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连利仙

作品数:85 被引量:135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电气工程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20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一般工业技术
  • 24篇金属学及工艺
  • 15篇电气工程
  • 7篇冶金工程
  • 3篇化学工程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33篇合金
  • 20篇纳米
  • 15篇多孔
  • 11篇磁性能
  • 10篇永磁
  • 10篇合金化
  • 9篇纳米多孔
  • 9篇磁体
  • 8篇去合金化
  • 8篇稀土
  • 6篇高温合金
  • 5篇热管
  • 5篇纳米复相
  • 5篇Α-FE
  • 5篇ND
  • 4篇等离子
  • 4篇永磁合金
  • 4篇永磁体
  • 4篇增材制造
  • 4篇粘结磁体

机构

  • 71篇四川大学
  • 5篇教育部
  • 3篇电子科技大学
  • 3篇表面物理与化...
  • 2篇成都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成都易态科技...

作者

  • 72篇连利仙
  • 71篇刘颖
  • 21篇涂铭旌
  • 16篇高升吉
  • 10篇李军
  • 6篇叶金文
  • 5篇孙文泽
  • 5篇石博
  • 5篇庾正伟
  • 5篇冯威
  • 5篇李军
  • 4篇孔清泉
  • 3篇唐海
  • 3篇王仁全
  • 3篇彭丽霞
  • 3篇王成
  • 3篇田虎
  • 3篇方秀梅
  • 3篇汪莉
  • 3篇唐颖

传媒

  • 16篇稀有金属材料...
  • 7篇功能材料
  • 3篇中国稀土学报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机械工程材料
  • 2篇磁性材料及器...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金属学报
  • 1篇模具工业
  • 1篇铸造技术
  • 1篇机械
  • 1篇稀有金属
  • 1篇精细化工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 1篇功能材料与器...
  • 1篇粉末冶金材料...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 1篇2002年中...
  • 1篇2009全国...
  • 1篇第六届全国磁...

年份

  • 3篇2025
  • 4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稀土La-Yb掺杂对海水电池阳极镁合金微观组织及电化学性能影响
2025年
利用机械合金化与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相结合制备了AZ91-La-Yb海水电池用阳极镁合金,并系统研究了稀土La-Yb掺杂对阳极材料微观组织及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机械合金化-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制备的AZ91-La-Yb合金由等轴晶构成,一方面,掺杂La-Yb后,形成了在晶界处均匀分布的微米级(0.5~2μm)富RE相,该相主要由稀土单质(RE=La,Yb)及Mg(RE)固溶体共同组成;另一方面,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引起的塑性变形作用以及稀土La-Yb的掺杂效应,显著改善了β-Mg_(17)Al_(12)相的形貌,使其由粗大的网状转变为纤细的长条状。均匀分布的微米级富RE相及更加细小的β相联合作用,共同促进了镁合金的均匀溶解放电,同时有效缓解了镁合金的局部腐蚀。与AZ91阳极用镁合金相比,掺杂了稀土La-Yb的AZ91-La-Yb表现出更加平稳的放电电压及良好的放电性能,在2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其比容量可达1068 mAh/g,阳极利用率为50.4%。
杨清竹连利仙刘颖
关键词:机械合金化放电等离子烧结海水电池稀土掺杂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辅助金属增材制造缺陷识别与统计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辅助金属增材制造缺陷识别与统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制备金属增材样件,并记录金属增材制造的对应工艺参数;S2.处理所述金属增材样件制备样品,通过扫描电镜批量采集所述样品的扫描图像;S3.对...
连利仙刘颖鲍子铭李雯静
磁场热处理对纳米复相Nd_2Fe_(14)B/α-Fe永磁体磁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2
2004年
研究了磁场热处理工艺对Nd10 .5Fe76.4Co5Zr2 B6.1永磁体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采用XRD、AFM等方法对合金的组织结构、晶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传统热处理工艺相比 ,晶化过程中外加磁场可促进快淬NdFeB粉末的晶化 ,降低晶化温度 ,缩短晶化时间 ;磁场热处理可细化晶粒 ,增强晶粒间磁交换耦合作用 ,提高磁性能 ;在外加磁场为 0 .2 8T ,经 6 70℃ /10min晶化处理后 ,可获得最佳磁性能 ,Br=0 .6 70T ,Hcj=6 87kA/m ,Hcb=4 2 7kA/m ,(BH) m=75kJ/m3 。
连利仙刘颖李军高升吉涂铭旌
关键词:磁场热处理纳米复相磁体磁性能
非传统粉末冶金制备生物医用多孔钛及其性能被引量:9
2010年
以生物医用球形雾化钛粉为原料,碳酸氢铵做造孔剂,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生物医用多孔钛块体材料。采用XRD、SEM分别对所制备的多孔钛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多孔钛的力学性能及成骨细胞在其表面的粘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通过调节造孔剂添加量、控制烧结工艺可制备孔隙率为50.3%~70.5%、孔径为100~300μm的多孔钛,其力学性能(抗压强度为24.40~68.96MPa、弹性模量为1.010~1.287GPa)与人体松质骨相匹配。与SD大鼠成骨细胞的联合培养结果表明,该材料的粗糙表面和多孔结构可粘附生长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邹慧鲁琦田卫东刘颖连利仙石博
关键词:造孔剂成骨细胞
锆对纳米复相粘结磁体的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采用快淬、热处理及模压成形工艺,制备了成分为Nd10.5Fe78.4-xCo5ZrxB6.1(x=0,1.0,1.5,2.0,2.5)的5种粘结永磁体。采用XRD,DTA,AFM等方法对合金的组织结构、晶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r含量的增加可提高材料的非晶形成能力;当Zr添加到一定量时,形成高熔点的Fe2Zr相,产生细化晶粒的作用;添加Zr元素显著地提高了合金的矫顽力,改善了退磁曲线矩形度,从而提高了最大磁能积。Nd10.5Fe78.4-xCo5ZrxB6.1永磁体在x=2时获得最佳磁性能,Br=0.659T,Hcj=628kA·m-1,Hcb=419kA·m-1,(BH)m=73kJ·m-3。
连利仙刘颖高升吉涂铭旌
关键词:纳米复相磁体磁性能稀土
用均匀设计法研究合金成分对Nd-Fe-B系永磁合金磁性能的影响
针对传统单因素轮换法试验量大,且不能同时考虑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缺点,采用了基于数论的最新试验优化技术——均匀设计法,根据均匀设计表U18(64)安排了合金元素Nd、Co、Zr和B等多种因素对Nd-Fe-B系永磁合金磁性...
连利仙刘颖高升吉涂铭旌
关键词:NDFEB磁性能均匀设计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Nd-Fe-Co-Zr-B系永磁合金磁性的预测模型被引量:6
2005年
为了优化合金成分以提高纳米复相Nd-Fe-Co-Zr-B系永磁合金磁性,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设计了Nd,Co,Zr和B的4因素6水平U18(64)实验方案,建立了合金成分与磁性之间的人工神经网络(ANN)预测模型.利用该预测模型对Nd-Fe-B 合金的成分进行了优化.同时,利用所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了单个元素对Nd-Fe-B合金磁性的影响规律,以及多元素间的交互作用与合金磁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很小, Br的相对误差在1.66%以内, (BH)m的相对误差在1.94%以内,Hcj的相对误差在7.7%以内.
连利仙刘颖叶金文高升吉涂铭旌
关键词:均匀设计磁性
一种生物医用多孔钛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医用多孔钛材料,该多孔钛材料包括至少两层,由内至外,其孔隙率逐层增大,最内层的孔隙率为0-50%,最外层的孔隙率为30%-90%,孔径大小为50μm-500μm。该多孔钛材料兼具有优秀的抗腐蚀性、生物...
刘颖田卫东连利仙龙洁邹慧
文献传递
一种纳米晶结构的吸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晶结构的吸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特点是将2-70重量份的稀土元素、5-98重量份的铁和0-25重量份微量元素,在氩气保护下熔炼成铸锭,在温度700-1200℃热处理4-60小时后,将制备出的稀土-...
刘颖陈先富叶金文连利仙涂铭旌
文献传递
多尺度复合结构多孔芯热管的制备及其传热特性被引量:1
2022年
根据热管各部分的功能差异,以纳米多孔铜粉和不规则铜粉为原料,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多尺度复合结构多孔芯热管;该热管蒸发段多孔芯为两层结构,管壁侧为由纳米多孔铜粉烧结而成的小孔隙层,工质腔侧为由不规则铜粉烧结而成的大孔隙层,绝热段和冷凝段多孔芯则均为由不规则铜粉烧结而成的大孔隙层。采用自组装的传热性能测试装置研究了热管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多尺度复合结构多孔芯的小孔隙层可以提供较高的毛细力,大孔隙层可以提供较大的工质流动通道,从而提升热管传热能力;与单层均匀多孔芯热管相比,多尺度复合结构多孔芯热管表现出了更高的抗重力传热能力,在完全抗重力条件下(倾斜角度为90°)的传热极限功率高达90 W,比由纳米多孔铜粉和不规则铜粉烧结而成的单层均匀多孔芯热管分别提升了2.9倍和2.3倍。
蒋雪微连利仙唐海刘颖
关键词:热管传热特性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