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金萍
- 作品数:13 被引量:99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荜铃胃痛颗粒联合盐酸伊托必利及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5
- 2020年
- 目的:评价荜铃胃痛颗粒联合盐酸伊托必利及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80例,采用随机、前瞻、自身对照分为A组(60例,荜铃胃痛颗粒+艾司奥美拉唑)、B组(60例,盐酸伊托必利+艾司奥美拉唑)、C组(60例,荜铃胃痛颗粒+盐酸伊托必利+艾司奥美拉唑),疗程均为8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情况。结果:A、B、C组在临床症状方面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48/60)、76.67%(46/60)、93.33%(56/60),A组和C组比较、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6.536,P均<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6,P>0.05)。A、B、C组在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方面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50/60)、78.33%(47/60)、95.00%(57/60),A组和C组比较、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7.212,P均<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4,P>0.05)。结论:荜铃胃痛颗粒和盐酸伊托必利两者联合艾司奥美拉唑均可缓解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内镜组织学,三者联合用药疗效更佳。
- 刁凌云王胜英皇金萍
- 关键词:盐酸伊托必利反流性食管炎
- 美沙拉秦缓释颗粒剂联合五味苦参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观察美沙拉秦缓释颗粒剂联合五味苦参肠溶胶囊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06月至2020年06月在我院脾胃科门诊治疗的UC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40例,口服美沙拉秦缓释颗粒剂),B组(40例,口服五味苦参肠溶胶囊),C组(40例,联合口服美沙拉秦缓释颗粒剂及五味苦参肠溶胶囊,服药剂量及方法同前)。3个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Mayo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检测3个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0%(38/40),高于A组的75.0%(30/40)和B组的70.0%(28/40)(P<0.05);A、B、C各组患者治疗后Mayo评分减低(P<0.05),C组低于A组和B组(P<0.05);A、B、C各组患者治疗后CD4+高于治疗前(P<0.05),CD8+低于治疗前(P<0.05),C组治疗后CD4+水平高于A组和B组(P<0.05),CD8+水平低于A组和B组(P<0.05);A、B、C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6、IL-8均低于治疗前(P<0.05),C组低于A组和B组(P<0.05);3个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秦缓释颗粒剂联合五味苦参肠溶胶囊可以改善湿热内蕴型UC患者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提升UC患者免疫功能、有下调炎性因子表达有关。
- 刁凌云王胜英皇金萍罗玉国葛飞孙茂秋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血清炎症因子
- 基于文献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证治研究
- 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属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种,因机体免疫的过度反应,表现出以毛细胆管进行性损害为特征的组织学改变,由非化脓性胆管炎最终进展为肝硬化。近20...
- 皇金萍
-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治组织学改变疗效判断
- 文献传递
- 辛温药在治疗慢性肝病中的运用被引量:2
- 2012年
- 根据辛温药的作用机制,结合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阐述了辛温药在治疗慢性肝病中的运用方法,为临床辨证论治慢性肝病提供参考。
- 皇金萍陈四清孙丽霞
- 关键词:辛温药慢性肝病中医药疗法
- 凉血化瘀方联合抗生素治疗肝硬化合并感染案例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肝硬化患者抵抗力低下,常并发多个系统感染,但感染部位及症状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国内学者对肝硬化合并感染患者抗生素的选择类型、合理用药缺乏统一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病原菌耐药,从而加重了肝脏损伤。因此,如何在有效抗感染的同时减少肝损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认为肝脏体阴而用阳,"湿热瘀毒郁结"是基本病机,肝脏本身疫毒内伏,肝阴不足,加之肝郁乘脾,气郁化热,灼伤津液,煎熬为瘀,血不循脉或壅塞不通或溢于脉外,最终发展为正虚邪实,变证迭生。肝病后期,外邪侵袭或气血不和则会引起发热、腹痛、黄疸、出血等症状,虽症状各异,但病机可归纳为瘀热互结,阴津耗伤。凉血化瘀法清热凉血而不伤阴,活血散瘀而不动血。现报道临床病案3例,均收效良好,旨在探讨肝硬化病因病机,以"谨守病机,机圆法活"为指导,为准确辨证拓宽思路。
- 皇金萍周静汶叶放
- 关键词:凉血化瘀肝硬化抗生素腹痛
- 胁痛的辨病与用药被引量:1
- 2012年
- 胁痛作为一种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病种不同而病机各异,用药亦各有侧重,通过辨病与辨证结合,归纳出胁痛常见经脉脏腑疾病归纳病机与用药病机用药。胁痛虽病因繁多,且疾病的证型偏向不同,但病理因素不外气滞、湿热、痰饮、阴虚,凡痛证不能盲目止痛,用药需根据疾病特征、病理特点及病机转变针对性用药。
- 皇金萍赵红兵
- 关键词:胁痛肝经胆经辨病用药
- 柴胡疏肝散对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被引量:21
- 2012年
-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对免疫性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猪血清腹腔给药方法,造成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检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光镜观察大鼠肝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该方可明显降低猪血清所致免疫性肝损伤大鼠的血清AST、ALT含量,升高SOD水平,降低MDA的含量,减轻肝脏损伤。结论柴胡疏肝散对免疫性大鼠肝损伤模型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以及抗自由基损伤,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有关。
- 孙丽霞周玲玲袁冬平柳璋璞皇金萍
-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免疫性肝损伤药效学
- 国医大师周仲瑛基于复法制方思想辨治肝炎后肝硬化临床经验被引量:4
- 2022年
- 复法制方是中医辨治急难病证的特色制方思路,在梳理古今医家对复法制方经验源流的基础上,文章介绍了国医大师周仲瑛基于复合病机理论临床常用辨治疑难杂病的学术经验。以肝炎后肝硬化为例,结合“湿热瘀毒郁结,肝脾肾亏虚”的基本病机及在病情进展中出现本虚标实,虚实兼夹转化的病机特点,临床采用复合立法,通过对升降结合、寒热并用、表里相合、敛散相伍、多脏同治复法等思路的具体运用,总结了名老中医复法治疗肝硬化的辨证思路及治法方略。展现出复法制方具有邪正兼顾、气血并调、阴阳并治等“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疗效优势,善用复方大法体现了名医“机圆法活,知常达变”的辨治思路及对中药性味熟稔于心,丰富缜密的用药经验。
- 皇金萍叶放
- 关键词:肝硬化学术经验
- 清肝化瘀方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观察清肝化瘀方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两组均予保肝、降酶、退黄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前列地尔10μg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清肝化瘀方口服。疗程4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后记录并比较两组症状积分、肝功能(TBIL、DBIL、ALT、AST)变化情况、住院天数及总胆红素复常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症状积分、肝功能水平、住院天数、TBIL复常天数,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肝化瘀方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肝细胞修复及胆红素代谢。
- 皇金萍刁凌云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黄疸中西医结合疗法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β、IL-13与肝硬化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徐州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并完成随访的172例CHB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86例发生肝硬化,作为观察组;另86例未发生肝硬化,作为对照组。调查并分析两组一般资料、首次到院接受治疗当天早晨实验室指标,重点分析首次到院接受治疗当天早晨血清IL-1β、IL-13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IL-1β、IL-1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次到医院接受治疗当天早晨血清TGF-β1、AngⅡ、IL-1β、IL-13与CHB患者发生肝硬化有关(P<0.05)。ROC曲线显示,首次到医院接受治疗当天早晨血清TGF-β1、AngⅡ、IL-1β、IL-13水平分别预测CHB患者发生肝硬化风险的AUC均>0.80,cut-off值分别为76.180 ng/mL、49.620 ng/mL、7.040 pg/mL、144.520 pg/mL时。CHB患者首次到医院接受治疗当天早晨血清IL-1β水平与IL-13水平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L-1β、IL-13水平与CHB患者发生肝硬化有关,可能是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风险因子,对预测患者肝硬化风险有一定价值。
- 刁凌云王胜英皇金萍罗玉国葛飞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3