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祥坤
- 作品数:93 被引量:459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PD-1在前房相关免疫偏离鼠虹膜睫状体中的表达
-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 —1)在前房相关免疫偏离(anterior chamber—associated immune deviation,ACAID)小鼠虹膜睫状体中的...
- 盂倩丽杨培增李兵周红颜黄祥坤朱莲香
- 关键词:前房相关免疫偏离睫状体
- 文献传递
- Behcet病和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的吲哚青绿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被引量:14
- 2002年
- 目的 探讨Behcet病和Vogt Koyanagi Harada(VKH)综合征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特征。方法 对 17例 (2 7只眼 )具有活动性葡萄膜炎的Behcet病和 18例 (36只眼 )VKH综合征患者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 (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 ,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 ,对其脉络膜视网膜进行观察。结果 Behcet病患者中 ,FFA检查显示均有视网膜微血管渗漏 ;ICGA检查发现 11只眼 (40 7% )有脉络膜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强。VKH综合征患者中 ,FFA后期检查可见视网膜微血管呈多湖状染料积存、视盘染色或弥散性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igmentepithelium ,RPE)损害 ;ICGA检查 ,发现 36只眼 (10 0 0 % )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其中多灶性弱荧光斑 32只眼 (88 9% ) ,脉络膜灌注不良 2 8只眼 (77 8% )。结论 Behcet病是以视网膜血管炎为主的炎性病变 ,但脉络膜亦可受累 ;VKH综合征主要累及脉络膜和RPE ,ICGA主要表现为脉络膜血管扩张和多灶性弱荧光。
- 陈玲杨培增文峰周红颜黄祥坤
-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吲哚花青绿BEHCET病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小柳-原田综合征
- 眼挫伤早期继发性青光眼血-房水屏障功能的动态观察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眼挫伤早期继发性青光眼患者药物治疗后血-房水屏障(BAB)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眼压的关系。【方法】收集受伤时间在7 d内的闭合性眼挫伤患者61例61眼,分为高眼压组(39例39眼)和正常眼压组(22例22眼)。所有患者均予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治疗,眼压升高者予降眼压药物治疗。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行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检测,对比高眼压组和正常眼压组不同时间点房水闪辉值与细胞数,分析房水闪辉值、细胞数与眼压的相关关系。【结果】挫伤患者眼压与房水闪辉值和房水细胞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29和0.590(P<0.001)。高眼压组初诊时房水闪辉(pc/ms)、每0.5 mm3房水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眼压组(78±60 vs 20±16,205±88 vs 50±16,P<0.001)。高眼压组初诊时眼压为(39±10)mmHg,治疗后末次眼压为(19±11)mmHg,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眼压恢复至正常范围者31例(79.5%),仍高于21 mmHg者8例(20.5%)。两组患者LFCM值随治疗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正常眼压组治疗后约30 d房水闪辉值(5±2)pc/ms和0.5 mm3细胞数(1±1)恢复至正常范围;而高眼压组治疗后120 d房水闪辉值(9±1)pc/ms和0.5 mm3细胞数(5±3)仍高于正常人(P<0.001)。【结论】眼挫伤早期继发青光眼患者的血-房水屏障功能的损害较正常眼压者严重,且与损伤早期眼压升高密切相关。抗青光眼药物治疗眼压控制的有效率为79.5%。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可以促进BAB功能恢复。
- 毛真陈晓蓓黄祥坤钟毅敏李媚刘杏
- 关键词:眼挫伤继发性青光眼血-房水屏障药物治疗
- GATA-3在鼠前房相关免疫偏离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 探讨GATA 3在前房相关免疫偏离 (anteriorchamberassociatedimmunedeviation ,ACAID)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将视网膜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 (interphotoreceptorretinoidbindingprotein ,IRBP)及其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液注入Wistar大鼠前房及鼠右后足垫内免疫动物 ,皮内注射IRBP观察迟发型超敏反应。分别于鼠前房内注射IRBP后的 3、5、7、14和 2 1d及鼠右后足垫内注射IRBP和完全弗氏佐剂混合液后 14d时处死动物 ,取其脾脏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行单、双染色 ,对转录因子GATA 3的阳性表达细胞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blot法检测 ,观察GATA 3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大鼠脾脏组织细胞中 ,有少量GATA 3表达 ,前房注射IRBP的第 5、7、14及 2 1dGATA 3表达量显著增高 (P <0 0 1)。表达GATA 3的细胞主要是CD+ 4 T淋巴细胞。结论 GATA 3表达的增加早于ACAID的形成时间 (7d) ,提示GATA 3参与了ACAID形成 。
- 傅涛杨培增黄祥坤周红颜钟华红李兵王红张震
- 关键词:转录因子GATA-3免疫偏离迟发型超敏反应ACAID眼前房
- 火把花根治疗伤寒杆菌内毒素所致大鼠葡萄膜炎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观察中药火把花根片对伤寒杆菌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用中药火把花根片治疗伤寒杆菌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动物模型,并设立不造模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醋酸强的松治疗组作为对照,通过临床观察和病理学研究,探讨火把花根片对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结果 火把花根片治疗组与生理盐水治疗组相比炎症明显减轻,火把花根片治疗组与强的松治疗组的疗效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火把花根片对伤寒杆菌内毒素诱导的动物模型有与强的松一样明显的治疗作用。
- 黄祥坤王德才谢楚芳胡世兴
- 关键词:火把花根片中医药治疗葡萄膜炎动物模型
- Behcet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FasL mRNA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Fas、FasLmRNA在Behcet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及可能的意义。方法 :抽取 19例Behcet病患者和 19个正常人的外周血 ,提取淋巴细胞的总RNA ,然后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luorescent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 ,FQ -PCR)的方法实时检测Fas、FasLPCR扩增的全过程 ,计算样本中Fas、FasLmRNA的表达量。结果 :Behcet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FasmRNA的表达量 ( 1 5 0× 10 6± 0 77× 10 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0 5 7× 10 6± 0 2 0×10 6) (P <0 0 5 ) ,FasLmRNA的表达量 ( 2 0 0× 10 6± 2 2 5× 10 6)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0 48× 10 6± 0 35× 10 6) (P <0 0 1)。结论 :Behcet病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大量Fas、FasLmRNA高表达的活化的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 ,这些细胞的长期存在可能是患者炎症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
- 陈玲杨培增周红颜黄祥坤钟晖谢楚芳
- 关键词:FAS/FASLBEHCET病定量PCR
- IL-28A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影响
- 任向荣李兵周红颜方丹房佳柱林小敏林青黄祥坤苏绍波
- Behet病患者结节红斑组织中CD40/CD40L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英文)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Behet病患者结节红斑中CD40/CD40L分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例Behet病活动期患者腿或臂部结节红斑中CD4,CD8,CD19,CD68,HLA-DR,CD40和CD40L分子表达的情况进行了检测,并用双重染色方法探讨了细胞来源。结果:Behet病结节红斑中表皮约90%的细胞表达CD40,但无CD40L表达。真皮和皮下表达CD4,CD8,CD19,CD68,HLA-DR,CD1a,CD40L和CD40的细胞均显著增多。双染结果显示,45%的CD4+T细胞表达CD40L分子。100%CD68+细胞表达CD40分子。59.2%的HLA-DR+细胞表达CD40分子。结论:CD40L分子主要表达于CD4+T细胞,CD40分子主要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和角朊细胞。CD40/CD40L通路可诱导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功能和活性,对Behet病患者结节红斑的发生、炎症的持续和扩大起重要作用。
- 王红杨培增彭晓燕赵萌周红颜黄祥坤
- 关键词:BEHCET病结节红斑共刺激分子
- 小泛素样修饰因子4(SUMO4)多态性与汉族人Behcet病相关性研究
- 背景:Behcet 病是一类常见的葡萄膜炎,此病的病因和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外界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该病为大家共识。近来研究发现,土耳其人 Behcet 病易感位点定位于6p22—24,6q25—26和...
- 侯胜平杨培增杜利平周红颜黄祥坤林小敏王丽
- 关键词:等位基因汉族人多态性
- 文献传递
-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铺片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13
- 1998年
-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参与细胞的表型。方法制备正常大鼠和穿透性角膜移植鼠的角膜和虹膜睫状体铺片,用8种单克隆抗体,于铺片上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周边角膜及角膜缘可见少量的T细胞(CD3)、辅助/诱导性T细胞(CD4)、抑制/细胞毒T细胞(CD8)、巨噬细胞、树突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抗原(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clasⅡantigen,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及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阳性细胞;同种角膜移植术后7及12天角膜和虹膜睫状体中有大量上述细胞,未见B细胞增多;自体角膜移植鼠未见此种反应。结论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是一种多细胞反应,虹膜及睫状体的受累可能对排斥反应具有促进或加剧作用。
- 杨培增龚向明周红颜周红颜黄祥坤赵敏黄祥坤金浩丽
- 关键词:角膜移植免疫组织化学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