均低于开腹组,平均住院总费用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前后总胆红素、白蛋白、AST、ALT和GGT的变化明显小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ALP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合并肝硬化(肝功能Child A,B级)的胆囊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的治疗具有明确的优势。
辛建陶凯雄夏泽锋刘兴华陈少飞赵建国
关键词:胆囊结石肝硬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胃、十二指肠手术后非外科性黄疸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手术后出现非外科性黄疸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实施胃、十二指肠手术后出现非外科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胃、十二指肠术后患者黄疸出现时间为(8.0±3.5)d,总胆红素均值为71.2μmol/L,血清r谷氨酰转移酶均值为79.8U/L,影像学MRCP、CT或ERCP均证实无肝内外胆管梗阻或损伤;给予解痉、生长抑素、糖皮质激素、护肝、利胆等对症治疗(9.0±4.3)d,若系感染所致的黄疸需抗感染1周左右,均治愈。结论胃、十二指肠手术后出现的非外科性黄疸,应结合临床、手术方式、实验室检查等,从患者肝功能状态、肝脏储备功能及治疗效果综合分析。药物性肝细胞性损害、胆汁淤滞、胆道感染、输血以及Oddi括约肌痉挛等可能是黄疸症状出现的主要因素,对症对因处理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李桉树刘兴华高金波帅晓明陶凯雄王国斌
关键词:非损伤性黄疸胃手术十二指肠手术
泛素特异性肽酶2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肽酶22(USP2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00例胃癌、46例癌旁正常组织中USP22的表达情况。结果USP22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80.0%,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胃癌病理分期越高,USP22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胃癌分化程度越低,USP22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结论USP22是胃癌潜在的分子标记物。
邓美洲陶凯雄王国斌刘兴华
关键词:胃肿瘤肽水解酶类免疫组织化学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有效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有效(cCR)外科干预的价值与诊治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经病确诊的37例直肠癌经新辅助治疗后eCR的临床资料。结果未行手术组(A组)患者14例中随访2年局部复发3例,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2例;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组(B组)23例,病理学完全消失(pCR)15例,2年随访中局部复发1例。A、B两组2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5.7%和4.2%,2年无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5.7%和100%,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9%和100%,两组患者2年局部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B组中T1-2直肠癌患者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有81.8%的cCR和pCR符合率。结论达到临床完全有效的部分患者可达到病理学完全消失,但对于cT3—4直肠癌、病理组织恶性程度较高、影像学复查高度可疑及年龄〈50岁或肥胖的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是应当谨慎。
李桉树刘兴华杨溢铭陶凯雄王国斌
关键词:直肠肿瘤肿瘤辅助治疗
P21增强结肠癌HCT116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DNA损伤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P21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200μg/L Dox作用结肠癌HCT116细胞8~120h,细胞直接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Dox作用前后细胞周期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MYC、P53和P2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200μg/L Dox可以显著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在Dox作用8h时无明显变化,但在Dox作用24h后出现G2期阻滞;C-MYC和P53蛋白在Dox作用8h后表达显著增加,但P21在Dox作用24h后才显著增加。结论在P53被诱导表达的早期,Dox的抑制作用不甚明显;在P53诱导P21表达后Dox抑制效应才显著,即Dox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依赖P21的表达。
陈剑英刘兴华陈道达
关键词:结肠肿瘤多柔比星P21
119例巨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巨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15年7月间经手术治疗的235例高危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直径≥10cm者119例(巨大GIST组),肿瘤直径〈10cm者116例(普通高危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同时总结巨大GIST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巨大GIST患者预后的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巨大GIST患者占同期高危GIST的50.6%(119/235)。巨大GIST组119例患者中男63例,女56例,中位年龄53(20—82)岁;肿瘤原发部位为胃43例(36.1%),小肠39例(32.8%),结直肠5例(4.2%),胃肠道外(肠系膜、腹膜后及腹盆腔等)32例(26.9%)。与普通高危组相比,巨大GIST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更为年轻[≤50岁比例:44.5%(53/119)比31.9%(37/116),P=0.046],肿瘤发生于胃肠道外者的比例相对较高[26.9%(32/119)比9.5%(11/116),P=0.000]。巨大GIST组凡切除115例(96.6%),R1切除3例(2.5%),R2切除1例(0.9%),有32例(26.9%)行扩大切除术(即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或联合脏器切除)。术后巨大GIST组与普通高危组服用靶向药物(伊马替尼400mg/d)患者比例[32.8%(39/116)比39.6%(46/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巨大GIST组有8例发生复发转移。巨大GIST组和普通高危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4%和85.1%(P=0.788),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2.8%和84.2%(P=0.9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47,RR=0.383。95%CI:0.149—0.987)、核分裂像(P=0.001,RR=0.216,95%CI:0.087~0.538)及是否服用靶向药物(P=0.019,RR=5.719,95%CI:1.324~24.695)是影响巨大G
张鹏曾祥宇高金波刘炜圳帅晓明刘科刘兴华蔡明蔡开琳王国斌陶凯雄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高危外科手术伊马替尼预后
腹腔镜异时性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异时性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3例异时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果本组13例异时性结直肠癌患者中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3例.横结肠癌根治术1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2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4例,直肠癌根治术3例。平均手术时间(156±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6±21)ml,无中转开腹。2例行预防性造瘘,术后平均(2.5±0.7)d恢复排气、排便。1例术后出现腹腔出血,行急诊手术后症状缓解。平均住院时间(26.2±2.9)d。中位随访12个月(5—30个月),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均无癌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异时性结直肠癌根治术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白洁刘兴华蔡明张鹏高金波王国斌陶凯雄帅晓明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直肠结肠切除术重建性腹腔镜
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在左半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4年9月间42例行腹腔镜下 CME 治疗左半结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所有病人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为(112.2±25.3)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4.4±21.6)ml;手术切除肠管的长度平均为(24.1±5.7)cm,清扫淋巴结数量平均为(18.5±6.2)枚;术后肛门首次排气平均时间为(3.3 ± 1.4)d,平均住院时间为(12.7±3.5)d,术后并发症发生4例,发生率为9.52%,其中切口感染 2例,肺部感染1例,吻合口出血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结论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 CME 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高金波刘兴华吕清吴轲帅晓明陶凯雄王国斌
关键词: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左半结肠癌
siRNA沉默USP22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沉默泛素特异性肽酶22(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22,USP22)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针对USP22基因设计3条siRNA及阴性siRNA,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胃癌AGS细胞,通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AGS细胞USP22基因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变化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及抑制率.结果:转染48h后,3条siRNA均能显著抑制USP2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其中,以转染USP22 siRNA3后效果最明显,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下降80.47%±2.99%和79.40%±3.58%.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USP22 siR-NA3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27.33%±3.49%.细胞周期中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结论:采用RNA干扰技术能够有效地沉默USP22基因的表达,并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邓美洲陶凯雄王国斌刘兴华
关键词:小干扰RNA胃癌AGS细胞细胞增殖
机器人在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附16例报告)
2016年
目的总结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在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至10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行达芬奇机器人系统手术的16例病人资料。结果16例病人中男性7例,女性9例,均顺利完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手术方式为:全胃切除1例,远端胃癌根治术1例,胃局部切除术3例,食管裂孔疝修补加胃底折叠术2例,袖状胃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1例,胆囊切除术2例,胆总管囊肿加胆囊切除并胆肠吻合1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2例,直肠癌根治术2例。本组手术时间90~330min,系统装机时间20~60min。术中出血量为10~120ml,所有病人术中均未输血。胃肠道癌淋巴结检出数25.5枚/例。术后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2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5d。本组病人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腹部外科手术中安全可行,具有解剖分离精准、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张鹏高金波夏泽锋帅晓明刘兴华蔡开琳王国斌陶凯雄
关键词:机器人手术普通外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