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登科
- 作品数:89 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 网络时代:诗的机遇与挑战被引量:5
- 2011年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了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甚至在某些领域和某些人群中成为一种生存方式。网络的普及使诗歌的传播面临独特的机遇,也逐渐将网络写作演变为一种方式。网络诗歌写作、传播和传统的诗歌写作、传播存在很大差异,前者具有明显的即时性、互动性、自由性、爆破性、虚拟性等特点,导致了网络写作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发表传播方式等方面向传统的诗歌观念、诗歌写作方式提出了挑战。如何抓住网络环境下诗歌发展的机遇,在传统的写作方式和网络写作方式之间实现交流、沟通,是现代诗歌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 蒋登科
- 关键词:网络时代诗歌写作传播媒介写作方式网络写作诗歌发展
- 新工业诗:历史、现状与可能被引量:3
- 2023年
- 在诗歌界,新工业诗这个说法存在很多年了,至少在进入21世纪之后就开始出现,但这一说法真正被广泛使用和接受是在进一步倡导诗歌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关注人民之后,不但出现了大量作品,而且举行了一些分享、研讨活动。我一直关注诗歌界的各种实验和思潮,但没有就工业诗、新工业诗发表过看法,不是没有想法,而是没有想成熟。或许是因为我的观念比较传统,总觉得诗歌和工业很难搭界,因为它需要在人与机器之间搭建桥梁,而这二者在很多时候是矛盾的。
- 蒋登科
- 文学桂军与相思湖文学新风景
- 2019年
- 石才夫(笔名拓夫。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广西文联副主席、诗人、壮族作家。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1988届校友):我经常想,"相思湖"作为一个自然形态的湖和一个文化符号,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这就是水和文学。自然形态的相思湖很小,在地图上也搜不到。但文学的相思湖,早已闻名遐迩。没有水,湖就失去生命;没有文学,相思湖就没有了光彩。就连相思湖这个名字,也都是文学的产物。在这个饱含诗意的地方,注定是要生长文学的树,开诗歌的花的。我们今天回到这里的人,就是相思湖这棵文学大树上的一片叶,一朵花。当然,也有的自己就长成了一棵大树,成为相思湖新的风景,比如谢尚果校长。
- 石才夫张燕玲王冰蒋登科
- 关键词:文学桂军文学创作
- 一个诗人与一段历史的诗意相遇——赵晓梦长诗《钓鱼城》的艺术表达
- 2020年
- 新诗中的长诗创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其他一些诗体取得的成就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诗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和一些诗人深度观照历史、现实的需要,长诗创作在新世纪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赵晓梦的长诗《钓鱼城》以宋元之交的钓鱼城之战为题材,既注重历史的真实,又以现代的眼光打量历史,深度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时间、生死、命运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在艺术表达方面,诗人进行了有益且有效的尝试,设计了块状式的文本结构,体现出文本建构上的整一性;采用了戏剧化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的自我叙述,实现了表达上的客观化,形成了含蓄蕴藉的艺术张力;对不同人物的经历、性格、心态、命运等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和解剖,通过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串联起诗歌所涉及的历史时期的各种复杂的关系,也融合了诗人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诗歌观;在语言方面,诗人避开了长诗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主要以叙事为主的表现策略,在语言的建构上既依托故事本身,又注重人物内心的抒写,使外在线索与内在情感达成了诗意的融合。
- 蒋登科
- 关键词:戏剧化语言策略
- 诗的个人性与普视性
- 2006年
- 这些年,被一些论者给予好评的诗歌作品并不少,但诗的读者却越来越少,诗歌获得的评价越来越低,诗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许多人都在寻找、分析这方面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文化方式的多元导致了诗歌读者的流失;有人认为是物质化的社会风气消磨了读者读诗的情绪;有人认为,诗的存在方式增多了,诗意与流行元素结合,渗透到了歌词、短信、广告之类的大众文化形态之中,所以不能以传统的眼光看待诗歌;
- 蒋登科
- 关键词:诗歌作品个人性文化方式社会风气文化形态
- 从逐梦到造梦的精神旅行——西篱诗集《随水而来》的一种读法
- 2023年
- 西篱是新时期诗歌热潮中成长起来的诗人,其诗中强烈的女性意识、浓郁的现代风尚曾是诗坛的一道风景。随着艺术探索的不断深入,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逐渐变化,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为其感悟、思考、表达的核心主题。诗集《随水而来》印证了她的这一变化过程。同时,西篱还属于感悟型诗人,其诗歌常常从零散杂乱的日常生活中提取意象,表达现代人的忧思与迷惘,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诗歌氛围,给人梦幻、神秘、忧郁、孤独甚至悲伤的诗美感受。
- 蒋登科姚洪伟
- 关键词:女性意识生命意识
- 诗人的艺术姿态及其艺术效应
- 2011年
- 诗歌和外在世界的关系,这是评价诗歌的重要角度,也是确定诗歌格调高低的主要尺度。把握这种关系的是诗人,对这种关系的不同处理体现出诗人不同的艺术姿态,而这种姿态对于诗歌的艺术效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诗歌的精神向度主要取决于诗人对诗歌与世界的关系的处理,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诗歌历史考察,诗人在处理诗歌与世界的关系时,一般主要有四种姿态:对话、介入、逃避、消解,对这些姿态的基本内涵和艺术效用进行比较细致的探讨,对于我们了解当下诗歌的现状和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蒋登科
- 关键词:诗人介入逃避消解
- 《大江去》的文本建构与生态伦理探索
- 2022年
- 同样以水体为抒写对象,从短诗《河流》《河水又涨上来了》到长诗《大江去》,冉冉在诗艺上的精进有目共睹。《大江去》以水为基、以江为脉,融合地域生活经验与人类共同生命体验,凝缩出一部具有“类”意义的生命史。精心打造动态复合四维时空,以感觉牵引文本叙述,注重自然本真状态的还原。这首长诗以巧妙的结构布局、混融的生态伦理意识与宁谧纯净的诗歌质地,成为诗人长诗创作的重要成果,也为当代长诗写作的文本设计与生态伦理表达提供了启示。
- 蒋登科臧梓洁
- 关键词:冉冉长诗文本建构生态伦理
- “我们”的诗学理念及其成效
- 作为一个学习诗歌研究的人,我较为系统地关注散文诗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自己写了一些,也读了大量作品,感觉散文诗这种文体很特别,非常适合快节奏时代人们的表达和阅读,如潺潺流水、绵绵细雨、煦煦和风,很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在...
- 蒋登科
- 关键词:文体特征抒情诗文学发展个人性
- 文献传递
- 每期一题 区域文学视阈中的重庆坐标
- 2013年
- “文学与艺术研究”栏目定位于对经典作家、文学作品的解析,以及对当前热点文学与艺术现象的聚焦争鸣。欢迎您推荐选题及投稿,共同搭建互动平台。站在中国区域文学视阈中审视当代重庆文学,不能不感受到一种失语的落寞。尽管也偶有佳作,但却构不成文学思潮的整体力量,无法产生巨大的国际国内影响。提及重庆文学,人们所能想到的,仅有《红岩》、《一双绣花鞋》、《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等寥寥数部经典作品,以及20世纪80年代重庆作为中国诗歌重镇异军突起的短暂辉煌。
- 周晓风王本朝蒋登科邓伟
- 关键词:区域文学重庆文学视阈中国诗歌经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