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璐萍
- 作品数:16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苏州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荧光标记VWF73底物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试验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12年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蛋白酶(ADAMTS13)是体内重要的金属蛋白酶,它可以作用于VWF的A2区域,将血浆中具有高黏附性的超大分子VWF(UL—VWF)裂解为黏附性较低的小分子VWF,
- 胡璐萍苏健韩悦马珍妮阮长耿
-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荧光标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金属蛋白酶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早期出血并发症的状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及与生存的关系。方法观察318例HSCT患者的出血状况,按出血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出血,按出血部位分为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女性阴道、眼、颅内出血及出血性膀胱炎(HC),选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出血的相关性,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 211例患者在移植后初期发生出血并发症,其中轻度143例(45.0%),中度59例(18.6%),重度9例(2.8%)。预处理方案含ATG(OR=3.460)、异基因来源干细胞(OR=1.918)、感染(OR=1.691)、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OR=2.252)、血小板最低值≤15×109/L(OR=2.499)是出血的危险因素,异基因移植(OR=5.431)、aGVHD(OR=5.059)、巨细胞病毒感染(OR=4.241)、多瘤病毒尿(OR=5.723)是HC的危险因素,重度出血(RR=6.106)、出血部位位于颅内(RR=12.131)及呼吸道(RR=9.202)可独立增加移植后死亡风险。结论移植期间血小板减少等多种因素可造成出血风险增加,重度出血、颅内出血及呼吸道出血增加移植后患者死亡风险。
- 胡璐萍韩悦任永亚周莉莉朱倩赵世香胡晓慧仇惠英孙爱宁吴德沛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出血出血性膀胱炎
-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早期血栓出血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 目的:血栓与出血异常是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重要又常见并发症,与移植病人的预后直接相关。本研究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血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多因素对血栓出血病变发生的影响,以及生存时间的变化。方法:2004年至2...
- 韩悦吴德沛孙爱宁胡璐萍任永亚周莉莉胡晓慧仇惠英金正明苗瞄唐晓文何广胜白霞王兆钺阮长耿
-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出血并发症AGVHD
- 文献传递
- 组织因子微颗粒的检测及其在出凝血异常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2年
-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建立组织因子微颗粒的检测方法,并探讨其在出凝血异常中的临床意义。应用特异性荧光抗体CD142-PE标记组织因子,采用FCM建立组织因子微颗粒的检测方法。测定2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及25例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后的组织因子微颗粒,观察组织因子微颗粒在各组患者中的变化。结果表明,20例血栓性疾病患者组织因子微颗粒〔(123.28±197.03)/μl〕明显高于20例健康对照组〔(33.27±16.14)/μl,P<0.05〕;25例APL患者治疗前组织因子微颗粒为(75.24±104.58)/μl,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过诱导治疗缓解后组织因子微颗粒水平明显下降至(34.24±25.20)/μl(P<0.01)。在这25例APL患者中,18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组织因子微颗粒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7例未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组织因子微颗粒水平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因子微颗粒可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并对APL的DIC状况与疾病预后做出评估。
- 周莉莉韩悦朱倩胡璐萍赵世香朱明清戴兰沈文红陈黎吴德沛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栓性疾病流式细胞技术
- E57.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ADAMTS13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 韩悦王兆钺吴德沛阮长耿胡璐萍朱倩苏健马珍妮张威胡晓慧仇惠英孙爱宁
- 文献传递
- 凝血相关因子与细胞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的临床意义
- 2012年
- 目的揭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早期凝血相关因子及特异性细胞因子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在移植相关性血栓病变及其他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95例接受HSCT的患者标本进行监测,观察预处理过程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周内患者血浆中各种指标的动态改变。根据移植后首先出现的并发症分为4组:平稳组41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组29例、血栓组6例和感染组1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SCT在预处理过程中,纤溶酶原激活剂移植物(PAI-1)水平先升高,移植当周下降,随后又逐步上升;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血栓组有明显的升高(均P<0.001),且两者在血栓组和aGVHD组间差异亦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蛋白C(PC)水平的降低在aGVHD组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且在aGVHD与感染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预处理前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在aGVHD组已经较正常升高(P﹤0.01),其他患者中未见明显改变。在预处理第4天后所有患者都较前明显升高(P﹤0.05),预处理结束TNF-α较前降低。发生aGVHD、血栓或感染时,TNF-α均明显升高,以aGVHD组升高更为明显,血栓组TNF-α升高水平大于感染组(P﹤0.05)。血栓和aGVHD组的TNF-α在发病前2周即有升高,感染组患者在发病前未见改变。白介素(IL)1-β在移植患者预处理各阶段未见明显变化,发生aGVHD、血栓、感染时IL1-β均有升高,以血栓组升高更明显,aGVHD组较感染组也明显升高(P﹤0.01)。在血栓患者发病前2周明显升高,而aGVHD组于发病前1周升高。结论 (1)血浆PAI-1水平的增高可能是移植相关性血栓病变的特异性指标,提示肝静脉闭塞病(HVDD)、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2)t-PA抗原对aGVHD和血栓有鉴别诊断的意义,PC在aGVHD的早期预测方面有一定的作用。(3)预处理可造成细胞因子TNF-α释放增加。在aGVHD发生时,血�
- 周莉莉朱倩韩悦胡璐萍赵世香高海丽张威胡晓慧吴德沛
- 关键词:细胞因子造血干细胞移植肝静脉闭塞病血栓性微血管病
- 脂质体两性霉素B引起血小板减少合并脑梗死后出血一例被引量:6
- 2011年
- 患者,男,66岁,2010年3月初因"发热伴乏力3 d"入院,经我院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M1,染色体正常核型,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阴性。遂给予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IA)方案化疗1个疗程,复查骨髓穿刺检查显示AML-M1达完全缓解;
- 任永亚韩悦叶春梅徐静胡璐萍周莉莉孙爱宁吴德沛阮长耿
- 关键词:脂质体两性霉素B血小板减少后出血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骨髓穿刺检查去甲氧柔红霉素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出凝血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 目的:血栓与出血异常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重要又常见并发症,与移植病人的预后直接相关.本研究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血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多因素对血栓出血病变发生的影响,以及生存时间的变化.方法:2...
- 韩伟韩悦胡璐萍任永亚王虹仇惠英孙爱宁王兆钺阮长耿吴德沛
- E24.荧光标记VWF73底物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试验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价值
- 胡璐萍韩悦苏健马珍妮周莉莉阮长耿
- 文献传递
- 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对血浆ADAMTS-13活性与vWF抗原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通过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预处理前后ADAMTS-13活性及v WF抗原含量,探讨预处理过程对ADAMTS-13及v WF水平的影响及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13例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外周血,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对照),采用FRETS-v WF73荧光试验检测血浆ADAM TS-13活性,ELISA法检测v WF抗原量。多数患者采取改良BUCY,部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予TBI+CY方案预处理,淋巴瘤患者多用BEAM等方案预处理。结果:①移植后发生血栓并发症8例,49例患者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②11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处理前后ADAMTS-13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低,而v WF抗原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预处理后ADAM TS-13活性减低的患者占59.3%(69/113),其中活性减低范围在60%以上的患者占8.0%(9/113);相应的VWF抗原含量也出现增高(P<0.01)。③8例血栓并发症患者ADAMTS-13活性预处理后均降低,与非血栓组有明显差异(P<0.01)。活性减低超过预处理前60%的占37.5%(3/8),同时v WF抗原量增加(P<0.01)。④49例a GVHD患者ADAM TS-13活性均值在预处理后降低,但是与非a GVHD患者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其中25例患者在a GVHD发生当时ADAMTS-13活性较预处理前发生了明显减低(P<0.001),活性减低超过预处理前60%的占6.0%(2/3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移植预处理后ADAM TS-13活性下降超过预处理前60%,是后期发生血栓的风险因素(P<0.01);而预处理后ADAM TS-13活性下降不是a GVH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后ADAMTS-13活性较预处理前下降,v WF抗原含量升高;血栓病人尤为明显。ADAMTS-13活性降幅超过60%是后期发生血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预处理后ADAM TS-13活性减低与a GVHD的发生无关。所以ADAM TS-13活性降低是移植后血栓并发症的重要预测指标。
- 王杰韩悦胡璐萍吴德沛阮长耿
-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